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的山区,经济、教育、文化、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相对落后,这种种因素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些地区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地域及民族的差异性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试图在对西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三个方面出发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简称川西南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普及,凝聚民族大众的力量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但因川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关系复杂,在这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许多问题,面临不少困境。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适然之策。  相似文献   

3.
陈琳  刘国普  邹成 《传承》2010,(30):84-85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广西田东县"红军村"为例,在地缘优势、特定符号的传递和刺激、社会政治组织的调节和理论普及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途径,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洪海  官秀成 《前沿》2014,(9):28-31
坚定民族地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理论自信的水平,民族地区高校需要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的社会使命感和职责担当,再认识民族地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落实好“大众化”工作,民族地区高校需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从自己所在的区情出发,牢牢把握住“大众化”的时代主题,直面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积极探索大众化的时代新路径。不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宣传教育、立德树人和引领思潮中的大众认知、大众掌握和大众运用。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5,(5)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任务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也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必然途径。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治理"以其"多元、民主、合作、互助"的特质代替"统治"成为国家使用公共权力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手段。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等特质使得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势在必行。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创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视野。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各族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7.
徐魁峰 《前沿》2011,(14):145-148
和谐文化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基础,主流引领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多元共生是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最佳状态,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主流引领与多元文化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以文化共生推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王文光  翟国强 《思想战线》2006,32(6):95-101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青铜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发展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在我国青铜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时的西南地区相继出现若干区域性统一体,既构成了西南自身多元的历史发展框架,也奠定了西南民族逐步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化敏感性是多元文化环境下教师的必备素质,其内涵主要是指对教学对象文化差异的认知理解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文化教学。民族学生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意味着民族地区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敏感性才能正确认知、理解和评估民族学生,并对民族学生采取合理的文化教学方式,而在现有教师上岗培训中,主要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文化敏感性培养几乎没有。因此,民族地区教师的上岗培训必须从教师文化角色理解、民族文化认知、文化教学技能提高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文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民族地区治理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农辉锋 《前沿》2013,(11):163-165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不仅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效的收益和补偿功能。民族地区要健全学前教育发展和运行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办园、成本分担的多元办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对社会工作的需求表现更为突出。提高中国多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多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教育既包括对主体民族的教育,也包括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却处于区域失衡状态。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振兴,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紧随时代,立足民族实际,探讨本土化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学界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用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是不全面的,具有影响的系统性成果鲜见.文章对该研究的主要范畴、重点难点、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特色之处、主要结论等方面进行了思索.在价值性上.探寻与实践符合主体、心理、目标与语境的言语行为机制,有利于促进与深化民族同胞的马克思主义认同,进而催化他们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全稳定,以内蒙部分高校为例,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存在着政治认同情绪化、情感淡漠以及在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下理念不清晰等趋向。结合当前社会现实,高校应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积极延伸网络教育平台,实践层面上,有效应对高校民族方面的矛盾和纠纷,以实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瑞  杨丽 《思想战线》2000,26(5):126-129
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是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它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法制建设,面临复杂的情况和艰巨的任务,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将丰富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并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以民族为场域的族群治理转向以民众为主体的政府治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党治理的显著特征。其中,民族地区特有的族群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理念、文化习俗等无疑会增加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执政风险。所以,从政治结构、公平模式、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群体性事件等角度逐一剖析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风险,提出既符合全国整体发展趋势又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风险化解思路就成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政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极大地解放和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给民族地区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大大推动民族地区更快实现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自然经济很大程度上被凝固。市场机制必将冲破制约商品经济的藩篱。同时竞争必将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摒弃自然经济小生…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10,23(4):22-27
毛泽东总结和提炼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范式,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达到成熟阶段。这种基本范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范式具体又表现为:科学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性真理并用之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实践化,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通俗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建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范式的引导和规范下,解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大规模地、有序地开展。这些基本范式至今仍是我们开展大众化所遵循的经典模式和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积累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在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然而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对民族地区党的执政提出更高要求,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文化环境,使民族地区的党的建设面临重重困境,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和多元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特点,对党的建设工作更是提出了新的考验,各族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贫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迫切性、直接性比以往更为强烈。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社会整合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实现党建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态势,解读民族地区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地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