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伟 《两岸关系》2009,(11):70-70
雅乐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西周初年,雅乐体系制定,并与礼法并重,成为贵族统治的支柱。然而,随着周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步代替了雅乐,雅乐在中国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目前,宫廷雅乐乐谱在中国大陆已失传,只有韩国、日本及越南尚有保存。  相似文献   

2.
冯之浚 《今日浙江》2006,(19):50-51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文化从纵向结构上来看,包括器物层、制度层、意识层;从横向结构上分析,包括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等3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当前,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们的交往、处世乃至国家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是当…  相似文献   

3.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呢 ?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把握相互联系的三层意思:一是什么是文化和先进文化;二是什么是中国的先进文化;三是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本文试就上述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 )  “文化”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不外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其内容上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文化。通常…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和母体。形成这样的理论判断来之不易.是一百年来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理性回归.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自信的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5.
魏长龙 《前沿》2010,(10):47-50
杨昌济把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特点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了他"求实致用"的生活伦理观。他的生活伦理观的形成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节俭的生活态度、勤奋的劳动品质、自立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亲""孝"以新的内容,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他的这些生活伦理观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作为一种与政治、经济相对的概念,比较强调精神文明的属性,即强调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相对稳定的文化意义.从内容上看,我们关注的文化,应该包括教化系统、认知系统、审美系统、价值系统和信仰系统.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7.
嫘祖文化以嫘祖精神为核心,以桑蚕文化、丝绸文化及其传播和相关的民俗风情为内容,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相对独立的特色文化体系,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滥觞源头之一。而作为嫘祖故里、“垭丝之乡”的远安,更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弘扬嫘祖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经验之一,推进此项工作的科学化需要构建其逻辑进路。基于对腐败源头和防治关键点的分析,本文初步构建出反腐败治本抓源头工作的逻辑进路:包括分制权力、限定权力、监督权力和公开权力。相应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可统统归为四个方面的制度建设:权力分解制度建设、权力规范制度建设、权力监督制度建设和政务公开制度建设,使权力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权力的运行更加合法化和透明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精神,可以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灵魂。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是多元化的文化,又是和谐的文化,而各宗各派讲的道理,实际上都是同出一个源头。这个源头儒家称为“道”,道家也称为“道”,佛家称为“自性”“真如”。  相似文献   

10.
段金生 《思想战线》2011,37(1):89-92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民国政府的边政实践内容丰富,包括了边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层面。民国政府的边政特征体现出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中的多层属性,是中国传统力量与西方外力融合与交锋的结果,呈现出了过渡形态、边缘性、实用主义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龚强华 《世纪行》2012,(5):35-35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族生活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旅游等,应根据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等类型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本国与外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力量源泉,其支撑不是星星点点的文化成果,也不是零零散散的文化著作,而是具有深厚底蕴、丰富内容、合理结构和开放精神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形态,是具有深刻文化根基、文化内涵和文化理想的复合体系,是当代中国之所以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红色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可分为:物化文化层,表现为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场所;制度文化层,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中;精神文化层,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而炎帝神农文化的史料头绪一直非常纷繁。本文从浩瀚的先秦文献中理出了六个源头,即《国语》与《左传》是一个源头,而《逸周书》、《管子》、《周易.系辞》、《世本》、《竹书纪年》是另外五个源头,并分别作了考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炎帝神农的称谓、活动地域、贡献等作了论述,认为先秦时期的神农、炎帝、厉山氏这三个称呼曾经单独采用,后来才逐渐合一。炎帝神农是一个多重内涵的文化符号,分别指人名、部落名、原始农业社会的一个时期。炎帝神农的突出贡献在于以"神农之教"创造了最早的农业文明,其族群不止一个,其活动的地域也不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生态学看中国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但也有争斗,甚至兵戎相见,然而却都统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新中国建立以后,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佳选择,是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从文化生态学观点看,这种民族关系,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决定的。民族关系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所讲的文化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这里所讲的文化生态,既包括地理环境,又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换句话说,形成中国民族关系的格局,是有其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17.
民主文化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在当代中国乡村,民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三层结构模型:自身行为层、民主实践层、政府导向层。它们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使乡村民主文化发展举步维艰。通过民主实践层的制度安排,实现政府理念导向的真实传递,进而内化为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使民主政治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完整和谐的民主文化结构,以促进当代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民主也是文化。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文化的内容,探讨培育民主文化的途径,包括领导者的榜样作用、提高公民的民主素养、吸收国外民主文化资源、形成民主舆论氛围等。  相似文献   

19.
论战是由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引起的,论战的双方是中国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论战的内容包括制度文化、道德文化、思想文化,论战的焦点是关于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其最终结果,已由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给予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刘志兵 《求索》2013,(6):124-126
艺术风格的人文意义是明清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艺术风格不仅决定了艺术要表达的内容。更决定了艺术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所拥有的特色个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徽州文化艺术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并又深深地反映了明清艺术特点的文化作为突破点来对明清艺术进行阐释。徽州文化.通常简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是其鲜明的特点,对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展示,基本包括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通常被人们赞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