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詹贤武 《新东方》2009,(1):74-78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是古代南方百越族的后裔,他们都以高超的纺染技艺闻名于世。两族在纺织、染色、刺绣以及纺织品、纺织民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同的文化基因,说明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这两个古老的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今日海南》2016,(4):2-3
正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是海南民族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多年发展,"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盛会。2016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设在素有"养生天堂"之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节  相似文献   

4.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如果没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很难把海南真正建成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为此,海南在建设文明生态村,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千万不能丢掉自己古老的民族特色.黎族同胞的"船形屋""金字屋",就是海南古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要在开发中加以保护,在保护中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5.
马莉 《今日海南》2005,(5):37-37
黎族是海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居民。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黎族先民最迟在距今3000年前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即使在今天,黎族仍以117.22万人成为全岛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创造了灿烂而独特有的文化,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分布又仅限于海南岛,加上地理位置偏远,黎族文化一直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这种位置的边缘化至少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至今,黎族文化为众人所熟知的也仅限于“三月三”、“竹竿舞”等民俗,潜藏于黎族文化表层符号背后…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她又以自已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艺苑里,除了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及正在崛起的书面文学之外,还有悠扬悦耳的民间音乐、矫健有力的民间舞蹈,别具一格的民间建筑,疗效显著的民间医药,技艺高超的民间武术,饮誉中外的民间工艺,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令人赞不绝口。 在苗族民间舞蹈领域中,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花鼓舞、板凳舞、踩鼓舞、刀舞等舞蹈类型。每种舞蹈类型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分为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3) 黎族打柴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贤武 《新东方》2008,(8):F0002-F0002
打柴舞是海南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家也叫“跳柴”,黎语叫“转刹”或“卡咯”。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古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若干天后才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8.
杨莉川 《新东方》2013,(5):25-29
黎族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传统舞蹈丰富多彩,渊源流长,久盛不衰。文章探讨了黎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并分析了黎族传统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尔升 《今日海南》2013,(11):32-32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发源地,黎族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旅游度假天堂,必须要有民族文化支撑.目前,海南在利用民族文化吸引游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旅游城市、国外的旅游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海南必须进一步挖掘黎族文化资源,发展黎族文化产业.黎族文化只有走产业化之路,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繁荣.黎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海南黎族文化虽然历史久远,不断推陈出新和丰富发展,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黎族文化产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海南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0.
姜影 《新东方》2006,(10):53-55
海南——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最大的海洋省,是黎族集居最多的地方。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黎族通过辛勤的劳作,创造出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为海南的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从音乐文化生存、发展、保护的角度入手,就海南改革开放和经济开发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音乐…  相似文献   

11.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南民族织锦工艺主要有黎锦和苗锦。如何大力开发黎锦苗锦,进一步弘扬海南省的民族织锦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山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充分认识黎锦苗锦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黎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始,黎族妇女编织的“吉贝”、“广幅布”、“黎单”、“黎幕”、“黎饰”等工艺品就深受欢迎,成为它庭岁贡珍品,唐宋时期,黎锦就有“机抒精工、百世于华”之誉。元代著名女纺织家黄道婆,早年曾在黎族织锦之乡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当地黎民学习织绣技艺,晚年致力改革传播黎族棉纺织技术,为推动当时棉…  相似文献   

14.
李旭 《今日民族》2004,(7):44-45
黎族是一个海南独有的民族,也是一个勤劳、智慧而独具特色的民族。约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祖先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并成为了这里的原始居民。黎族的纺织艺术、服饰文化在我国独树一帜,通过纺织品服饰可以区分不同部落的血缘氏族。  相似文献   

15.
海南黎族文化的变迁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兰 《新东方》2008,(7):52-55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少数民族,其人口占海南岛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海南少数民族人口为136万,其中黎族人口117万。众多的黎族人民创造了代表本民族审美情趣和族群标志的社会特征和民族文化。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习惯。黎族人民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黎族地处偏远,  相似文献   

16.
若把五指山独有的自然风景、天然有机茶与黎族文化相结合,呈现在一个以茶为主题、多媒体动态表现的文化走廊里,让游客在此既可观赏自然风光,又可品尝生态有机茶,欣赏民族歌舞,品味黎族传统文化的"慢节奏",将会极大地激发快节奏时代城市人的旅游兴趣,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价值品位的有效供给,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新东方》2009,(3):F0002-F0002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  相似文献   

18.
黎族打柴舞是海南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下,黎族打柴舞遭遇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笔者试图对打柴舞的传承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黎族打柴舞传承问题的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周菁葆 《新东方》2012,(5):43-46,2
海南黎族婚俗文化中有许多与台湾高山族相同,其根源是他们把两千多年前越人原始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婚姻习俗一直在民间中保存着。尽管黎族与高山族已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社会残余的婚俗文化根深蒂固,百越文化的遗存非常鲜明。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央视春晚《欢乐和谐中国年》里,导演组特意安排了一组经典民族舞蹈作品集锦回顾,其中就有海南的黎族舞蹈《喜送粮》。该舞虽浓缩到1分15秒,但仍使远在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人看了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