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刑讯逼供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全面认识刑讯逼供现象,找到刑讯逼供产生的根源,分析刑讯逼供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科学合理地理解刑讯逼供,不断健全和完善法治,才能从根源上遏制刑讯逼供行为。  相似文献   

2.
浅析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公安研究》2001,(9):21-23
文章分析了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导致刑讯逼供成为“顽症”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预防和治理刑讯逼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禁刑讯逼供的法律原则已深深地树立于各国的刑事诉讼法中,但是世界各国对刑讯逼供的认识不一,刑讯逼供的概念在我国也未取得一致,而且对于刑讯逼供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司法实践中治理刑讯逼供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文章从刑讯逼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刑讯逼供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分析了刑讯逼供的本质,并提出了刑讯逼供概念的拓展型特质,希望对治理刑讯逼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民警刑讯逼供的心理状态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是公安工作中一种久治难愈的“顽症”。分析民警刑讯逼供时的心理状态 ,研究导致刑讯逼供成为顽症的主客观因素 ,对于预防和治理刑讯逼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讯逼供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认为“刑讯逼供有益”、“刑讯逼供合理”因而采取使嫌疑人身体承受痛苦的行为模式。刑讯逼供具有对外的隐蔽性与对内的公开性、自发性和传染性等特征。刑讯逼供亚文化理论有其产生的法文化基础、现实基础、价值基础和制度基础。用主流文化抑制亚文化是消除刑讯逼供亚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虽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并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成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顽疾。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因刑讯逼供案件自身的特点而导致的侦查破案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些刑讯逼供的犯罪分子认为自己是司法人员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存在侥幸心理轻信刑讯逼供行为很难被发现和定罪,进而无所顾忌经常作案。因此,针对刑讯逼供案件的侦查难点进行分析,对其侦查方法开展研究,对于有效打击刑讯逼供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广际 《公安学刊》2000,12(4):54-54,62
刑讯逼供已成为困扰公安机关的一大顽症 ,防范和治理刑讯逼供问题是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公安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办案中急功近利、规章制度不落实、破案装备落后、查禁力度不够等是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为防范和制止刑讯逼供现象 ,必须坚持“五手抓” ,即抓教育、抓培训、抓制度、抓查处、抓领导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讯问时采取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迫其供认犯罪事实的非人道行为。我们之所以坚决反对刑讯逼供行为。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刑讯逼供是对公民人权,包括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肆意践踏,是导致冤、假、错案之源。其次,刑讯逼供的结果,往往使侦查工作陷入被动局面。最后,刑讯逼供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破坏,极大地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时也削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崇高信仰。 我国党和政府对刑讯逼供行…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是公安机关在执法中难以治愈的顽症。它有悖于诉讼文明和司法民主的现代性要求,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主旋律中的不和谐音符,既不利于打击犯罪也损害了司法公正。在国际社会反对酷刑、强化人权保障的今天,随着"法治"话语在我国刑事诉讼"场域"的不断展开,刑讯逼供已经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从关注公安民警的思想意识着手,分析了传统法律文化和思维哲学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在该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来稿指出,治理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应抓住各级领导这个关键,不断强化各级领导“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同志,都要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现状调查报告——以监狱服刑人员为调查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在押服刑人员未决羁押期间的刑讯逼供现状及其主观认知状况,开展了此次调查。调查表明,公安机关侦查案件时,存在着大量的刑讯逼供行为;公诉阶段检察人员较少使用刑讯逼供;变相刑讯逼供较直接刑讯逼供更为普遍,且在职务犯罪侦查中较容易出现;男性遭遇刑讯逼供的比例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犯罪嫌疑人较容易遭遇刑讯逼供;侵犯财产犯罪更易遭遇刑讯逼供;在押犯中不存在"反直觉现象"。为预防刑讯逼供,建议提高物证技术水平,降低口供作用;对财产类犯罪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26日公安部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规定的办案公开原则是办理公安行政案件程序的核心,是公安行政执法的重要基石。实行办案公开原则,对于排除非法取证、防止和避免执法主体对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人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有效保护人权和公民合法权益、克服执法腐败现象,提高办案质量和公安行政执法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侦查讯问录音录像作为一种现代刑事技术,不仅可以极大地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而且还能有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其作用已被我国司法界所认可。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司法界对其诉讼价值还未达成共识。本文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明确认识,以此推动我国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谁主张,谁举证”是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举证责任倒置是该原则的有益补充。在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符合法律证明规律,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刑讯逼供案件中,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是,被告对其提出的刑讯逼供诉讼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公诉机关的诉讼角色只是对其诉讼主张进行反驳也即反证。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司法文明时代,刑讯逼供日益被司法界所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文章从刑讯逼供的原因出发、对症下药,确立无罪推定,完善证据尤其是口供的采信规则,改革侦查体制等立法、司法实践方面的措施,以期减少乃至消除刑讯逼供,从而裨益于构造公正、文明的司法程序,实现司法公正,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6.
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人员常常会遇到诸如口供前后不一致,同案人口供,以及只有口供而无其他证据证明的事实等等情况。应当赋予口供多强的证明力、单独口供能否被采信,等等问题是检察人员必须面对和判断的。口供应当具有完整、独立的证据价值。我们不能因为对刑讯逼供的憎恶和恐惧,就否定口供的独立性和贬低其证明价值。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单个(口供)证据的价值,特别是在证明案件事实某一方面的(充分)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向侦查机关尽"如实陈述"的义务。这使得他们在诉讼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更谈不上对其公民权利的保护。同时,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或者变相刑讯逼供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刑事司法逐步走向民主化、文明化的进程。而在立法上确立沉默权及其保障措施,既可以提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保障他们的公民权利,又可以促使办案人员改变观念和有效抑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犯罪嫌疑人权益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了不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违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施行,在严格规范了获取口供的同时,突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但在追求两者统一的目标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讯问观念、手段等固化的问题。因此,继续深探问题的根源,从转变诉讼观念和完善立法两个方面入手,剖析如何加强口供获取中的人权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很多科学的审讯方法被应用到侦查破案中。这些方法主要有察言观色、反复诘问、迂回渐进、口供与物证相印证、用证与教育相配合。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避免了刑讯逼供,而且使案件得以顺利侦破。这些方法对现代的侦查讯问实践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