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流行文化,而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其“阶层分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分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反映,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特别是1991年夏季,“文化衫”在青年群体中异常流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各大城市,无论在街道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人们都会轻易地发现青年人的文化衫着装。文化衫,其实就是一种松紧领口短袖纯棉衫,尽管样式繁多,但一加上文字和图案符号,就成为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服饰品了。身着文化衫的青年们,以其各种特定意义的图案和文字符号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愿望和情绪。因此,通过对“文化衫”这种流行的青年服饰文化的跟踪研究,可以窥见近年来青年心态的变化,捕捉到青年流行文化发展变化的粗略轨迹。  相似文献   

5.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6.
在对无赖青年文化的评述中,托尼·杰佛逊涉及了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无赖青年的群体意识和他们低下或近乎“流氓”的地位使他们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侮辱极端敏感;由于这一极端敏感性引起他们对群体独特的服饰和外表的特别依赖;无赖青年吸取统治文化中的因素并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杰佛逊指出,上层阶级服饰方式的“无产阶级化”并不只是一种时髦,它既表达了现实,又表达了该群体的抱负。  相似文献   

7.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芳 《青年研究》2002,(12):15-20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运动文化。在嘻哈运动文化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 ;对于嘻哈运动的文化定性 ,认为它是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 ;对于Hip -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将之归结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 ;认为Hip -Hop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有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9.
一)众所周知,青年研究发端于青年问题的滋生;青年文化研究肇始于青年文化现象的繁杂及青年越轨文化的盛行。社会各阶层对于青年问题及青年文化问题的关注,必然导致学术界对于“对象问题”的聚焦。七十年代末“第三代”、“第四代”始终占据着社会问题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0.
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曾是校园文化的摇篮,长期的书院传统和学术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价值倾向和文化特色。但曾几何时,青年学生发觉自己被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包围着、诱导着;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流行小说、流行明星、卡拉OK、现代舞蹈……无所不在地渗透进校园,占领了原本属于“学术报告”、“艺术欣赏”的海报栏、报告厅。流行文化挤占校园文化的领地,令关注着大学生的人们“几多欣喜几多忧”!  相似文献   

11.
困惑参与超越——社会变革与青年“文化人”的价值选择孙玉杰由于同时具备青年的冲动、激情和“文化人”的理想、追求,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但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面对社会转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而困惑、失落、冲突和激越。理性...  相似文献   

12.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并不是与社会主体文化平行的独立文化,而只不过是青年对社会主体文化选择、偏离的结果。因此,它在价值、规范、信仰和表意特征方面与社会主体文化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少青年文化论者过分夸大青年文化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各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文化,这样便把青年从整个社会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且与社会其它阶层没有关联的独立阶层。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青年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阶层而独立一样,青年文化从来都是附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我不认为凡是与青年相关的都是青年文化,都构成了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那样的观点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广州青年的流行语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它们的现状及特征 ,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流行词语流行的原因 ,藉此寻找语言和社会文化嬗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处在世纪之交的当代青年敢于冲破传统的世俗的羁绊,树立与现实一体、与世界一体的观念,追求绚丽多彩的精神生活,呈现出鲜明的、多变的文化“热点”。本文试图从概念、建构、特征、功能和趋势等五个方面就文化热点在理论上进行初步的阐发,从而寻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概念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来,青年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使人感受到阵阵热浪,歌舞自娱热、影视观评热、社会交际热、服饰美容热、旅外观光热、  相似文献   

15.
改革和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由此进入快车道。但社会现代化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正如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所说,它还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青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体现在青年的人格结构和社会心态、价值心理的变化上,使当代中国青年表现出明显的“边际人”心态。  相似文献   

16.
初论青年民工“回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当前的“民工潮”,人们只注意到青年民工转移至城市的单向流程,只注意“民工潮”给都市社会的负面影响,因而,着眼于防范、探讨“堵”与“疏”的可能性。事实上,青年民工肩负着双重文化职能。作为中国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他们将城市与乡村社会贯通起来,促使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一起,走上了中国社会的演进的快车道,与“民工潮”相对应的逆流,青年民工的“回流”现象在局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气候,这里,提出青年民工的  相似文献   

17.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前言 一般人都视“青年”只是生理的变化所产生的一个人生阶段。其实,“青年”这概念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观念。它除了是一个生理上的阶段,还是一个“社会”观念。历史地看,“青年”这个观念随着社会的改变而起了很不同的含意。不同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对“青年”的定义,以至期望都不尽相同。不少社会理论家认为,“儿童”、“青年”、“老年”这些分类,以及因此分类而衍生出来的矛盾,皆是工业社会文明的产品。例如法国历史学家Phillippe  相似文献   

19.
无论哪个时代,报纸和杂志总是源源不断地推出些“生存意义”方面的文章。基于人们的习惯意识,从很早起,社会就普遍使用“人生观”一词了。当代青年和过去青年对“生存意义”、“人生观”的认识,可以说是大相径庭,这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就是年轻人对自己、对社会看法的变异和思维更新。然而,无论哪个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较以前更崇尚实用主义,注重自身的享受,美日法三国青年对职业的选择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日本青年现今日本青年被人称为“崇尚享乐的一代”,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人生观在青年中逐渐流行。70年代,日本青年大都愿意从事“有社会责任性的工作”。到了80年代初,这种择业标准不再流行,青年人更中意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或“稳定性强”的职业。70年代青年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进入可以终身依靠的企业或机关,勤勉工作,以求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一种与日本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就业标准在青年中悄悄出现。不少年轻人对进入公司毫无兴趣,他们厌恶传统、僵化的终身职业制,厌恶安定、刻板、无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