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法学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问题,而是与哲学问题密切相关。要探究中国法治的人性问题必须从中国哲学的"心性论"问题入手。本文概略考察了"心性论"与法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发展的核心进路在于良法之治,法治必须符合人性,人性使法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一章对于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具有重要意义,但前人注解对此章一些重要概念和学理的理解颇有分歧.联系孟子完整的思想体系来分析,可以看出以"故"言性、"以利为本"都不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善性是一个可以从现实人类已然的故常中归纳出来的"理",更不赞成把"利"看成是人性之本.孟子所谓人性善只是说人的心性中有此向善的趋向,对这一趋向既不可无所用心放任自流,也不可用智过度拔苗助长.  相似文献   

3.
尼采哲学中把人性作为他自己一切哲学的出发和归宿,而在尼采的人性观中人的创造性又是他的人性论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中,权力意志、主人道德、超人学说、重估一切价值都蕴含了人的创造性。人要肯定自己、高扬自己、超越自身的存在,从而创造出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集体行动"与"人的联合"——以集会、游行为核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鸿 《法律科学》2007,25(1):56-61
集体行动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由聚合的人们进行的一种群体行为.集体行动有利于弥补代议制度的不足,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并提供产生社会影响的公共论坛.在人权的意义上,集体行动表达了"不平则鸣"的人性诉求,有利于成熟人的心智,并避免个人怯于公开表达的心理障碍,为人们的政治历炼提供了契机."共同目标"与"一致行动"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内在、外在价值,正是通过这些价值的展现,人的联合在集体行动中得以有序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劳动逻辑"揭示的是人在物质生产生活领域获取"现实"自由的条件和途径.然而,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救赎式批判理论却试图以告别"劳动逻辑"的方式"救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以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法性.由于缺乏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些救赎式的批判理论丢失了马克思曾经借以能够将解放理论同社会分析方案联系起来的规范内涵.但是,与众不同的是,霍耐特却突出了马克思的社会劳动与自由解放之间的密切关联,并通过"承认"概念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主张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为社会承认而斗争.然而不幸的是,霍耐特却低估了马克思社会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考--马克思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们以往对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注重于经济基础决定法律上层建筑的主体论方面,而相对忽视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即法价值论方面的探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法哲学价值论中的核心思想,法律的发展要以人的人性、人的自由、人的权利和人的个体为本.马克思的这些法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刘新 《法学家》2002,(2):12-18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这不仅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法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从提出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其遭到来自于凯恩斯主义、公共政策科学、新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质疑,但其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背景分析、内容陈述、批评回应和价值方面,对学界关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析.  相似文献   

10.
"权威崇拜"是德国人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几乎是德意志民族的一个信仰,但纵观德意志民族从中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发展史,其"权威情结"呈现出来神性-人性-民族性的发展趋势,它的这个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左右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给整个人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该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本文通过对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论述,从而突出人的主体性,实现哲学认识方式的哥白尼式变革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理查德·道金斯的遗传学理论和安·兰德的客观主义伦理学对人类的自私本性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人性关怀特质。同时借鉴了人性演化论的思想,得出自然属性仍然是人性之根本,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恰恰是人类追求社会属性的体现,环境法学在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也选择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自然主义的理解,虽然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脱离人的社会性的,但是费尔巴哈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捍卫了唯物主义,开创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先河。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深入分析,给予其思想以科学的评价,揭示了他的"人本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离得多么远,它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①"人道源于人性,又高于人性"。本文指出从"人"字支撑的视角展开刑法学研究,审视刑法中的人性、人道,从中沉淀理性,升华理性,完善刑法,这对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升刑法学的理论品位,为刑事立法提供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根源于人性。人性的自然层次与法无关;只有当人具有理性和生活于社会之中后,才产生了对"法"的需要,以协调人们之间的活动,理性也才使人有能力为自己立法,因为法是具有理性的人和谐交往的准则。正因如此,法所表达的主要是人的社会生活之道,这个道就是广义的道德,它的终极就是正义,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然,这个道与自然之道并不是截然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在对后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创制出来的,是人的思维着的理性为人所立的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性"的理论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在不同人性观影响下所作的不同法律制度安排和司法实践却截然不同、渐分优劣。以"经验人"和"人性恶"为立法人性基础,必将带来法治和程序法的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理性人"和"人性善"为立法人性基础,有可能导致程序法相对不完善和不发达,并使刑事诉讼法沦为人治的附庸,其防止司法权滥用和保障人权的独立价值也无法真正实现。本文在比较中西方法律人性对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影响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人性基础的应然性进行相应研究,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刑事司法应以"人性恶"作为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世纪的欧洲有一句名言:“人是什么?一半野兽,一半天使。”人自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以后,野兽的本性从人性的魔盒中释放出来,理性的天使却常常被关在人性的魔盒里沉睡。即使道德的教育和崇善的法律不断设法唤醒人性的天使出来主宰,结果却往往应了中国一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造成了阶级社会中“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法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实,任何国家的制定法只有通彻人性,饱含人文关怀,才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调整功能。毫不夸张地说,法律的人性化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而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制度恰恰抓住了人所具有的悲悯之情。自古至今,它所展现的人性魅力,使法律理性和天然人性实现了有机统一。我们之所以今天依然要推崇"亲亲相隐"制度,就是因为它将为修正我国刑事法律的人性匮乏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9.
"自然人"的社会与"自然人"的法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玉鸿 《法律科学》2006,24(4):3-16
现代化的法律语境之下,“自然人”还能否有存在的位置?当法律日益与人们的本性疏离的时候,这是否是一种可欲的法律?作为调整人的特定行为的规则,法律应当与人性、人的欲望与需求相联系。简单地说,法律应当为个人的自然生存留下特定的空间,为个人的自然性的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扈红英 《法制与社会》2012,(17):171-17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批判尽管发人深醒,引人共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仍然属于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的"浅描"而非"深描",其对人类前途的悲观预测是这种批判方式的必然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