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武汉那些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床位紧张,还有不少人拿着被子铺盖在医院输液,等待入院。我去复查时也看到有类似"一床难求"的情况。我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自己吃药加上在家隔离就恢复了。我叫余毅,今年34岁,老家湖北黄冈,现在是武汉的一名装修工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觉得自己是一名轻症患者。不过,由于我在医院检查时人满为患,当时检测手段又没到位,我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确诊病例,即使我出现了一系列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2.
陈林  王煜 《新民周刊》2020,(5):44-45
我也是个普通人,也会恐惧。但我是一名医务工,同时是一名党员, 我们黄冈的疫情是全国城市里除武汉之外最重的几个之一,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我们不去,谁去?必须要坚持,一定要挺住。我是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目前的岗位在黄州区的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集中隔离点。截至2月10日,黄冈是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仅次于武汉和孝感的城市,而累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孝感。  相似文献   

3.
我们要认识到疫情是有长期性、复杂性和严峻性的,我们也要充分地保护我们医护人员,有精力和体力去面对这样的挑战。2月4日下午,《新民周刊》连线了正在一线的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了解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具体情况,也澄清了现在社会上的对于医疗队安全保障的关切。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写财经文章的,本来传染病这种事情和我八杆子也打不着,可事情就是这么魔幻,一不小心成了火神山医院的"网红患者"。等我出去,我会向大家展示,我的家乡武汉有多美。2月4日早上10点多,我上了救护车,真快,高架上基本上都是120公里的速度,一路飞驰到了火神山医院。下车的时候,医院给每个人配了轮椅,可是我没有要,我要自己走!  相似文献   

5.
陈璇  吴雪 《新民周刊》2020,(5):28-29
和老高一样,我们都等待着这一天,作为一名在武汉打拼的普通市民,我爱这座城市,希望武汉好起来,希望我的故事能带给你们力量。我叫陈璇,今年48岁,湖北咸宁市嘉鱼县人,2013年,我和老高从奋斗了17年的中山市,回到了湖北家乡,我在武汉做烘焙工作,老高在嘉鱼县,我们还有一个23岁的儿子,目前在中山某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到头,一家人团聚的次数很少,今年春节,我本打算开车和老高一起到中山过个团圆年,但事情在1月21日发生了转折。  相似文献   

6.
杨超 《新民周刊》2022,(13):58-59
两年前,人们称武汉为英雄的武汉,现在上海也一样是英雄的上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上海——马路空空荡荡,街头鲜有行人。作为一个经常来上海的武汉医生,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两年前的武汉,大家都待在家里,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决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武汉人尤其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7.
也是突然发现,我们的门楣窗帷、院墙楼道,我们的一饭一菜,居然与我们的国家有如此密切的联系。我家住汉口宝丰路交通小区,从2月中旬小区封闭管理至今,我当志愿者菜篮子分发团"团长"也快满月了。武汉"封城"后的20天,即2月11日,随着防控疫情的需要,主要是实行"外防输出,内防扩散",武汉开始封小区。  相似文献   

8.
2020春节前夕,新冠疫情汹汹而来,席卷整个大地,武汉封城,举世瞩目。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我们走在地狱的屋顶,凝望着花朵。"如果掀开无数的屋顶,我们可以收获无数的故事。彼时的武汉,太多离散,而悲戚之中,却还有花朵。《穿过寒冬拥抱你》就是讲这样一个故事:"我去过很多地方,我用拥抱遇到很多的我们。"  相似文献   

9.
李甜  应琛 《新民周刊》2020,(5):16-20
我觉得,我们是来这里治病的,这种临时搭建起来的地方,基本条件过得去就可以了。特殊时期,大家需要互相谅解。我也相信,疫情过去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今年43岁,在武汉硚口区税务局工作。我原本是一个很阳光的单亲妈妈,准备今年2月2日结婚的。但因为这场无声的战斗,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李甜说自己在疫情来之前一直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单亲母亲家里最早是我妈妈在1月24日晚上出现了咳嗽的情况。到了1月25日,就有点加剧了,一直低烧在38.5度左右。  相似文献   

10.
热点     
《新民周刊》2020,(9):80-81
A中国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0日下午,随着武汉最后两家方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和江夏方舱医院休舱,武汉市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13467张病床全部空床。一个多月前,武汉市新冠肺炎确珍病例激增,定点医院容量已趋于饱和,若大批患者无法及时收治,疫情将难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郑华 《新民周刊》2020,(8):50-52
作为一名医生,我十分清楚在每一个新冠肺炎患者背后,都有一个备受煎熬的家庭,这个坎能不能过去,需要大家一起扛。而随着武汉"封城"时间越来越长,一些非新冠肺炎的病患,同样也在默默承受着煎熬。煎熬、希望、纠结,全部搅合在一起早上八点,我下夜班,接班的同事准点到了,我嘱咐好病房负责的病人,满身疲惫地走进医院的更衣室,脱掉防护服,摘掉护目镜,深呼了一大口气。许久未关注医院窗外的风景,树木仿佛发出了新芽。  相似文献   

12.
金建 《中国政协》2020,(7):73-74
武汉江夏区纸坊街东门口的大花山怎么都想不到,山下那座恢宏大气恨不得跟自己一般高的建筑,被一场风雪所改变,变成了救治病人的医院。对!那就是湖北武汉唯一的中医方舱医院,由大花山体育中心A、B两馆改建而成,设病床718张。这医院专门为救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和普通型病人而开设,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领衔。  相似文献   

13.
平时生活节奏太快,就像开车开到120码,突然停下,大家都不适应。很多温州人在外经商,每到春节就要回老家过年,我们一家是年前从上海回来的。全国人民都在新闻中看到,约18万温州人在武汉,其中有4.8万人从武汉回来。目前我们温州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比较紧张,生活方式也完全被改变了。  相似文献   

14.
毛平 《新民周刊》2020,(9):72-75
早春的武汉春风拂面,这两天接到爸妈打来的电话,询问我的近况。我告诉他们我过得好着呢:吃着大餐、住着五星级的酒店。其实,我特别想念妈妈蒸的馒头,就算只就着大蒜,我也能吃两个碗大的馍馍。昨天中午我吃到了久违的花卷,比泡面的滋味香多了。  相似文献   

15.
守鱼的人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2,(34):F0003-F0003
武汉火炉,一个高温日,我到武汉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鱼类专家危起伟。此前我一直关注水生物种的保护,也电话采访过他。这一次,在白鲟最终被认定灭绝后,我想当面和他聊聊他与白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武汉"封城"的第二天,我原本准备一早就回湖北荆门老家过春节。我也没想到会"封城"啊,结果就走不了了。我老家也有几百例感染新型肺炎,我父母的情况我也非常担心,但我没有办法,现在只能是"一种相思,两地哀愁"。  相似文献   

17.
王煜 《新民周刊》2020,(9):30-33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火神山医院现场,与病房的视频连线,使用了华为的设备方案。"云教育""云医疗""云防控"……如果没有通信基础建设的支撑,就没法真正让老百姓受益。在平时,人们觉得通信基建人是一心扑在技术上、全力搞建设的“钢铁直男”。  相似文献   

18.
郭卫 《新民周刊》2020,(8):F0003-F0003
(2020年第7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微博上有网友留言,等待疫情结束,珞珈山樱花开,一定要去大武汉,尝一尝热干面的滋味,喝那家疫情期间为医生提供咖啡的店;登一次黄鹤楼,去东湖畔走走……看了《新民周刊》上期复工专题对浙江的报道,我想到,武汉这两处景点,和我们杭州也颇有渊源。  相似文献   

19.
黄政  金姬 《新民周刊》2020,(5):73-75
各地民间对"武汉人"的恐惧和谩骂不忍卒读,恐惧是远比病毒更凶猛的疾病。我是武汉人,毕业来上海已经十多年,在上海落户安家也已七年。因为我和妻子工作较忙,去年夏季开始我父母便从武汉来沪帮忙带小孩。今年1月,父母带着小孩在武汉待了8天。  相似文献   

20.
马晓 《新民周刊》2020,(9):76-77
在工厂和医院的工作完全不一样,我之前从来没做过这种工作,所以刚来时也是完全摸着石头过河。我发现,首先得跟工人打成一片,先成为工人的朋友,再来更好地宣讲专业的医疗知识。2月27日,是我结束隔离病房工作后,在酒店隔离的第十天。当天下午,我接到了医院通知,因为疫情逐渐得到控制,隔离期结束后我就不用再进隔离病房工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