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但建设生态文明究竟应从哪里入手还充满争议。由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生成于人的生产实践,生命的生产比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有根源性,再加上资源、环境、生态和气候问题的产生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生产力不够完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生产关系不够合理等因素都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对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来说,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比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具紧迫性,但针对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这一不争的事实,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同时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泽一 《前沿》2010,(21):49-51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发,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本维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生态文明理论,并以此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方面的科学观点。囿于时代和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散见于其文本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对他们主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中的财富问题俞吾金撰文指出,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因为这双重关系正好统一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而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人的生存实践就是生产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财富不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性的概念,反而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马克思反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认为在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的二律背反,表明了人类正面对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人与自然的这种二律背反迫切地呼唤着人类的理性思维和哲学意识。马克思自然观中蕴含着许多难能可贵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意识、理念和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9.
舒江华 《前沿》2011,(10):63-66
人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历史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化与整合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从人类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本内容的角度,历史唯物主义超越了形而上学的人性论争,实现了对人的理解上的哲学革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的矛盾,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刘军 《人民论坛》2020,(8):26-29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人们从生态哲学高度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讨论与反思,将生态主义的发展置于社会关系层面进行探讨。同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的深刻性和合理性。就长远来看,一些生态社会学思潮从日常生活层面提出的解决生态问题的主张只是治标之策,只有深入吸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学关于社会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论述,深度融汇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观点,才能真正引领生态主义思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自然——人——社会"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为载体,同时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会因人同时需要靠实践生存而改变;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是由对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认识不正确、生产力还不完善、生产实践还不够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只有从维护这个复合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出发,发展生态生产力,使生产实践更加合理化,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发端于其"对象性"范畴。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马克思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资本根源。马克思用物质变换概念定义了劳动,阐释出劳动的生态意蕴,但异化劳动导致自然的异化,物质变换以断裂的方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根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生态观最终指向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通过最合理的调控社会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解放。  相似文献   

13.
“人是类存在物”理论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释。作为自然界的“类存在”,人始终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认知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条件。按照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作为实践主体,人必然要以“生态人”的身份出场,而“生态人”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是多维度的,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吻合的。在新时代,人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的身份肩负起对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具备生态政治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等多重品质,这对于新时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不等于自然,单纯用自然诠释生态恐怕不够。生态是人与自然及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系统范畴,需要完整有机地认识和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人和社会的发展维度对其进行的锚定和透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是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及其之间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矛盾的根本选择,具有多重维度和多元意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生态主义)的哲学基础不是超验自然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解决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问题与主义、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异化劳动,劳动的异化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深层根源。为了从根本上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的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从源头上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①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两块基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  相似文献   

17.
杨卫军 《前沿》2009,(4):3-6
马克思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他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是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继承。江泽民的生态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主要有: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的基本方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江泽民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发展,有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实践哲学观坚持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交往观和人与自然和解观,奠定了城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人类基于追求自身生态本质力量与自然界发生的对象性感性活动,表现为生态(规律)主体化与主体(存在方式)生态化的辩证运动,构成城市生态美的生成机理。城市生态美是人的生态本质力量在城市生态文明实践中的确证和体现,其本质内涵是"家园意识",最高境界是"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存在方式是城市生态景观,其基本特征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生态性与文明性的统一、参与性与建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俊生  刘佳 《前沿》2009,(1):93-95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更好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还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建新 《理论月刊》2001,(10):72-73
人的生存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构建人类生存亟需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关怀、确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价值观、自觉规范人的实践行为、强调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实现人类整体共生共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