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讯逼供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认为“刑讯逼供有益”、“刑讯逼供合理”因而采取使嫌疑人身体承受痛苦的行为模式。刑讯逼供具有对外的隐蔽性与对内的公开性、自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刑讯逼供亚文化理论有其产生的法文化基础、现实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用主流文化抑制亚文化是消除刑讯逼供亚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彤 《理论月刊》2008,(1):98-100
在现代社会中刑讯逼供虽较少出现,但在司法活动中仍时有发生.禁止刑讯逼供成为一项重要的司法课题.由于刑讯逼供存续的时间较长,对它的深入认识应从古代着手.本文试对古代刑讯制度运行的各种社会条件进行考察,指明了引发刑讯逼供出现的口供中心主义,司法资源匮乏,科技水平落后,官民对立结构等四大社会条件.现代社会杜绝刑讯逼供应从消除上述社会条件这一根本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全面认识刑讯逼供现象,找到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分析刑讯逼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科学合理地理解刑讯逼供,不断健全和完善法治,才能从根源上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久远。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和法律,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5.
红梅 《前沿》2005,3(12):98-100
我国法律明令禁止刑讯逼供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众所周知,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屡禁不止。本文试图从刑事诉讼制度和价值的高度揭示产生刑讯逼供的深层原因,并为遏止刑讯逼供现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刑讯逼供也是如此。刑讯逼供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层次原因,防治与遏制刑讯逼供,决不是几个规则或几部法律的规制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司法改革,更需要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7.
金飒 《人民公安》2011,(3):56-57
只有破解刑讯逼供这一魔咒,采信合法证据才能确保案件经得起检验,才能堆砌起民众坚实的法律信仰。摒弃刑讯逼供所得之非法证据,司法程序才能回归正义,法律才能赢得尊严。近年来,我国刑事司法在保障人权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佘祥林案"到"赵作海"案,均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刑讯逼供的社会危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尽管国家法律法规一再明令禁止,但直至现代法制已形成与发展的今日,刑讯逼供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各地公安机关都在为清除这一公害作出了不懈努力,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么,在我国能从根本上治理刑讯逼供吗?无论是从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正当程序主义等哲学基础方面进行的分析,还是于现实的人文基础、经济基础、法治环境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进行的分析,都能够得出刑讯逼供可治理的结论。但是刑讯逼供的治理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刑讯逼供的治理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难以治愈的顽症。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国际社会反对酷刑、强化人权保障的今天,随着"法治"话语在我国刑事诉讼"场域"的不断展开,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关注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着手,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思维哲学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刑讯逼供是对人权的践踏、法制的破坏。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刑诉法的修订在遏制刑讯逼供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求和措施,压缩刑讯逼供生存的空间,加大刑讯逼供的风险。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审讯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刑讯逼供的惩罚力度,也是遏制刑讯逼供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禁刑讯逼供的法律原则已深深地树立于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但是世界各国对刑讯逼供的认识不一,刑讯逼供的概念在我国也未取得一致,而且对于刑讯逼供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司法实践中治理刑讯逼供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文章从刑讯逼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刑讯逼供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分析了刑讯逼供的本质,并提出了刑讯逼供概念的拓展型特质,希望对治理刑讯逼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目前 ,在公安执法中 ,刑讯逼供屡禁不止 ,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 ,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危害很大。刑迅逼供严重侵犯以民人身权利 ,极易酿成冤假错案 ,是官僚腐败的孳生物。同社会主义法制水火不相容 ,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禁绝刑讯逼供 ,必须改善社会法制环境、群体环境和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13.
人民警察法对人民警察的刑讯逼供行为规定了两种司法对策 ,即刑罚对策和国家赔偿对策 ,但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是两种措施对刑讯者的惩罚不力。应加大对刑讯者的司法惩治力度 ,以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扩大刑讯逼供犯罪主体的范围 ,认真执行刑讯逼供案件的立案标准 ;对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 ,必须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并注重死刑和无期徒刑的适用 ;对刑讯逼供案件实行从快审判原则 ;因刑讯逼供造成损害的 ,应由刑讯者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不足部分再由国家补偿 ;对刑讯逼供者应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解决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14.
崔敏 《公安学刊》2003,(2):24-29
针对“刑讯逼供利大弊小”、“刑讯逼供是成功经验,不能完全否定”等糊涂观念,论述了为什么必须遏制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概由于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犯罪:它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实施的犯罪;执法犯法的问题再由执法机关自己去查处,往往很难下得了手;刑讯逼供又是一种几乎无法证明的犯罪,具有自我保护和逃避惩罚的本能,这就使得对刑讯逼供的查禁非常困难。要遏制刑讯逼供,应对症下药,从观念转变、司法改革等根本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刑讯逼供是当前我国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顽症,刑讯逼供案件的举证很困难,这直接造成了对刑讯逼供的打击不力.借鉴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分层理论,对刑讯逼供案件的证明责任分担进行再改造,是遏止刑讯逼供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现状调查报告——以监狱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押服刑人员未决羁押期间的刑讯逼供现状及其主观认知状况,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表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时,存在着大量的刑讯逼供行为;公诉阶段检察人员较少使用刑讯逼供;变相刑讯逼供较直接刑讯逼供更为普遍,且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较容易出现;男性遭遇刑讯逼供的比例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犯罪嫌疑人较容易遭遇刑讯逼供;侵犯财产犯罪更易遭遇刑讯逼供;在押犯中不存在"反直觉现象"。为预防刑讯逼供,建议提高物证技术水平,降低口供作用;对财产类犯罪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7.
讯问中 ,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 ,容易引发刑讯逼供 ,导致刑事错案。实行侦审分离 ,在侦审程序上借鉴日本法律上的预断排除原则 ,侦查人员树立证据观念 ,消除“翻供就是对抗”的偏见 ,利用典型刑讯错案的警示作用 ,提高侦查人员的文化层次 ,是预防刑讯逼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是公安工作中一种久治难愈的“顽症”。分析民警刑讯逼供时的心理状态 ,研究导致刑讯逼供成为顽症的主客观因素 ,对于预防和治理刑讯逼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客体是有讯问权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其中, 有讯问权的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是主要客体,刑讯逼供罪应归入渎职罪体系。应规定有讯问权的行政、司法工作人员均可成为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协助执行讯问职务的人员也可以成为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对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或者死亡的应以结果加重犯论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虽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并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成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顽疾。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因刑讯逼供案件自身的特点而导致的侦查破案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些刑讯逼供的犯罪分子认为自己是司法人员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存在侥幸心理轻信刑讯逼供行为很难被发现和定罪,进而无所顾忌经常作案。因此,针对刑讯逼供案件的侦查难点进行分析,对其侦查方法开展研究,对于有效打击刑讯逼供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