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黎族打柴舞是海南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下,黎族打柴舞遭遇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笔者试图对打柴舞的传承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黎族打柴舞传承问题的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孙文刚 《今日海南》2013,(10):34-35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海南省有9项人选,即崖州民歌、儋州调声、黎族打柴舞、临高人偶戏、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三月三节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尤其是民间的舞蹈,常常是劳动者对自己日常的劳动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并结合着自身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创造出自己喜闻乐见的优美舞蹈艺术。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舞蹈文化,既是民族独创的,又体现了借鉴和相互影响的痕迹,海南黎族民间与菲律宾乡村竹竿舞,即表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竹竿舞的艺术法规,表现了同一个文化圈内,不同地域之间,暨有共通的艺术特色,又保留了各自的地方色彩这样的艺术通则。海南竹竿舞,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舞蹈,有着古老的黎族文化意蕴。“竹竿舞”又称“打柴舞…  相似文献   

4.
王静 《新东方》2009,(3):F0002-F0002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  相似文献   

5.
明朝后期的黎族起义与苗族迁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雄峰 《新东方》2001,10(3):94-96
苗族迁居海南是黎族社会矛盾和黎族起义的产物,其迁移过程是封建统治者制定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以夷制夷”政策的产物。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黎族起义之后,入琼驻防的苗族屯田兵,是苗族迁居海南的最早先民,其祖籍当源于广西。  相似文献   

6.
马莉 《今日海南》2005,(5):37-37
黎族是海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居民。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黎族先民最迟在距今3000年前就已经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即使在今天,黎族仍以117.22万人成为全岛第一大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创造了灿烂而独特有的文化,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分布又仅限于海南岛,加上地理位置偏远,黎族文化一直处于边缘中的边缘。这种位置的边缘化至少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至今,黎族文化为众人所熟知的也仅限于“三月三”、“竹竿舞”等民俗,潜藏于黎族文化表层符号背后…  相似文献   

7.
王静 《新东方》2008,(12):F0002-F0002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的一枝绚丽奇葩。  相似文献   

8.
周文斑 《新东方》2008,(7):43-47
所谓“土本文化”,在此主要指海南的“黎族文化”这一特殊的含义,但并非说海南黎族是由本土直接衍化而成的人类族群。海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移民岛,而最早迁居海南的就是黎族。海南黎族在本岛生生不息的历史最迟不晚于旧石器时代,已穿越了五千多年的漫长时空。  相似文献   

9.
当你踏上海南这片热土,那淳朴而真诚的黎族民歌将使你感动,浸泡到歌的海洋中……黎族民歌自然流畅,优美动听。黎族人民离不开歌,生产劳动中唱歌,喜庆婚事上唱歌,远方客人来了以歌问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为谋。海南黎族“哈、杞、润、赛、美孚”五支系,由于居住区域不同,各支系方言差异较大,黎歌唱法也不相同。如乐东的“千家调”、三亚的“吗哑调”、保亭的“罗呢调”、东方的“滚龙调”、陵水的“罗咧调”、琼中的“四亲调”等等,都具优美和谐的音乐快感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吟是唱,都能琅琅上口。黎族民歌多为七言句,四句一首。也…  相似文献   

10.
王静 《新东方》2009,(7):F0003-F0003
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至今还完整保留着81座清一色的黎族船型屋建筑群。它是黎族传统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高和曦 《新东方》2009,(3):29-33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几千年来黎族社会的发展就是自身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变迁永远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岛的五指山中部地区,即当时保亭、乐东、琼中3个县的交界地带(现大部分为五指山市辖区),仍保存着黎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父系家庭公社色彩的“合亩制”。实行“合亩制”的地区被称为“黎族合亩制地区”。  相似文献   

12.
甘奇 《传承》2011,(23):64-65
黎族神话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原始的叙事文学,黎族神话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黎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自然环境,从黎族神话的创世说、人类起源说、洪水神话、反抗自然灾害神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黎族神话和中原地区神话之异同。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17,(11)
<正>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白沙黎族自治县近年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尤其是利用发展农村电商进行扶贫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县域的前列。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西部。相对于海南省的“四面临海”,白沙却是一个“内陆县”,该县面积为2117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其中黎族人口超过60%。白沙是海南黎族苗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海南省的第二高峰——鹦哥岭,是海南省最长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当地人将白沙概括为“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  相似文献   

14.
黄友贤 《新东方》2008,(10):60-64
黎族群众认为世间万物诸如日月、山川、江河、树木、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因此产生了以“万物有灵”观念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衍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宗教信仰意识。黎族社会中蛙崇拜的产生也是源于“万物有灵”观念,主要表现的是对蛙魂、蛙神的崇拜。和广西壮族社会的蛙崇拜相比,黎族的蛙崇拜没有种类繁多的祭祀方式,也没有宏大的祭祀场面,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存在于黎族社会中。  相似文献   

15.
王献军  苏丽萍 《新东方》2009,(11):24-26
黎族自称为“赛”,而在古代的汉文典籍中,则有“骆越”“里”“蛮”“俚”“僚”等各种称谓。唐代后期,“黎”这一族称开始出现。到了宋代,“黎”这一族称固定了下来,成为海南岛上黎族专用的名称,其他称谓基本上不再使用。  相似文献   

16.
王静  陈秀琴 《新东方》2010,(1):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现有人口13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乐东、琼中、白沙、昌江、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及三亚、五指山、东方3个市,另有少数散居在万宁、琼海、屯吕、儋州等市县。“黎”是汉族对黎族的称呼,其内部共分为“哈”“杞”“润”“美孚”“赛”五大方言区。各方言区的服饰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胡彩娟 《新东方》2012,(5):47-49
村落是黎族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也是学术界研究黎族发展的重要对象。当前黎族村落研究正处于新的大发展时期,呈现出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理论基础趋向多元等总体特点。下一步应更加重视村落经济社会的“变迁”研究,以此窥见整个黎族的发展变化,而此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五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黎族妇女、56岁的符翁球把编织有“黎族千言锦书”的筒裙送到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这是一件绝无仅有的筒裙,它历经四代,保存至今,是符翁球家的传家宝。  相似文献   

19.
谢东莉 《前沿》2014,(13):189-192
在黎族的社会文化中,始迁祖是黎族峒寨祖先崇拜对象的起点。峒寨始迁祖先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家庭矛盾、游耕生产、仇杀“避鬼”等多个方面。黎人对始迁祖先崇拜从形态类型上可以分为始迁远祖崇拜、始迁近祖崇拜两种,人们对其的信仰已经超越了黎族家祖崇拜中对“祖先鬼”的信仰局限,把其作为神圣的力量进行看待了。  相似文献   

20.
黎族民族     
黄梅雨  王静 《新东方》2009,(8):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民,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有史书记载的时间已有3000多年,现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陵水、三亚等市县。黎族民歌源远流长,它与本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清人张庆长曾在《黎岐纪闻》中记载,黎族“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