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爱国运动的堡垒李春跃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岁月里,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而且造就了一代革命志士;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负,而且在中国爱国民主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中外誉为“民主堡垒”。西南联大在昆成立时,正值我国抗战的紧急关...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龙晓滢 《思想战线》2012,38(4):135-136
W.H.奥登作为对穆旦、杜运燮等西南联大诗人有重要影响的英国诗人,其对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然为学界认可,但奥登的诗歌除了"机智"、"俏皮"等特点为部分学者注意之外,其丰富的诗歌特质仍未得到充分关注。对于深入解读西南联大诗歌群体的文学创作活动而言,接近"真实"的奥登就显得至关重要。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威廉·燕卜荪的引介无疑是联大诗人们认识奥登的最初途径——燕卜荪对奥登的介绍,不仅仅让这些联大诗人们认识了英国现代主义诗歌,而且直接引发了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实践,使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格局,并对中国当代的诗歌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大型彝族风情歌舞《太阳女》的演出引起轰动,登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竞技台的《太阳女》,向世人展示了彝族艺术的魅力。《太阳女》是楚雄州近年来涌现出的众多文化精品之一,是楚雄州文化事业不断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从自治州建立到如今,彝州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血脉相连,文化事业的繁荣,为50岁的彝州书写了无尽的辉煌。特别是近年来,一批批艺术精品不断登上国家乃至世界的舞台,彝州基层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等,无不诠释着全州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来历已久。“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乌蒙山和北盘江、乌江“一山两水”彝族调查有百余万字成果 ,极大地丰富了贵州彝族社会历史的田野调查资料 ,推动了贵州彝学的调查与研究 ;得益于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科研活动的经验启示 ,贵州省彝学研究会成立以后 ,贵州彝学调查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彝学经历了百年以来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他者叙述"到"我者建构"的历史转型.回顾彝学在近现代到当代的历程,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无疑会引导彝学在新的世纪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叶后坡 《传承》2014,(2):38-39
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心性理论。民彝史观是李大钊最早接触、学习和接受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民彝史观也使李大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先进中国人,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前后,费孝通提出"藏彝走廊"概念,最初是为从宏观上看各个民族的演变、进而进行民族识别,后来逐渐将其与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希望以"藏彝走廊"为中心重建南方丝绸之路,发展西南民族经济。其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逐渐有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投注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民族走廊。现今,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日渐兴起,中国人类学者开始将研究对象扩展至国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已经提出,"一带一路"将走廊的概念与研究范围推向国际化,形成世界民族走廊概念。无论是海外民族志研究,还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都为走廊学从对概念的定义与范围的界定走向实地田野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西南联大在战时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文精英,诞生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其办学理念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大学自治、通才培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优良传统;其教育条件是因为有三位著名的校长,有一代学者名流,有众多青年才俊.很大程度上,前者决定后者,因为一流大学首先是观念变革和制度文明的产物.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大学办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这个名为"西南联大"的学校,现在已经没有了.可是这个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仰望的一面旗帜,至今仍飘扬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今年夏天,当我重访告别了四十三年的昆明时.别梦依稀,最渴望的就是去看看当年的西南联大.当年西南联大的原址,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内,原有的建筑物基本上已拆除,只有一座小平房还在原地保持着原样.那是一间教室,洋铁皮屋顶、黃泥墙、二门三窗,相当于中国  相似文献   

11.
彝文古籍翻译世家罗氏三代人对彝语文事业的贡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文笔先生翻译彝文古籍巨著《■文丛刻》到五、六十年代罗国义先生翻译彝文百科全书《西南彝志》,再到八十年代罗正仁先生为主整理翻译出版《彝文金石图录》,罗氏一家三代人在彝文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在翻译、教学和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彝文古籍翻译世家的美誉。本文试对其一家三代人的成就和贡献作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以引起业内人士对他们的历史功绩、学术思想等作全面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彝语文事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台湾光复初期,陈仪受国民政府之命全面负责台湾接收事宜。与此同时,罗宗洛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前往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这种“多头政治”的领导体制必然会导致种种矛盾,而陈仪与罗宗洛办学理念的迥异扩大了这种矛盾,使得双方在台大人事、教务与经费等重要事项上争斗激烈。面对压力和困境,罗宗洛无力化解,被迫离台,台大遂而落人陈仪之掌控。  相似文献   

13.
元代西南彝族地区创立的土司制度,以其深厚的彝族社会历史状况为基础,以元王朝治理中国西南的总政策为背景。元王朝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统一西南,征剿彝族根深蒂固的地方政权势力,降服之后即委以各种职衔,规定任命、承袭、赏罚、贡赋等内容,渐次推行土司制度。在社会政治大变革中,彝族土司叛服无常,反抗不断,终元之世,确立影响深远的彝族地区土司制度,值得再探索。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拥有诸多优势,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指导职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模式的职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途径,利于促进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其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专兼职职业指导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贵州区域在汉代绝大部分属于牂牁郡辖治,两汉时期牂牁郡是汉王朝与西南夷地区联系的重要边郡,郡治设在安顺宁谷一带,都尉治一度曾设在赫章可乐。牂牁郡既是汉帝国控制西南夷和"制越"的前沿阵地,又是汉朝廷通滇、通身毒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区,在汉帝国的版图中占重要地位。通过稳定夜郎区域,汉帝国可以协调西南各族之间纷争的矛盾,可以制约和便于平息反叛,可以加强夜郎区域与周边及中原地区的交流,并且在政治上达到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从而保证边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与云南穆斯林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章 《思想战线》2000,26(1):102-105
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是伊斯兰世界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从成立迄今1∞0多年来,它不仅为埃及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众多的学者.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早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穆斯林青年远涉重洋到该校求学,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爱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同时,为沟通中埃两个文明古国的传统友谊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女性学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女子院校的女性学建设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学科建制与学科内在规范的建立方面均有了一定的发展,学术合法化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政策及教育机构的支持角度看,其社会合法化正逐步提高,系所、专业及学科的设立使得其行政合法化也有了实质的推进,但在政策投入力度、学理探讨、机制深化、学科课程设置以及跨校合作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相似文献   

18.
西藏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与独特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 《思想战线》2004,30(5):72-77
西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之一,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西南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值得认真发掘的思想和智慧,蕴藏着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知识,有着十分巨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在正老师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的一位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之前,他在历史系当系主任时,就积极组织历史系教师开展台湾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台湾研究所成立之后,他先担任副所长,1984年12月至1987年3月任所长。他担任所长期间,推动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台研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个人的台湾史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西南地区的广西和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滇桂两省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与欧美地区,他们对家乡、对祖籍国、对住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开展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和归侨研究对于推进华侨华人研究、拓展中国侨务工作、加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华侨归国后在身份认同、文化适应、经济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