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谢建芬 《前沿》2010,(22):80-82
网络时代频发的集群事件,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复杂性、参与形式的虚实交互性、效应扩散的难以控制性、事件演变的结构性、事件效应的双重性等特点,因为这种集群事件已经开始侵害当事人的私权甚至伤及无辜,政府部门需要着手构建社会控制机制.基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社会环境条件、行为者心理情绪习惯、社会新闻诱因等原因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对社会控制机制的构建需要从网络秩序体系、网络集群事件的预警机制、通达有效的宣传机制、有效的协调机制、对网络事件中弱势者的救助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2.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情境中,利益和认同是其中重要的分析因素。利益的动力和运行机制具有"反磁极效应"特征,利益不同形成相互对立,利益相同导致集聚和扩散。利益可以形成"利益圆",利益是认同的定位起点,利益半径作为观察认同状态的标杆时,利益和认同之间既可以一致,也可能会出现背离现象,源于参与网络集群行为个体自我认同的定位和判断。认同是多维合力的作用结果,而利益就是这个作用力的重心,作用点的位置决定了作用力所成产生的实际效果,施力的过程是利益外溢与间接传导的过程。在网络沉浸时代,我们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对利益和认同的理解深度和高度,自觉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利益是认同的物质起点,认同是促使大学生们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他们从自我认同过渡到建构认同,从认同形成向认同执行转换的过程。认同形成前,以分散的个体"意见力"形式存在,经过多维建构作用后,会归集产生一种明显指向的"认同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集群行为重要的内在缘由和外在动因。高校要落实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增加有效路径供给,帮助大学生群体提升认同高度,对接社会核心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王卓琳  罗观翠 《求索》2013,(11):223-225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防御机制,指代个体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在心理上与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趋于同化的过程。"认同"理论发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而后经埃里克森得以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学者亨利·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被用来分析产生群际歧视的社会因素以及个体对歧视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而后,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当下,随着社会集群行为的不断演进与发展,社会认同理论得以跟进,为解释社会集群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社会个体行为、社会群体现象、社会结构系统之间搭接了可资借用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对现实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crowd event)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在对网络集群行为或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和论述中,存在着概念不统一或混淆的现象。根据网络集群行为和网络集群的特征或发展程度,可将网络集群行为分为基于共同关注点的网络集群行为、基于共同信念的网络集群行为和基于共同行动目标的网络集群行为,反映网络集群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可能与现实集群行为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何丽艳 《人民论坛》2014,(3):225-227
道德认同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在当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备受重视.文章认为,当前亲社会行为研究强调个体道德心理机制对道德认同的培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会伦理机制的存在价值.其实,由道德教育、道德回报、社会诚信等组成的社会伦理机制,在亲社会行为的道德认同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莲 《前沿》2014,(11):134-138
大学生集群行为发生的截面归因,使得提出的治理措施要么针对性不强,要么收效甚微。因而,需要充分辨识大学生集群行为复合生成的诱因,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既要关注大学生感性心理,又要重视其理性心理。嵌入式治理强调的是一种关系网络建设下的有效防范集群行为的治理路径,它并不是对大学生集群行为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机制建设以及各种治理手段武器库的替代,而是一种深化和优化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球鞋市场异常火爆,一些名品球鞋的售价远超其使用价值,而许多消费者却趋之若鹜排队购买,成为一种社会热议现象。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化,符号对自我建构的意义以及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是球鞋火爆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个体认知与情感是产生球鞋消费行为的内因,二者通过影响消费者对球鞋的心理偏好促使消费者产生原始的球鞋消费动机;社会情境是球鞋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通过身边人影响、面子因素、广告传媒、明星效应和经济条件等强化消费者的球鞋消费观念;最后,消费者在"态度-情境"的双重指向下产生了球鞋消费的行为倾向,而球鞋消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取决于社会情境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在过度连接引发社交倦怠、隐私泄露、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等社会问题的背景下,青年群体因为生活深度媒介化以及对数字职场生活中的弱势地位先行反思而成为网络失联的主要践行者,然而目前网络失联研究多遵循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管理研究以及数字文化范式,忽视了青年个体的情境化协商与边界游移工作,未能揭示作为一种过程的网络失联的复杂特征。因此,本研究聚焦青年群体的实践,探究青年网络失联者的动机、策略以及过程特征。研究发现,青年主要出于挽回时间、管理自我呈现以及控制公私边界的动机而失联。青年群体网络失联的过程具有情境化、协商式和仪式化三种缠绕性特征。深入剖析当前青年网民的网络失联行为,强调体现青年能动性的网络失联实践,对提升网民数字幸福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集群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群体性事件的质性讨论,较少关注群体性事件中集群行为的演化规律;由于数据和方法的缺乏,群体性事件深层次特征与成因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更鲜有前瞻性的预测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的新特征大量出现,使得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关注的复杂社会现象,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将社会计算引入集群行为研究,强调从数据收集、理论方法、应用实践三个方面为深入认识和研究集群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集群行为无论是在集群主体、集群环境、集群客体等构成要素方面,还是在集群行为演化过程方面,都表现出与现实集群行为的不同特点。在处理网络集群行为时,应当遵循网络行为规律,加强对舆论的引导,提高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理性程度。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15.
陈美荣 《公安研究》2013,(5):21-27,66
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是群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的极端外在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个体心理虽然各异,但在从众、感染、暗示、模仿及去个性化、责任分散等共同的心理机制作用下,群体心理趋同,并往往以非理性的狂热情绪宣泄和狂暴的冲动行为告终。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抓好六个环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不良心态预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建构社会信任,加强临阵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集群行为是群体改善处境、争取利益的一种集群"反抗",是社会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是"关中地区汉回械斗"集群行为愈演愈烈之结果。以集群行为视角,运用参照群体理论、谣言流通理论、价值累加理论对陕西回民集群反抗事件的归因深入剖析,对当下认识民族冲突、构建民族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边缘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弱势心理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  相似文献   

18.
李淑芬  张玲 《求索》2012,(11):230-232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个体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在新经济社会学视角下,集群型企业家行为实际上是以企业家为中心构成的集群型社会关系网络组织行为。其间,由于企业家处于网络的"结构洞"位置,企业可据此获得对关键资源的拥有或控制;另一方面,企业还可利用企业家不同的网络"弱关系"特性获得多样化的社会信息或知识资源,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上述性质即为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忽视集群型企业家行为的网络效应与衍生效应,就不能把握企业集群所创造的地区竞争优势。然而,集群型企业家行为趋同也会促使集群内创新行为的减少,引发集群企业间同质性竞争,影响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为此,应积极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并逐步完善行业协会作用,为创建优秀的集群品牌聚力。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命运共同体。鉴于认同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且共享着核心内涵,本文认为,国家集体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分析层次,认同与共同体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都不会发生改变。考虑到集体认同最终表现在行为层面,若以国家的行为动机作为衡量标准,便可对国家集体认同进行类型辨析,进而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本文假设"欲望"、"精神"和"理智"是国家的基本行为动机,分别决定着国家对其所属共同体所持的三种集体认同,即功利性认同、规范性认同和类主体认同。这三种集体认同分别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利益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文化现象正在迅速崛起,引起了敏锐的教育界人士对其教育应用的探索;博客的写作动机与写作行为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生理的内驱力、社会的内驱力、理智的诱因、情绪的诱因和社会的诱因激活了大学生多种多样的写作动机;利用大学生的博客写作动机实施写作教学,是高校写作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