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论述,并对相关观点作了简要的评述,然后采用微观研究的方式,将民族认同进一步细分为民族政治认同、民族经济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并主要集中于民族政治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联性展开了深入的论证,得出了民族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以及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不具有必然联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的特点。坚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原则,认清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因素,并在实践中落实对少数民族的全方位的政策,对于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跨境民族地区五省高校的720名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做了系统调查,发现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度普遍较低,在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且相关度较大,其中学校因素影响非常显著,其次是家庭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国家认同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国家建构的核心力量,欲消弭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有效提高其国家认同度,就需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以实现跨境民族长治久安、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是多民族国家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重要课题。促进四川藏区民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符合四川藏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民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现代公民教育应当成为四川藏区群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宪法认同",但是"宪法认同"亦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能会促进或者阻碍"民族(国家)认同"观念之形成。故而,立宪者须借助于"宪法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立宪模式。在当今世界,德国、美国和欧盟可以分别作为"先民族认同后宪法认同"、"先宪法认同后民族认同"和"超民族的宪法认同"等三种"立宪模式"之典范。中国和平统一事业之实现,当以"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岸"宪法认同"之规范基础,以"宪法认同"之发展来引导、促进中国国家统一的立宪进程。  相似文献   

7.
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在分析此问题之前,对诸如"民族"、"认同"这样使用普及、歧义丛生的词汇进行概念辨析,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不必要的纷争。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目前主要存在"冲突论"、"和谐共生论"等观点。其中,和谐共生理念更加符合多民族国家的长远目标,而构建现代公民身份就成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疆跨境民族问题影响国家领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从而影响国家安全,妥善解决新疆跨境民族问题显得极为重要。结合新疆跨境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国际性、长期性的特点,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以正确引导新疆跨境民族的意识形态为根本,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加强新疆跨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任用等方式,方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仁”、“义”、“易”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内核。民族国家认同是全球认同的基础。弘扬民族国家文化,夯实民族国家认同基础,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效手段。中国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因其积极的价值情感、非霸权性质以及开放性思想空间而内在地具有先进性,它所具备的兼容、博爱、奉献、变通的品质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全球化发展。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同时会带来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出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单一主体认同到多样主体认同;从身份认同到契约认同;从群体主体认同到类主体认同等。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出现的上述变化必然会与原有的认同出现冲突,并进而引发人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但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只是人的认同变化中的一个方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种认同上的变化必然孕育着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重建。重建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需要我们在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统一中来把握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政策。而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曾经提出并使用过“民族自决”的民族政策。考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以及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兵团是增进民族团结中流砥柱。基于屯垦戍边的特殊性,兵团形成了边疆区域性、非政府特殊组织实体的增进民族团结职能作用机制,即兵团模式。兵团认同是兵团模式的核心,是实现民族国家认同、社会主义认同的中介。兵团内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同时推进新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完善均是兵团模式的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为妥善解决国内的民族分离问题,印度政府运用军事手段,坚决打击民族分离武装活动;坚持以打促谈,政治解决国内民族分离问题;以发展促和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行文化同化,增强国家认同;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反民族分离斗争的外部环境。印度政府的这一系列应对民族分离问题的措施,对我国开展反民族分裂斗争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当前,我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武装;发动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开展反民族分裂斗争;坚持经济发展,消除民族分裂活动滋生的土壤;加强宗教管理,深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好各项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维系政治安全,必须在深刻反思全球化浪潮挑战的基础上,致力于强化公民的民族认同、国家意识,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烈认同感,心系祖国、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至上的高度的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畏的使命感,以及关心全球事务、构建和谐世界的博大的崇高感。为此我们要辨明全球普世话语,超越民族主义,民族教育和公民教育同步推进,打造宽领域、多层次的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进入了自1949年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部分民众的国家认同却存在缺失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发展轨迹,在探寻台湾部分民众国家认同缺失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器物、制度、价值观三个层面上构建台湾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领事保护和外交保护都是一个较难明确区分的问题。“是否用尽当地救济”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标准。然而,很多混淆的产生是与国家责任条款的变化、对国家责任的产生存在误解,以及对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条件不分有关。由于国家责任条款和外交保护条款的双重影响,传统领事保护与外交保护当中,出现了部分交融的趋势。这种融合,实际上就是部分外交保护转化为领事保护,这就扩展了领事保护的范围,提升了领事保护的程度,使得海外公民的权利更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补救。  相似文献   

17.
认同是国家利益的来源,从两个途径制约着国家的外交政策。以阿拉伯认同对伊拉克外交政策塑造为主线,伊拉克外交可以分为前萨达姆时期、萨达姆时期与后萨达姆时期三个阶段,在此三个阶段中,库尔德民族认同、伊斯兰宗教认同、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宗派认同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力也同时存在。伊拉克国家认同缺失正是其外交政策导向多变的原因,重新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在国家认同指导下展开自主的外交交往,是伊拉克消除内乱、提高国际信用度的可取出路。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机制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三要素组成;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公安边防部队在开展该地区群众工作时,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以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区分民族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20.
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三方面内容,其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大内容六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