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的本质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权利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表达,也需要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在限制和剥夺人的基本权利的种种方式中,刑事惩罚最为严重。因此,一方面,在宪法上明确个人基本权利的同时,需要设定无罪推定等保障机制,奠定辩护权的根基,另一方面,需要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辩护权的具体行使方式,保障辩护权的行使效果。在现代宪政国家,辩护制度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力求良性互动。因此,我国辩护制度的完善,不能局限于刑事诉讼法,还必须关注宪政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司法改革中,强制指定辩护制度成为实现律师辩护全覆盖的重要方式,但尚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强制辩护制度与强制指定辩护制度的根本目的均在于保障被追诉人获得律师辩护。域外强制辩护制度在适用范围、启动方式、适用阶段、辩护自主性问题以及法律救济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对我国而言,强制辩护制度对于完善强制指定辩护制度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在量刑标准、诉讼程序、诉讼全阶段方面着力扩大适用范围,明确违反强制指定辩护制度可能产生证据资格和程序效力否定性后果,构建法律援助辩护律师选择制度以及健全强制指定辩护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大陆与澳门强制辩护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制辩护是以救济性为宗旨 ,以国家强制力为属性的一种国家的强制权。强制辩护制度适用阶段的差异性 ,强制辩护适用对象范围的差异性 ,对于指定主体、共同辩护、嫌疑人拒绝辩护具体的适用程序上 ,两地法律适用的差异。澳门的强制辩护制度的规定更为科学和完善 ,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大陆的强制辩护制度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尤其需要诉讼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强制辩护制度,强制辩护适用的案件类型在历年修法中不断扩大。强制辩护的适用从审判程序延伸至侦查程序,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并且立法规定了违反强制辩护的制裁性后果,有助于该制度的实施。大陆的指定辩护制度并未很好地体现对被追诉者辩护权的保障,因此,在未来修法中,我们可以借鉴强制辩护制度,并通过建立公设辩护人等制度以确保强制辩护的实行。  相似文献   

5.
关于住房权在宪法层次的保障,有观点倾向于将其作为宪法基本权利,赋予其主观请求权特性,本文认为此种路径并不可行。住房权的宪法保障应立足我国宪法之实际,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以宪法委托理论对我国宪法相关条款进行解释,构建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此路径下实现对于住房权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宪法基础是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一项基本人权,兼有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权利属性,我国应在宪法中明确知情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并积极构建知情权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宪法的私法化是宪法学的新兴问题,更是当前中外宪法学和民法学界的热门问题。我国大陆地区引进该理论的时间不长。关于宪法基本权利介入私人关系的方式,已有的研究均较为宏观,仅指出基本权利有直接或者间接效力。本文以宪法可以私法化为基础,探讨宪法私法化的具体方式。通过详细分析宪法私法化的两种主要理论——直接效力理论和间接效力理论所主张的宪法基本权利进入私人关系的途径,具体分析基本权利是通过哪些私法条款,以何种方式使用到私人关系中,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我国实践宪法私法化理论所面临的难题。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比较两种理论的利弊,通过研究宪法基本权利透过私法最终投射到私人关系中的具体方式,来证明宪法私法化理论的可行性,为我国实践该理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以有效辩护理论为基础而构建起的制度体系是律师有效辩护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如何保障刑事诉讼律师有效辩护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研究,分析有效辩护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我国刑事诉讼中以有效辩护理论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多年来,释宪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小、较灵活的回应社会变迁的方法成为了学界共识。根据宪法解释研究特点不同总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于本体论研究,第二阶段研究方向转向回应现实,围绕基本权利保护建立自下而上的释义学,用宪法解释相关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对于宪法解释的本质属性是"个案的"还是"抽象的"理解不同,导致宪法解释层面的研究出现两种方向,一是尊重现有框架,全国人大常委会继续承担解释宪法的职责;二是在司法适用中解释宪法。在宪法解释制度的设计中,一种混合模式正在兴起,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的基础上借鉴多种解释模式,构建适合中国的宪法解释制度。  相似文献   

10.
宪法学教材的编写、宪法学的教学以及整个宪法学课程的建设,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五大问题: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宪法原理还是中国宪法?教学重点是基本权利还是国家制度?教学方式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讨论?教学目标是专业培养还是公民教育?教学态度是批判还是赞美?宪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是宪法原理,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权利,教学方式应是案例讨论,教学目标应是公民教育,教学态度应是尊重宪法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