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美玲 《传承》2013,(6):114-116
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存在的"名实相怨"引发了先秦诸子对名的谬误的表现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尹文有关"乱""乖"的例证分析,《墨辩》中的"狂举"以及荀子的"三惑说"。该研究呈现出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理论化程度不高、体现求治、求真双重精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湖湘论坛》2021,34(1)
无因管理关乎个人自由与社会利益两大价值的平衡,对于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英美法恪守"干预不属于自己之事务乃系不法"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违背个人意愿而强加法律义务。随着近代以来英美债法的变革,英美法将类似无因管理中管理人的管理费用、管理利益及管理报酬等相关内容安置在了返还请求权的框架之下,在救济效果方面达到了几乎与大陆法系无因管理制度相同的法律效果。通过对英美法中相关制度的历史考察及法律概念的名实之辩,对其相关法律制度的体例与功能进行梳理与比较法上的考量,对我国无因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美玲 《传承》2013,(4):114-116
先秦时期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存在的“名实相怨”引发了先秦诸子对名的谬误的表现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尹文有关“乱”“乖”的例证分析,《墨辩》中的“狂举”以及荀子的“三惑说”。该研究呈现出以“名实关系”为核心、理论化程度不高、体现求治、求真双重精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名"在先秦哲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先秦的"名实"之辩是从社会功能与逻辑思维两重意义上展开的。从社会功能看,"名"与社会制度、秩序密切相关;从逻辑思维意义看,各家对作为一般概念的"名"和物质世界的多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名的特点与类型做出了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5.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命题,传统中国也注重人学研究的重要性,但西方"个体主义"和东方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较深的融合障碍以及推广障碍,什么是中国化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点,以及如何实现这一观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十八大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要认清当前人学方面的问题,力图实现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曹强 《求索》2008,(6):174-176
修辞哲学从哲学层面看,主要研究修辞行为与修辞所依托的语言之意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修辞学层面看,修辞哲学主要偏重于研究修辞的实际使用。文章认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主要表现在: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分野、显性与潜性理论、零度和偏离理论三个大的方面。这三方面都是二元论辩证法与一元论形而上学观的较量,体现了现代中国修辞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齐物论释〉作为晚清民初一部经典性哲学著作,虽然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但它也体现了其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构成了它的学术背景:佛学、诸子学、西学、庄学.章太炎正是融合这几种学说来注释〈庄子·齐物论〉.在注释中,他用形式逻辑、知识论来论证本体论、人生哲学层面的问题,而旨归在关注并寻求人的平等和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9.
"南海航行自由"虽然不是南海问题的核心,但已产生一定的舆论和政治效应。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东盟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以及对中国南海政策的疑虑,在美国等区外大国的煽动下,以此为议题向中国施压;二是美国为了使其在我国南海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侦察活动合法化,曲解和滥用"航行自由"原则,并由此引起中国的反对和抗议。这两个层面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含义:前者是一个信任赤字问题;后者则是一个合法性问题,同时也是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由于性质及含义不同,需要用不同的政策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会见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仍存在着会见不完全常态化,落实形式化的问题。这一司法实务现状反映了当前我国立法所依据的理论在价值平衡、会见权属的明确方面都有所欠缺。会见权的改进,需要在法律以及地方规定层面双管齐下,在运作细节的规范上要兼顾平衡侦辩双方的利益,并确立双向的会见权属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名家的“名”“谓”概念及对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黄亚平“名”、“谓”是中国古代名家在辩论名实关系时提出的两个不同概念。由于名家学派在汉代就已湮没无闻,遂致这凝聚了古代语言哲学理论精华的“名”、“谓”概念也消声匿迹。近人伍非百氏曾指出:“名与渭之分...  相似文献   

12.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祁小雯 《求索》2011,(10):124-126
“辞”和“说”是墨辩逻辑中的两种重要思维形式。以说出故,以故立辞。“一是而一非”这一逻辑论断即为侔式推理的产物。本文对《小取》中“一是而一非”这一逻辑论断的语言表述进行解构分析,研究发现在其中10个被认为是“侔”的例子中,有7个不属于侔式推理。这反映出墨辩推理过程的简单直观性,缺乏逻辑学应有的纯粹理性特征,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墨辩逻辑的实用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走向语言,认为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规定性。此语言是作为存在之道说的纯粹语言,从而区别于遮蔽存在的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源于思想的经验》是海德格尔思想诗作,勾勒了其晚期思想的地图。此诗作是对存在之道说的回响,它呈现为思想的倾听和语言的应答。宁静一词直接相关于语言的发生,宁静与声音(发声)相关,声音与倾听和言说相关。据此,宁静理解为存在的道说,形象化为"宁静的排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宁静":首先,宁静发生,这是存在层面;其次,倾听宁静,这是思想层面;最后,道说宁静,这是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15.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虽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问题上和不同的层面上,常常出现看似不同的新表现,但其性质和本质始终没有改变。治理形式主义,需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探求更具根本性和长期性的解决之道,而建设"回应型"政府,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孙仲 《前沿》2006,(3):90-91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物权的创设问题上对当事人之个体意志的一种强制。但此种强制是否背离了私法自治中自由之精神实质,以至于会导致物权法在性质上与契约法相互对立,从而出现否定自由在物权法定中的体现,那么,物权法定与自由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是本文要阐述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蒋健 《公安学刊》2007,(6):59-61,82
经济犯罪侦查中遇到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制定"土政策"、消极执行公务、争夺办案权、滥用侦查权、直接干预办案等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地方保护主义是"囚徒困境"之下的选择方式,而司法权力的地方化、行政化则是地方保护主义泛滥的催化剂,"熟人社会"则是地方保护主义滋生的温床。治理地方保护主义,应从利益分配层面、司法体制层面、执法层面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8.
万众瞩目的户籍改革步点越来越紧,数易其稿后,公安部修改的户籍改革文件已报批国务院,其中确定将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其实,现在大家争辩来争辩去的户籍改革方向,似乎都落在了"迁户口"上,专家学者们大声呼吁从技术改进层面,逐步推动户口自由迁移。可问题在于,户籍改革一定要在"迁户口"这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实践哲学将自由确立为人的一切行动的起点,政治和道德作为人的实践行动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通过对政治义务和道德责任之基础的阐明,最终确立了政治与道德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的内在一致性.康德并没有忽视政治行动的特殊性,政治行动作为人类意志的表达和实现方式,规定人类意志的东西既可以是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是自由的因果性,因此,康德是同时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康德对于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阐明,从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康德关于理性统一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