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厉潇逸 《法学杂志》2016,(8):134-140
反垄断私人诉讼是反垄断法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的反垄断公共执行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审理反垄断案件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这样一般的民事诉讼规则,但垄断案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受害人很难发现和证明垄断行为.原被告之间的力量失衡、司法救济被动性延迟以及现有的制度框架缺乏激励,极大地限制了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有效实施.在考虑我国传统的诉讼基础和现行的法律制度基础上,我国应保留证据开示制度的优点并进行相应的改良,将其引入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法》对私人执行仅规定了垄断行为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条款不多操作性不强。本文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制度的概念界定、历史起源进行分析阐述,希望可以为我国今后反垄断私人执行制度的立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晓明  孙利 《法制与社会》2013,(16):182-183
反垄断法私人诉讼有利于拓宽垄断行为的救济途径,维护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然而我国的反垄断私人诉讼一直被忽略,存在着文化观念落后、诉讼程序不规范、诉讼动力不足等困境。完善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制度,应注重竞争文化的培养、私人诉讼制度的完善、私人诉讼与公共执行的合作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杨春华 《现代法学》2012,(5):111-122
对于私人反垄断执行,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定的三倍赔偿制度功不可没,为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确定消费者反垄断诉讼的制度中,也应确定这种民事惩罚性的机制,才能使消费者反垄断诉讼得到很好的运行。但在私人反垄断践行最好的美国,消费者个人是被排除在私人执行之外的,按照美国《反托拉斯法》的规定,消费者个人并不能获得三倍赔偿的诉讼激励。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定的三倍赔偿机制系基于其责任体系仅有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没有处于刑事和民事责任之间的行政处罚责任,民事责任的三倍赔偿机制实际起到了落实"应刑罚性"和刑罚"最后手段性"的威慑与嚇阻重任。而在反垄断法责任中存在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国家,行政责任中的行政处罚责任完全担当了刑事威慑和遏制的补充责任,为避免过度制裁和重复制裁而普遍都没有设置三倍的民事赔偿责任。消费者反垄断诉讼必须以维持市场秩序为本,对消费者反垄断诉讼的高热情和高厚望必须回归到理性和现实,在具体制度的设置时也应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5.
谭袁 《河北法学》2013,(2):159-167
我国颁布了首个反垄断司法解释,这将对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垄断民事诉讼作为反垄断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自身的繁荣将会推动我国反垄断法实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我国反垄断法领域尚未形成垄断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理论,这不利于垄断民事责任的认定及其范围的确定。借鉴刑法、侵权法等部门法理论,结合反垄断法自身的特点,我国垄断民事责任可以包括四个构成要件,即不属于豁免或适用除外的情形、垄断行为、垄断损害以及因果关系。这可以为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提供较好的分析框架,并借助于实践中的垄断案件的处理而不断得到完善,成熟。  相似文献   

6.
万宗瓒 《行政与法》2009,(10):118-121
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对经营者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粗陋,未能考虑到民事诉讼的程序衔接,以及私人原告在起诉时面临的实际困难。我国反垄断立法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反垄断民事诉讼的成功经验,从原告适格、集团诉讼等基本程序问题着手,完善既有的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确保民事诉讼在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盈 《法制与社会》2013,(11):259-260
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反垄断私人诉讼已取得初步成就,但也存有诸多不足之处,如成功率低、案件类型单一、损害赔偿的象征性等。为了发展我国的反垄断私人诉讼,必须树立优先理念,借鉴国外经验,考虑它的特殊性,不能按民事诉讼法或民法的原则去制定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以行业垄断和行政垄断等为表现的垄断行为屡禁不止,各种垄断行为不仅损害正当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使我国刚刚建立的市场竞争机制遭受严重侵害,而且己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与之对应的刚刚颁布实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制裁的规定简略而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使得反垄断在我国的开展举步维艰,因此反垄断诉讼的健全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我国反垄断诉讼的现状、不足的解析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我国刑事垄断犯罪的缺失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中缺失关于刑事责任的条款。在《反垄断法(草案)》中有"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但是,在2007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中取消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现行的《反垄断法》只规定了两个刑事责任条款,即第52条和54条,但这两个条款都不是针对垄断行为规定的。《反垄断法》第52条规定,对反垄断执  相似文献   

10.
反垄断诉讼是具有公益性的经济法诉讼,通过诉讼这一行为过程来实现反垄断实体法所规定的内容,反垄断诉讼在保证反垄断法实施上价值重大,对于民事松松的适用也存在重大意义。文章分析反垄断诉讼构建的理想模式,首先说明反垄断案件的特点,其次根据特点推衍出构建制度的基本思路,最后简要整理我国近年来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案由及处理,确定构建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反垄断执法机构设置问题、反行政垄断问题、反垄断法私人诉讼问题、反垄断司法机制问题是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疑难问题。通过对这四个疑难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对完善反垄断法的实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从欧盟竞争法的最新发展来看,私人诉讼在反垄断法中的地位正在逐步增强.欧盟委员会认为,行政执法始终是反垄断法实施的中坚力量,但私人诉讼是公共实施的有益补充.此外,欧盟积极借鉴美国的反托拉斯私人诉讼制度,旨在促进欧盟区经济的发展及欧盟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就我国而言,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高度重视私人在反垄断法实施中的作用,完善法律制度,以推动反垄断私人诉讼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共执行和私人执行是反垄断法实施的两大支柱,这两个方面应同等重视,不能有所偏废。两年以来,我国反垄断法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反垄断私人诉讼不发达。应努力改进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费用承担、损害赔偿、诉讼程序规则等方面的制度,以扫清影响私人诉讼实现的障碍。在现阶段,应以消费者私人诉讼作为切入点,先积累案例经验,然后颁布相关的实施细则或司法解释,以此对现有制度障碍进行突破或者建立新的制度,循序渐进,促使我国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4.
民事责任制度是规制垄断行为最原始最基本的责任形式,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反垄断立法都规定了民事责任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反垄断立法的民事责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应从归责原则和损害赔偿数额两方面细化、完善我国反垄断法民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作为反垄断法的重要部分,是完善反垄断法体系的内在要求,然而,现行诉讼制度并未规定这一制度。本文通过研究国外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结合中国实际来探讨我国的反垄断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中,垄断违法行为的损害沿着不断扩张的产业链条在各个层级延伸,上游购买者通常将所支付的高额价格转嫁给下游购买者,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反垄断法》第50条建立了我国私人反垄断诉讼机制,然而并未明确提起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告范畴,包括间接购买者的诉讼资格问题。通过对美国和欧盟的间接购买者规则作出深入剖析,结合我国国情和反垄断法诉讼的发展现状,我国应当及时赋予间接购买者反垄断法上的诉讼资格。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被称为经济宪法,对规范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反垄断法第五十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为人民法院受理反垄断民事赔偿案件和市场  相似文献   

18.
苏欢 《法制与社会》2011,(24):119-120
私人诉讼是反垄断法实施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反垄断法》有所涉及的只有第50条的粗略规定。完善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制度,原告资格是妊须要解决的起点问题。世界各国主要采取“损害”和“影响”两种标准来判断原告是否适格。本文借鉴国外立法与实践,并与我国现实相结合,认为“影响”标准是目前最佳的确定反垄断法私人诉讼原告资格的标准。在该规则的指导下,本文认为垄断者的上游供应商、平行竞争者、下游的直接购买者和间接购买者都可以提起反垄断法私人诉讼。  相似文献   

19.
原告资格是反垄断私人诉讼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在市场中出现垄断行为时哪些主体的权益可以得到司法救济.原告资格是反垄断诉讼程序开启的钥匙,但是我国现行法律对其原告资格的规定过于严格,致使一部分主体无法通过司法手段得到救济,本文拟对反垄断私人诉讼的原告资格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12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反垄断解释》”)将正式实施.自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正式实施至2011年底,全国地方法院共受理反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审结53件,原告胜诉的“没有”. 来自法学界和舆论界的观点普遍认为,能出台《反垄断解释》是一大进步.不过,那些“涉嫌垄断”的企业是否会因该司法解释而有所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