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9分辨力下口蹄疫病毒的结构及生物学意义最近维尔康(Wellcome)生物技术公司和牛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用X射线科衍射分析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分辨了口蹄疫病毒的结构。口蹄疫病毒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该群病毒的其他成员包括普通感冒病毒和天花病毒等。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SP2高变区对病毒复制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以PRRSV GSWW/2015强毒株感染性分子克隆为基础,在前期缺失NSP2第519~565位47个氨基酸的D5毒株的基础上,进一步缺失了NSP2第628~747位120个氨基酸(D14),并比较分析了缺失毒株与亲本病毒GSWW的复制能力。结果显示,D14缺失病毒相对于D5缺失毒与亲本病毒GSWW/2015的复制水平有所降低,但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将亲本病毒、D5与D14缺失毒株分别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于不同时间点检测了炎性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感染PAM后第24小时,相对于D14缺失病毒与亲本毒,D5缺失毒诱导IL-6、TNF-α、IL-8和IL-1β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D5与D14缺失毒在感染PAM细胞后第12小时,诱导IL-10、HMGB1水平显著降低,D14的降低幅度更显著。提示D5缺失区有促进早期炎性应答的作用,D5与D14缺失均可以明显降低IL-10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说明NSP2在调节炎性应答与免疫抑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北美株感染性克隆pCBC2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利用突变PCR获得在病毒基因组5'非编码区(5'UTR)和ORF1起始密码子之间插入Nde Ⅰ的全长克隆pTLNd4,并以此为基础将5'UTR替换为欧洲株的5'UTR,获得全长克隆pTLV8.以体外转录的RNA转染MARC-145细胞.结果显示,pTLNd4产生了细胞病变(CPE),而pTLV8未产生.通过RT-PCR和Northern blot试验,分别对这2株突变病毒的基因组RNA复制和亚基因组mRNA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pTLNd4进行了病毒学试验.证实,它们与亲本病毒无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或病毒学水平都无明显差异;pTLV8虽未产生CPE,但在病毒传代细胞中检测到了基因组RNA,说明替换不同基因型5'UTR的突变病毒虽然丧失了复制能力和感染性,但仍然能够提供病毒RNA合成所需要的顺式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北美株感染性克隆pCBC2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利用突变PCR获得在病毒基因组5′非编码区(5′UTR)和ORF1起始密码子之间插入NdeⅠ的全长克隆pTLNd4,并以此为基础将5′UTR替换为欧洲株的5′UTR,获得全长克隆pTLV8。以体外转录的RNA转染MARC-145细胞。结果显示,pTLNd4产生了细胞病变(CPE),而pTLV8未产生。通过RT-PCR和Northern blot试验,分别对这2株突变病毒的基因组RNA复制和亚基因组mRNA转录水平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pTLNd4进行了病毒学试验。证实,它们与亲本病毒无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或病毒学水平都无明显差异;pTLV8虽未产生CPE,但在病毒传代细胞中检测到了基因组RNA,说明替换不同基因型5′UTR的突变病毒虽然丧失了复制能力和感染性,但仍然能够提供病毒RNA合成所需要的顺式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的方法,用浓缩提纯的狂犬病病毒CVS11株作为胶体金标记抗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为检测线上的捕获抗原,制备狂犬病病毒抗体水平检测试纸条。应用该试纸条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以稀释后的犬全血或血清作为检测样品,试纸条检测的灵敏度为0.002U/mL,特异性试验证明该试纸条与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犬腺病毒2型犬科疾病阳性血清没有交叉反应,稳定性试验证明该试纸条在室温下保存的有效期为12个月,检测结果与快速荧光抑制试验的符合率为95.12%。证实该狂犬病病毒抗体免疫金标检测试纸可以方便、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狂犬病病毒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防控严重威胁我国的外来动物疫病非洲猪瘟,应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了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p30蛋白的重组新城疫病毒rNDV-p30。通过免疫印迹试验鉴定了ASFV p30蛋白的表达,连续传代后经RT-PCR证实了外源基因稳定存在。另外,比较了该重组病毒和亲本病毒对鸡胚和雏鸡的致病性以及在BHK21细胞上的生长特性;将重组病毒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诱导产生的p30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相对亲本病毒而言,重组病毒在细胞上的生长能力略有降低,毒力被致弱;免疫小鼠可以产生针对ASFV p30蛋白的特异性IgG。重组病毒rNDV-p30对于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战略储备意义。  相似文献   

7.
鸡病毒性关节炎(AV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腱鞘炎和生长发育停滞或饲料利用率降低,死亡率为5%~20%。该病最早由Dalton和Henry(1967)在英格兰报道,目前已成为危害全球养鸡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我国是在80年代末发现进口鸡群中存在该病,并从病鸡关节内分离到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鉴定AVAV的方法主要是病毒形态、理化特性、中和试验等,这些方法比较可靠,但操作比较复杂,周期也较长。为了寻求快速鉴定AVAV的新途经,本试验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术分别检测病毒核酸和蛋白多肽,从分子水平对AVAV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8.
为研制一种新型有效的狂犬病重组活载体疫苗,将EGFP-rgp的表达框克隆入p8-AA载体的Sph Ⅰ/Nde Ⅰ酶切位点处,将酶切鉴定为正向连接的阳性重组子命名为p8AA-EGFP-rgp.在质脂体介导下将该质粒与Bartha-K61共转染PK-15细胞,获得能够表达狂犬病病毒(RV)CVS-11株糖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rPRV/EGFP-rgp,经RT-PCR和Western-blot鉴定后对犬进行肌肉注射免疫,并测定相应试验指标,研究重组病毒对犬的免疫诱导情况.结果显示,重组病毒可以有效地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的针对RV的中和抗体水平[(0.95±0.21)U/mL]在14周时还保持相对国际最低保护标准(0.5U/mL)较高的水平;且产生的针对RV和PRV的中和抗体水平均达到了相应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水平,抗体效价均维持在14周以上.  相似文献   

9.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斑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鉴定为Ⅰ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病毒,pH12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56℃作用3小时病毒仍有活性,70℃1小时可灭活病毒。以上结果表明从麻雀体内分离到的IBDV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与目前鸡场流行的IBDV极为相似,可能与鸡IBDV同源,提示麻雀可能在IBD流行病学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貂肠炎病毒(MEV)的检测,目前主要采用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方法。为了能直接从样品中检测病毒,我们于1988年秋冬,首次采用了光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打点杂交的方法,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效果良好,能特异地检出MEV,且灵敏度高,可检测出10pg水平的病毒DNA。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重组融合肽Tα1-BP5(rTα1-BP5)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本试验以rTα1-BP5联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检测免疫后鸭的Ig G抗体、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并通过攻毒试验评价其对雏鸭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rTα1-BP5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后Ig G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提升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结果表明,rTα1-BP5能够增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rTα1-BP5配合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增强了对肝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为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的新型佐剂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病毒感染宿主后,针对宿主免疫反应的特点和薄弱环节,形成了多种方式拮抗宿主的免疫防御。论述了病毒抑制体液免疫及其抑制或调节细胞因子活性的过程和方式,旨在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病毒逃避免疫应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将乙型脑炎病毒HEN0701株基因组RNA分4段进行RT-PCR扩增,并克隆入pCRⅡ-Blunt-TOPO载体中,测定全长cDNA序列。以MapDraw软件分析了乙型脑炎病毒HEN0701株的基因组结构,并将病毒基因组分成2个非编码区和10个基因,比较了HEN0701株和11株乙型脑炎病毒在全基因组和各基因的核苷酸及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以MEGA5软件绘制HEN0701株和11株病毒C、E、NS3、NS5基因的进化树。结果显示,HEN0701株全基因组为10 965 nt,包含一长10 299 nt的开放阅读框。在核苷酸水平,HEN0701株与GⅠ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和各基因的同源性均高,而与GⅢ分离株则较低;而在氨基酸水平,HEN0701株与GⅠ分离株在多聚蛋白和各病毒蛋白的同源性和HEN0701株与GⅢ分离株的相近。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基因进化树的拓扑结构相近,12株病毒的C、E、NS3、NS5基因进化方向相同,GⅠ分离株和GⅢ分离株间C基因进化距离最近。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siRNAs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构建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基因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融合表达质粒,并在Marc145细胞中进行了表达。通过RT-PCR方法扩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EGFP-N1,并进行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将阳性重组质粒转染Marc145细胞,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和NSP9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经双酶切及PCR鉴定,目的基因的大小与预期相符。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均检测到细胞内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到细胞内有NSP9基因的转录。本研究成功构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9基因GFP融合表达质粒,为在细胞水平快速筛选有效的siRNAs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重组DNA技术建立的核酸杂交诊断检测技术已经开始在病毒细菌的快速诊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核酸定量、细胞内病毒感染及整合病毒序列测定等方面应用,使某些疾病的诊断检测水平走向一个新层次。核酸杂交技术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优点。它不仅可以检测游离的病原核酸,还可以分析整合于细胞DNA上的病毒核酸序列。有些疾病只有检测  相似文献   

16.
根据猪嵴病毒3D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对从江苏省7个县域采集的220份猪腹泻肛拭样品进行检测,调查猪嵴病毒在江苏省的流行情况,以进一步丰富猪嵴病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所有样品猪嵴病毒感染阳性率达52.73%(116/220),阳性猪场占79.41%(27/34)。对5个不同来源阳性样品中获得的3D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5株猪嵴病毒3D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的国内外猪嵴病毒的相应序列在核苷酸水平具有较高同源性。调查结果表明,猪嵴病毒在江苏省部分县域腹泻猪群中有较高感染率,但猪嵴病毒在其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快速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血清学方法,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AH2012株N蛋白为包被抗原,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利用该ELISA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血清时为阳性,而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55%;该方法与中和试验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88.75%。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诊断、流行病监测以及疫苗研发时抗体水平的检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姜黄素是否具有抑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作用,本研究以Vero细胞为实验对象,分别设置阴性(空白)对照组、PEDV感染组、姜黄素处理组、姜黄素预处理后感染PEDV组,在PEDV感染后观察细胞病变,利用RT-qPCR、Western-blot、IFA技术和病毒滴度测定法检测PEDV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Vero细胞后有明显细胞病变,即细胞拉丝、细胞核固缩并空泡化。与PEDV感染组相比,姜黄素预处理后显著抑制了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P<0.05),降低了病毒感染后的滴度(P<0.05),显著上调了Vero细胞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的分泌水平及MX1、ISG15、ZAP的转录水平(P<0.05)。与阴性(空白)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后抗病毒细胞因子IFN-α、IFN-β的分泌水平明显上调(P<0.05),但MX1、ISG15、ZAP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姜黄素处理后除IFN-α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外,IFN-β分泌水平及MX1、ISG15、ZAP转录水平均显著上调(P&l...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估IFN-λ1作为免疫佐剂能否提高乙型脑炎病毒DNA疫苗的免疫效应,利用RT-PCR方法扩增猪源IFN-λ1基因,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1-IFN-λ1,通过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免疫效果。结果表明,转染pVAX1-IFN-λ1重组质粒的BHK21细胞能够正确表达IFN-λ1;将重组IFN-λ1与p VAX1-prME DNA疫苗免疫小鼠后,与对照组p VAX1-prME相比,IFN-λ1可以诱导小鼠产生乙型脑炎病毒EⅢ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乙脑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效价和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显著提高。结论,重组猪源IFN-λ1作为乙型脑炎病毒DNA疫苗的分子免疫佐剂能够在小鼠动物模型上提高乙型脑炎病毒DNA疫苗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对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并探讨禽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机制及病毒与宿主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ARV-S1133感染CEF细胞后ARV结构蛋白σC和IL-1β、IL-6、TNF-α的动态转录水平。结果显示,ARV-S1133感染CEF后第10小时起病毒σC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最高峰(13 162.73倍);ARV-S1133感染后引起CEF中IL-1β、IL-6、TNF-αmRNA表达量发生变化,这3个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趋势相似。IL-1β、IL-6、TNF-α基因mRNA转录水平在感染早期迅速上升,在感染后第6小时达到第1个峰值,随后下降,在感染中后期再次显著上升,在第48小时达到第2个峰值。IL-1β、IL-6、TNF-α在感染后第6、24、36和48小时的mRNA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分泌IL-1β、IL-6、TNF-α的水平上调,进而发生炎症反应,说明IL-1β、IL-6、TNF-α可能与禽呼肠孤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