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冲 《前沿》2012,(8):65-66
立法听证是公民直接参与立法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彰显了立法的民主价值,对促进立法的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给予不同的社会力量以制度性的表白途径,实现了以理性的沟通来化解冲突的目的。目前,我国《立法法》及相关实践虽然已经确立了立法听证制度,但这种制度却亟须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冲 《前沿》2012,(10):52-53
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给予不同的社会力量以制度性的表白途径,实现了以理性的沟通来化解冲突的目的。立法听证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突出了立法的民主价值,对促进立法的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立法法》及相关实践虽然已经确立了立法听证制度,但这种制度却急需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杨兴普 《人大研究》2004,(12):26-26
听证的基本精神是以程序的公正保证实体结果的公正 ,其作为国家机关运作的新理念和一项基本制度在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完整地建立起来了。我国行政处罚法首次引入听证程序 ,其后又在价格法中规定了听证制度 ,从而把听证程序引入了我国行政决策领域。 2 0 0 0年我国在立法法中明确规定了立法听证程序。立法法颁布实施以来 ,许多地方人大先后在立法过程中举行了听证会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的来说 ,听证程序在我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得以运用 ,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而且局限于立法领域 ,在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方面很少涉及。2 0 0 3年 1 2…  相似文献   

4.
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引入立法听证的有关做法,1999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举行听汪会,开地方立法听证先河。2000年立法法实施,正式把立法听证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此后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就建立和完善地方立法听证制度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反响。但由于立法听证制度引入我国时间不长,也缺乏国家立法系统规范,无论在听证范围、组织程序、过程监督还是结果运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本文试从分析当前立法听证工作中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人手,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方立法听证制度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行政立法听政制度,并通过统一的行政程序法进行规定。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各国对于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大体采取集中式和分散式的立法模式,并且对于行政立法听证适用范围在立法上采取直接或排除的规定。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采取分散式的立法模式,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诸多缺陷,可以通过对国外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考察、借鉴,来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蓓 《思想战线》2003,29(4):127-130
听证制度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已在我国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悄然兴起。目前,我国要解决好行政听证范围过窄、职能分离、公开程度不高、听证笔录没有法律效力等问题,才能切实完善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7.
2000年3月,《立法法》正式将听证引入立法程序,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立法听证制度。近年,各地人大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立法听证实践,对于提高立法质量、扩大立法机关的社会政治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立法听证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祝思静 《创造》2020,(2):76-84
立法听证制度是公众参与立法过程并反映自身诉求的重要渠道,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这项制度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自由辩论和利益均衡环境的构建。当前我国《立法法》已规定了听证制度,有些地方也对立法听证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规定,但由于立法听证制度起步较晚,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实践中出现了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不明、立法听证的公众参与度与公开透明度不高、立法听证的辩论原则未能体现、听证结果的效力不强等困境。为破除这一困境,必须构建统一的地方立法听证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主体、创新立法听证的方式、强化立法听证中的辩论机制、确立立法听证结果的效力以及建立立法听证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推进我国立法听证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人大研究》2003,(1):24-25
(一 )立法听证是立法过程中的一道重要程序 ,是保证立法符合民意和发扬立法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立法听证缘起和成型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西方国家立法听证的发展中不乏成熟、可行、带有共通性、可资借鉴的制度 ,这些制度可以为我所用 ,从而推进当前尚处薄弱环节的我国立法听证的制度建设。很多西方国家重视和采纳立法听证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随着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产品责任、知识产权等领域日渐呈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发展趋势 ,而立法者很难成为通才 ,需要专业人士和有关社会人士为具体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听证制度已逐步进入我国的政务领域。它的确立与实施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出台后,听证已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决定权的过程中所采用。本文概述了听证制度的产生以及在我国的建立,并主要通过分析我国省级人大应用立法听证制度的情况,指出了听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制度缺失、功能错位、成本过高、效果欠佳、研究滞后等,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地方人大听证制度的建议,包括五个方面,即加强制度建设、降低听证成本、扩大听证范围、完善听证程序、注重听证结果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虽然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但如何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与该公约相衔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关于私营部门内腐败犯罪的规定,从私营部门内贿赂犯罪到侵财犯罪,将其与我国刑法现行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我国立法上的完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要落实依法治国 ,必须创造一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这些前提条件包括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 ,实现公正立法、执法、司法的政治条件和从严治党、提高公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证据种类中,鉴定结论因其较高的证明力,在具体审判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今司法鉴定体系较为混乱,在司法鉴定活动中明确法官权限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从法理上分析了法官在司法鉴定活动中的应有地位,同时借鉴外国立法例,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同案不同判"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司法实践的各个领域,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司法权的统一适用,而且给我国司法公平公正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一现象具有我国成文法法律体系结构、裁判主体的主观方面和"同质化"程度以及司法程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等方面的形成原因。为了抑制该现象的发生,我国既要做到进一步细化立法技术、加大案件审判过程的公开力度,又要加强裁判主体的"同质化"和"去行政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案例指导制度和全面推进量刑建议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保安处分中国化——以立法模式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政治背景下,我国已具备保安处分中国化的良好环境。基于对保安处分的基本理论和保安处分中国化的立法模式的分析,保安处分中国化应是刑法化而不是行政法化,应采用二元制而不是一元制立法模式,应纳入刑法典采用单行刑法而不是采用刑法修正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假释监督保护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释是刑法规定的对判处徒刑的犯罪分子附条件予以提前释放的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对犯罪人适用假释体现了我国改造罪犯的政策和法律精神。目前我国的假释制度的监督考察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假释制度建立的初衷。文章对比了我国和国外法律的假释监督制度的不同,并从机构人员设置、立法和具体措施几方面对构建我国完善的假释监督保护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承认并有效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是保障人权、保障被追诉人的程序权利,实现诉讼中的力量均衡的重要表现。不论是沉默权的历史,还是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现状,都表明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已是势在必行,其终极目的是完善我国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保护环境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而我国现行法律缺少相关的立法规定。应当依据我国的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探索正确的构建思路,通过确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来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犯罪低龄化与法律正义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法律与正义发生冲突时,应当以正义为先。当现实的正义在法律上得不到实现时,应当修改法律以适应人类正义的需求。本文立足于当前犯罪形势的发展,认为刑法应当与时俱进,以彰显法律正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制度设计不尽一致,大体可概括为两种不同类别的业务制度模式: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本文认为金融机构对分业、混业模式的选择,是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的。混业经营是大多数国家当前采用的金融监管模式。中国加入WTO之后,要与国际接轨,实现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过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措施。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立金融防火墙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反垄断法,创建存款保险制度都是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