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为处理我国国籍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依法治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籍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国际环境下的新形势,出现了国籍冲突、司法解释不明确等问题。从当今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结合目前中国形势的具体分析,探析《国籍法》改革趋势,对中国未来和谐稳定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我国现行的国籍法确定了“一个国籍”原则。明确规定了不承认双重国籍。笔者通过对我省公民在国籍方面存在有关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剖析我国现行的国籍法的相对滞后,并提出了国籍法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公布实施至今已二十六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新的国籍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国籍法》独立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特殊案例又无法借用其他相应的法律,因此,迫切需要对《国籍法》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4.
欧洲区域性统一国籍法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籍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欧洲理事会在统一国籍法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其最新成果《欧洲国籍公约》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欧洲地区的国籍冲突 ,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解决国籍冲突和构筑世界性的统一国籍法也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公布实施至今已二十六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新的国籍问题也时有出现。由于《国籍法》独立性较强,在司法实践中,一些特殊案例又无法借用其他相应的法律,因此,迫切需要对《国籍法》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还要规范执法.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国籍法变化趋势与我国国籍政策调整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双重(或多重)国籍政策推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国籍法的变化趋势。我国坚持单一国籍政策,学术界也大多不主张修改国籍法。若从海外华人与祖国大陆联系重要性的角度看,双重国籍政策可以团结海外华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国家借用海外华人力量和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战略手段。当前,我国调整和修改国籍法,有限度或有针对性地实行双重国籍政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英国国籍法是英国国内法的一部分,也涉及到英国的国际交往和外交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英国国籍法不仅要随着英国国内条件,而且也要随着国际关系、有关国籍冲突等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国籍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为了适应英国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颁布至今,其对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方面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儿童和成人的双重国籍上,而双重国籍无论对国籍国还是第三国都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通过国内立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等途径来消除和预防双重国籍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角度看,在1949年以前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对双重国籍一直持明示或默认的肯定态度。我国现行的国籍法明确规定中国公民不具有双重国籍,这一国籍原则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国籍政策已经滞后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改变现有的国籍政策迫在眉睫。我国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国籍政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籍法》主要内容的解读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颁布至今,其对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方面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儿童和成人的双重国籍上。而双重国籍无论对国籍国还是第三国都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通过国内立法、双边条约和国际公约等途径来消除和预防双重国籍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旧中国政府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华侨处于困难境地,尤其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问题又与东南亚等国的建国问题、种族问题、阶级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冷战问题交织在一起。1980年,新中国第一部《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确定了不承认双重国籍和坚持"华侨自愿选择住在国国籍"的原则。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于消除住在国政府的猜忌和疑虑,改善和发展与华侨华人住在国的关系,促进华侨和华人在当地长期生存和发展是完全正确和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和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问的联系日益紧密,人口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各国加强和完善外国人管理问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是指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员。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加深,外国人来华数量大幅上升,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而我国外国人管理的法律滞后,外国人管理体制亟需完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具有长期的移民管理历史,有关外国人管理的法律体系完善,政府部门间外国人管理职能配置合理,可以供我国在完善外国人管理体制时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香港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将在1997年7月1日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从这一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那么’97后香港居民的国籍如何认定,这确实是件大事,它将直接关系着’97后的港人治港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及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居民的国籍十分复杂:有百分之五十的港人持有“英属土公民护照”。因此’97后港人国籍的认定管理将在遵守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尊重中英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关于国籍问题备忘录的精神,从香港地区的实际出发加以确认。这既符合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又体现了国家主权的真正实现。所以说,’97后港人国籍的认定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有关规定来认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籍法原则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显示了独特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当其在海外受到损害时,该规定则不利于对他们的利益进行最为有效的保护,而且也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相左。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果断地进行国籍法改革,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缔约国必须为具有其国籍或其有效控制的深海底活动承包者提供担保。缔约国因此也承担着健全国内立法的义务,以及承包者不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责任。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缔约国国内立法如何"确保"承包者履行义务、应当采取怎样的必要和适当的措施、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以及如何执行等问题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国际社会应当对这些问题予以细化。为应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对我国深海底立法提出的挑战,我国应当加强基础研究并尽快启动相关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6.
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是指一国根据居民的国籍和居留情况确认其身份和权利义务的范围。澳大利亚跨国流动人员福利金制度、台湾地区无户籍国民制度是国籍和居留相结合原则在实践中运用的代表。我国仅以国籍原则为认定本国人和外国人的身份和权利义务的原则,在现实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建立以国籍和居留相结合为指导原则的动态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能够解决静态跨国流动人员管理制度产生的问题,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与《纽约公约》相比 ,我国仲裁法律存在以下不同 ,有待完善 :裁决的国籍、不予执行的条件、超裁的处理、执行担保、公共秩序保留以及举证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以来,对中国户籍制度的确立、实行以及公民身份权的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也逐步暴露出了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不完善、保障处罚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为此,笔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条例》修改必要性、整合当前法规政策、推动人口有序流动、规范出生死亡收养登记、明确分户立户事项、审慎姓名登记变更、理顺门(楼)牌号命名权限、规范户口簿册档案管理、明确职责严格处罚、明晰相关问题十个方面加以论证,并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修改有所助力、有所启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外籍华人选择回国避疫,部分外籍华人在加入外国国籍时未办理退籍手续并注销中国户籍,依然使用中国公民身份在国内生活、工作。这严重影响我国的国籍秩序、社会秩序以及就业秩序,产生社会矛盾。如何高效治理隐性双重国籍问题,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应在坚持单一制国籍的前提下,从逐步完善国家移民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与驻外使领馆的外部协作和公安机关内部协作机制,加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发现难、治理难的困境,维护我国良好的国籍秩序。  相似文献   

20.
田力普 《理论前沿》2009,(13):39-41
自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一年多来,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全面推进。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