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文化建设与新农村规划相融合,与农民新村建设相融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相融合,与农民精神需求相融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欠缺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新起点,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新的奋斗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对此,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倍感前程广阔、倍感责任重大、倍感催人奋进。从新疆文化工作的具体实际出发,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结合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艺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怎样跟随时代的发展,怎样顺应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成为新时期文化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与解决的课题。中国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支,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应时代的精神呼唤,就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研究工作者的时代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奔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并在此旗帜鲜明的提出了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我们的文化建设事…  相似文献   

4.
<正>欧文曾经说过,"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幸福,既是我们摆脱贫穷,奔向小康社会,实现了物质文化生活最大富裕的客观生活;又是我们追求自由,心灵得以净化,实现了精神文化生活最大富足的主观感受。既是外在丰富的表现,也是内心美好的体验。既是我们个人的,又是全人类的。我们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是富裕的,在精神生活上也应该是富足的。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是我们神圣的使命和历史的重托。做好非物质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复兴伟业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宣传思想战线如何高举旗帜,以新的精神状态完成新的使命?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我们应当怎样凝心聚力,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拓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需要如何以文化人、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6.
<正>9月6日,"浙江精神与新时代新使命"理论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全省社科理论界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深入研讨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浙江精神,奋力践行时代使命。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认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要从"三个地"的政治高度,深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担负着多重任务、肩负着重大使命,但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历史新方位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应该在于:与决胜全面小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基于人民美好生活之文化需要的文化建设,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资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疏解现代工具理性带给当代人的心灵苦惑;需要弘扬革命文化的革命精神,用革命文化内蕴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信仰,引导浸染于多样文化生活中的当代人之多元价值选择;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物质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以先进文化特有的时代新精神点亮当代人生存境界跃迁的前行道路。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层次多样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实现其让人民充分感悟现代中国生活之美好的目的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不够高、数量不充分、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愈发突出。对标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管理职能部门要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如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海南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繁荣文化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9.
周凌  孟大伟 《群众》2009,(4):52-53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灵魂和血脉的传承与延续。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的热切愿望。  相似文献   

10.
长征胜利80多年来,"长征"一词已经超越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段红军长征历史的特指,不断被赋予新的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内涵,逐步化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建设、改革、开放、富强、复兴征途的精神象征和文化标识。"长征"胜利之后的征程便是"新的长征"。整个中共党史的历程,就是一个长征的过程,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征",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长征"。长征不仅是军事的长征、历史的长征,而且是精神的长征、时代的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而言,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精神永远在传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生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展示出新的时代价值。首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科学的理论内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断深化的结果,更是绿色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体现。其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人与自然的美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前提,新时代生态危机的解决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从实践需求看,绿水青山较之金山银山,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更加基础性和紧迫性的需求;从实践供给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解决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强国,需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新路。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绿色发展不只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而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五大建设",形成绿色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绿色生活的新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发展绿色生态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态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与绿色物质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文化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与绿色精神生活需要,发展绿色社会满足人民美好社会生活与绿色社会生活需要,发展绿色政治满足人民美好政治生活与绿色政治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居住形态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冯信群 《新东方》2004,(9):54-57
一、关于建筑的居住形态 建筑的第一使命就是住。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围绕“住”的建构谱写了一部悠久的史册,成为时代、社会、物质、生活、文化和思想的表现和见证。长期以来人类为改善居住环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创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居住文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最新概括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扎实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张超 《群众》2021,(4):6-7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文化建设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美好生活,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呈现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取向应该是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并体现到方方面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当今,我国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物欲追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21,(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精辟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人民"是贯穿其间的价值意蕴。他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相似文献   

19.
向炜 《重庆行政》2019,20(1):58-6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社区文化需要加强对全体社区成员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扭转以活动为中心的取向,改变单纯文娱型的模式,解决"认识自己的邻居"都十分困难的一盘散沙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论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比传统的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的以主管部门为中心的决策习惯,这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何谓以人民为中心?这至少应包括准确体察人民群众具象化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紧密针对人民需求而进行文化设计、创作、生产,通过经典、优质的产品、服务、项目去满足人民需求,从而反映文化的特质——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的时代内涵。避免文化供应的错位长期以来部分文化的生产与供应,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