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民族乡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政治制度,也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民族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族乡政府是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以一定的民族居住区域为基础行使职权,代表国家对本区域内的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层行政机关。至今为止,我国已先后建立了1700多个民族乡政府,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民族乡的行政法地位,对于进一步搞好民族乡的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民族乡的行政法制建设,促进民族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民族乡政府的行政职权、行政主体资格和民族乡政府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乡是我国基层政权的一种形式,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基层政权。我国各少数民族目前建有1700多个民族乡。我国的民族乡、镇制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的民族乡、镇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族乡、镇制度在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当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这一制度的完善,明显的积极作用将会更加突出,特别是对杂散居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将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从民族乡建立及发展过程、民族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及其保障等方面,探讨有关民族乡及其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降低行政成本,建设廉洁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行政成本的状况是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全国地市级政府的行政成本评估的结果显示,行政成本绩效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没有直接必然联系,地区分布的规律性特征不明显。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行政成本较高的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全国统一的规范性制度来约束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问责制建设的现状、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行政问责制正式走进公众视线,已经历了五年的发展.行政问责制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面临着问责主体单一、问责对象不清、问责程序不够规范、责任追究不力、问责信息不充分、问责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与制度缺陷.要从根本上解决行政问责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完成从人治问责向法治问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一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设计,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也是行政审判制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司法实践显示,制度在设计方面存在着行政机关负责人范围过宽、出庭应诉案件不明确、不出庭惩戒措施乏力等问题,需要通过合理选择出庭应诉负责人、细化出庭事项范围、标定出庭次数比例以及强化惩戒处理措施等方面予以完善;制度在实践层面存在着出庭率低、消极应诉以及出庭应诉质效不佳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健全出庭案件法院裁量机制、出庭应诉联合互动机制、司法建议反馈工作机制、统计数据定期通报机制、行政应诉考核惩戒机制等措施全方位建构配套机制。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该项制度有效预防和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初心与价值,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与行政审判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7.
乡镇人大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工作的基础.多年来,奇台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指导乡镇人大贯彻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条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使乡镇人大工作迈上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乡镇两个文明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 一、抓建章立制,在制度建设上规范.针对该县乡镇人大工作上存在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平衡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从履行法律职责的高度,指导、帮助和要求乡镇人大建立了《主席团会议制度》、《主席团学习制度》、《主席团联系代表制度》、《执行议案和办理代表建议、批评、  相似文献   

8.
行政强制权扩张的必然性和公民权益受损的可能性构成了行政强制理论前提的內在张力,行政强制权的实施以不侵害公民基本权益为底线.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价值取向的两种表现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公正是行政强制首要的价值选择.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目标是限制行政强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权利本位是行政强制的根本宗旨.司法机关执行模式和行政机关执行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悖谬,确立法院审查行为和行政机关执行行为严格分开的制度是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监督:行政系统的自律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 《长白学刊》2009,(6):87-91
政府法制监督是在中国行政法治化过程中生成、发展的一种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是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构件。政府法制监督具有自律性、专业性、贯通性的基本属性,其制度形式又具有多层级、多样化的特征。政府法制监督的发展现状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不适应性,制度设计与运行也存在诸多缺陷,因此要进行制度改革创新、机构职能整合。  相似文献   

10.
民族乡是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适应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的特点而设立的乡级机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是实现各少数民族平等当家作主的法律保障。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从1987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建立了10个民族乡,即:安宁市太平白族乡,西山区团结白族彝族乡、  相似文献   

11.
滇国法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慧 《思想战线》2003,29(2):58-64
滇国为春秋至汉代我国西南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由于文献资料的阙如,滇国的法制状况鲜为人知,但从不断发现的丰富考古资料来对应文献记载研究,仍可以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行政建置、刑事、民事、习惯法等方面对滇国的法制状况进行探讨,大致勾勒出滇国法制的概貌和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96~2000年作者四次率课题组在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对当地宗族文化和村民自治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认为该地区农村1999年进行的第四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仅是实施村民自治工作的第一步。当地宗族意识一定程度上的复苏既是对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小家庭式的较落后的生产和耕作方式的一种回应,也是对当前农村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存在缺陷的一种自发弥补,在当地农村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和文化相对较落后,村委会干部的群体素质不高,村民委员会在当地农村社会生活中多数只发挥了部分职能。要使其应有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和社会控制的职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发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法的合理性和法律效力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体制基础;西部开发战略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政策基础;宪法及相关法律的授权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法律基础;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是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的意识基础。西部民族地区开发法制建设应当以这些基础为依据,大胆创新,全面构建开发法体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村寨有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大多具有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等特点,是开展文化体验旅游的重要资源和载体。文章分析了黔东南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及其开发意义,并就如何开发民族旅游村寨传统体育文化以促进文化体验旅游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加强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突出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体验项目,实施一村一品开发策略,精心设计体验项目和产品,形成主客互动参与的激励机制,加快传统体育旅游商品的开发,是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多样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在于法制建设。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状况,论述了西部大开发对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与要求,讨论了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主要思路。作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国家法制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和完善法制监督则是当前和今后西部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林秋琴 《桂海论丛》2004,20(3):53-56
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是依法行政。目前乡镇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违法行政现象。应通过转变观念,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法律意识,把依法行政和德治相结合,严肃查处行政违法案件,确保乡镇干部能够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7.
邓永进  郭山 《思想战线》2001,27(2):69-71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民族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种有效途径.中甸霞给村的开发模式,既能让旅游者饱览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又能欣赏到浓郁的民族风情,领略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当地的居民在经济上得到收益.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民族研究》创刊四十年来所刊发的民族法学论文272篇,其中民族法制史论文17篇,民族部门法论文78篇,民族法学理论论文85篇,民族习惯法论文90篇。于此作者特对所刊的民族地区法制史、民族部门法、民族法理学及民族习惯法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打破了民族地区原有的较为封闭的模式,使民族地区的发展纳入到整个发展的大局之中.在这种发展的总体趋势之下,民族法治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好民族法治化的新趋向,主要包括民族地区法律信仰的建构趋向、民族区域立法的科学化与人权化趋向、司法与执法合法化和合理化趋向.如何去把握新的趋向,成为民族地区法治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王启梁 《思想战线》2001,27(5):87-93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十里村乡所辖的平安寨,是一个"红头瑶"世居的村落.历史上的平安寨主要依靠其以寨老制度为核心的村落社会控制系统维持社会秩序.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平安寨的传统法文化出现了断裂,社会控制系统功能衰弱,而国家法的实施又不尽如人意.国家法与习惯法不能良性互动,致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和治安成为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因此,需从公权力机关合理性基础的建立、民间权威的整合、国家法建设的完善三个方面来解决平安寨的问题.这是一种从民间、国家两方面努力建构少数民族农村法治秩序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