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推衍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对于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背景下的儒道释三教合流与新轴心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西马综合创新在核心要素的文化渊源、力量对比、演进过程、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历史相似性,同时又存在重大的差异。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和建构的过程中,比较两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获得很好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要任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西文化互补结构的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学丛谭>是著名教授张文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论文新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有关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下编是我国古代诗文论的研究.一些文章曾在相关博物上发表过,结集出版时又经作者进行了部分修订.  相似文献   

4.
程伟礼 《传承》2012,(3):22-23
今天“中国模式”的研究已经涉及改革开放的成功,不仅仅归结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结合,而且涉及中国不同于欧美各国的独特社会政治动员体制特点,譬如集中办大事的效率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组织优势、改革开放形成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儒道释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优势等。中国模式研究不能离开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思想原则,不能离开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精神,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新儒学大师的徐复观,何以在艺术思想上独钟情于庄子并称之为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呢?时人对此多有争议。本文从徐复观生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入手,结合徐复观本人的性格、遭遇以及儒道思想的特点,从台湾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实专制政治的压迫、儒道思想的相通与相异、徐复观的内心情感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徐复观归向庄子精神的几个因素。从庄子精神的视角去发掘和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这体现了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独到理解。  相似文献   

6.
孙书敏 《前沿》2006,(4):254-256
儒道思想在文化上的对立互补,衍生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动态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等独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潘晶芳 《前沿》2005,2(11):6-9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分析这一思想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其先进性所在,以期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情报工作深受其情报文化影响。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共同促使了日本情报文化的形成。从日本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特点入手,探讨日本情报文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挖掘了影响日本情报文化的因素:神道教、《孙子兵法》思想、法西斯思想,从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介绍了日本的情报文化。  相似文献   

9.
列宁晚年口授的五篇文章中 ,对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集中的阐述。本文结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划时代的任务、和平的文化组织方式、文化建设与制度转变的关系等思想进行了再认识 ,并结合历史经验探讨了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三世纪的中西方思想界,随着玄学与基督教的兴起,出现了一股解经热潮。中国以王弼等玄学家为代表,提出"得意忘言"的方法来解读典籍,融合儒道思想;西方则以奥利金等教父的释经最为活跃,主张对圣经采用"寓意解经法",会通两希文化。从文化会通的视角来看,两者在背景、语言观、思路和影响等方面都有共性;解经文本的语言也因思想会通而体现出张力性与对话性。通过比较互参,有助于深入认识两种思想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1.
重视文化自身的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思想文化建设,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文化创新以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等方面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宣传文化部门甚至全社会在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具体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等重要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4.
谢春江 《新东方》2007,(10):55-58
一、唐朝融儒道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结构 (一)儒家精神实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说是理性的哲学、入世的文化,强调旅游喻晚身心的功能,更强调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林学猛  王连花 《传承》2009,(2):50-51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实现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的现代性转化,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16.
张刚  吴光章 《思想战线》2003,29(6):109-113
祖灵意识是贯穿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条思想主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儒道两家思想。道家偏重继承了女性祖灵意识,儒家则承接了男性祖灵意识,前者代表一种柔软无为的精神,后者则表达了刚强进取的情怀。儒道两家是在祖灵意识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桂思卓教授是西方汉学家中的新锐,现任教于美国康涅狄克学院历史系。……她长期研究早期中国史、儒道的神性和哲学维度及当代东亚世界中的儒学。这种学术经历和专业取向使她的研究常常表现出文化比较的视野和历史纵深感。  相似文献   

18.
怀古诗词的文化心态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人咏史怀古,其文化心态基本不出儒道两家模式。按照儒家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缅怀古迹,诗人在古今感慨中必有所褒贬,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对社会政治或自己现实人生有所指导。按照道家以宇宙为本体的世界观去观照历史,则表现的是超越的智慧:历史留给人类的毫无例外的是破败荒凉,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唯一能把握住的是现实的人生,超越历史的凡俗,享受美好生活。两种文化心态,决定了两种诗歌的风格绝然不同。前者或雄浑,或深邃,以力度胜;后者则空灵超然,以神韵胜。  相似文献   

19.
汉末士风与思想学术界的变化,被荆州学风延续发展.受此滋养,襄阳隐士具有儒道兼融的文化思维,他们或出世又关心熟知世事,或能隐能显、显后欲隐.而隐居与出山的不同选择,展现的都是对于个人精神独立、自由人格的追求.这个弱小群体输送了推动历史进程的孔明.由此,<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中的襄阳隐士和隐逸文化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现实斗争的需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从落实方针、尊重规律、完善机制等方面,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