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能片面强调理论创新,不能认为理论创新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人民论坛: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如何实现中国的理论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一些重要理论往往由西方人提出,并且一些时候我们还盲目"进口"西方理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历程.本文就如何深入开展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以及这一曲折发展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提出了应坚持的原则、运用的科学方法、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八十年代生人"的"跨世纪的一代",与美国半个世纪前"愤怒的一代"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说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是半个世纪前美国"愤怒的一代"的克隆版.到底如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以简单的比较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做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这是思想理论上成熟与先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的先决条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提升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学习和消灭资本主义的理论,是1949年至1956年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理论依据.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和"和平赎买"的思想,提出了"新型资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合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也具有指导作用.但是,这一思想在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就发生了急剧变化,1955年10月,毛泽东又提出"让资本主义绝种"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守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更不能轻视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接受党的创新理论这一现实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只有"爱听""愿听""听得进",党的创新理论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不断散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也才能切实入脑入心,发挥出同心同向的无穷力量。  相似文献   

7.
杨国辉 《理论月刊》2003,(10):34-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成熟的.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思想原则,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发展道路上的思维方式,使中国革命开始走上正轨并最终成功;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保证在新的实践中正确运用这一思想原则;第三代领导人"与时俱进"等一系列思想的提出,明确了这一思想原则的发展方向,为它插上了发展理论的翅膀.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法和中国宪法学的根本问题是处理执政党的权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宪法转化的问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宪法学界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努力明显不足。学术史的简要检索告诉我们:陈端洪对"中国宪法根本原则"的理论追索与刘大生"党主立宪"二十年的努力之间存在问题面向和基本判断上的共同性——两者都直面这一根本问题,都将"党"理解为中国的宪法因素而非简单的历史因素,进而各有侧重地进行中国宪法理论上的和制度上的持续努力。"中国宪法怎么说"的困惑因此可能获得一个初步明晰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有些怪,似乎是.理论就是理论,理论家是使用理论"祛邪扶正"、开辟通往真理之路的人.二者是武器与战士的关系,应当如此.可如今有一些"理论家"偏偏不如此,他们不爱他们经常使唤的理论,甚至也不大相信这理论;他们还隔三差五地轮换使用别的理论,而那些理论又和他们经常使用的理论相矛盾甚至水火不容,让人闹不清这位理论家究竟是哪路的神仙,是铁拐李还是抡板斧的李逵.理论与理论家分了家,于是,理论家成了用理论变戏法的魔术家.这现象也许早已有之,不过于今更烈罢了,谁让咱们的"理论家"如今多起来了呢.  相似文献   

10.
<正>一、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四个自信"的必要实践新时代如何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需要世界客观地看,需要中国用心用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李滨 《时事报告》2013,(8):59-59
如何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大众化,实现入脑入心的目标,是理论宣教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吉林省白山市创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植根工程",以"我讲十八大""我说身边事""我的成功路"三个系列活动为载体,想招法,求实效,着力打造色、香、味、意、形俱佳的理论大餐,让基层群众对理论宣教感觉"有滋有味",进而  相似文献   

12.
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依经立义"是随着汉代经学的产生与兴盛而出现的,并与两千余年的经学发展相始终.要让"依经立义"这一意义生成方式发挥现代方法论作用,我们应该立足于当代,并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求发展动力.所谓纵向寻求.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既关注"说什么",也重视"怎么说".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而横向寻求,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辉煌的晚年,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做了"政治交代"和"政治嘱托",在突出强调"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下去"必须要有正确的路线.好的班子和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同时,集中阐发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是留给全党的重要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重新界定了"同意"和"集体意志"的概念,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中讨论如何建构政党、知识分子和底层大众之间的有机关系问题,这对于共产主义政党如何培育具有大众认同基础和富有潜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葛兰西的思想对于我们精准把握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点以及如何建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应在汲取葛兰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符合中国历史、中国民族及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提出的"两个半程"论断是一种基于制度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新的历史分期观。这一论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进入"后半程",回答了如何走好"后半程"的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性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针对理论在群众中扎根不深、宣传普及不力的问题,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党的理论,真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要让党的理论走进群众;就必须要选择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找准大众化的重点对象和工作重点;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精辟的理论概括.1 2年来,这一理论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滋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催发了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21,(4)
正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中国发展面对面》一书,作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秉持其一贯特点和风格,以透彻的说理、清新的文风和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显著优势,读后让人获益良多。理论只有被群众接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力量。当今社会,人们学习理论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适应社会新变化新要求,把抽象的理论讲清楚,让广大群众愿意听、听得进,《中国发展面对面》给我们娓娓道来,透彻深入,力求把握精髓,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9.
杨供法 《前沿》2001,3(10):9-13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使中国人再一次面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选择.目前的中国不是要宣判现代性的死亡,而是要进一步肯定现代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继续现代化.作出这一选择的依据不在于理论,而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关键是区分现代性和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西方现代化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进行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选择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相似文献   

20.
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当前台湾出现一股从文化上"去中国化"的思潮和动向,本文通过对其"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并以"台独"人士自身的言论来揭示这种文化动向的政治实质,指出"它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向,其目的是通过文化上的‘去中国化'达到在政治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的."并就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动向提出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