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基层治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基于对武汉市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之路的研究探寻城市基层治理之道。城市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行政权与自治权的有效划分与两种权力运行的有机衔接。在未来城市基层治理改革中,必须以此为主线,理顺体制关系、还原社区本质,实现社区事务的分类管理,不断巩固社区自治的社会基础,实现财与事的有机统一,形成多远资金筹措机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多元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对创新城市社会管理机制,以及引导城市社区管理走向多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治理机制上没有实现有序衔接,在基层治理的责任划分上并没有脱离压力型体制的束缚,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多元治理模式的形成是社区自治和政府推动相互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大抓基层、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鲜明指向。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广泛实践使城市社区如何衔接好自治与行政的关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治理道路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其中,社区协商作为治理进路之一,考察其在现阶段如何实现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制度化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将共识塑造和行政惯习作为认识我国社区协商治理的功能向度,并选取了民政部协商典型案例中的三组个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社区居委会从民意整合到共识回应的衔接推进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过程。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居委会的能动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上级部门以行政问责与资源下沉等方式实现对社区自治的规范性约束,使前者在约束性框架内开展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进路。由此展现了我国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纵向衔接行政体制与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其中,行政力量正成为引导和培育社区自治的能动要素,行政规范自治的过程推动了基层民主实践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契合。  相似文献   

4.
村际治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面向,中央城镇化布局的嵌入无疑推进了村际治理的进程。长久以来,我国基层村际治理的边界表现为国家与社会二元框架下的治理程式。"乡规绅治"是小农家庭模式的自治传统,人民公社国家工业化目标通过"政社合一"的模式实现行政渗透,村民个人治理能力在"乡政村治"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最终回应政府主导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行政善治。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际治理聚焦于四维架构的拓展,即社会管理由单向度向社会整合迈进,通过民主治理达成公共精神与政府责任的型塑。在社区建设中实现治理转型与共同体重构,在服务下乡过程中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圈。  相似文献   

5.
在近些年来的社区治理发展中,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现了"创新扩散"的现象,呈现出"无网格、不治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网格化管理优化转型为出发点,以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为视角,重新审视网格化管理的生成逻辑及其典型特征,并通过对北京、山西和山东三地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比较分析,探讨区域性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建构机理以及这一模式建构的特征差异与基本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未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要朝着网络化治理的方向前行才能增强内在活力,而在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当前,网格化管理的功能转型与服务优化,网络化治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以及政府、社会、居民治理网络的搭建和整合等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近些年来的社区治理发展中,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出现了"创新扩散"的现象,呈现出"无网格、不治理"的发展趋势。本文以网格化管理优化转型为出发点,以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为视角,重新审视网格化管理的生成逻辑及其典型特征,并通过对北京、山西和山东三地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比较分析,探讨区域性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建构机理以及这一模式建构的特征差异与基本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未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要朝着网络化治理的方向前行才能增强内在活力,而在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社区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当前,网格化管理的功能转型与服务优化,网络化治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以及政府、社会、居民治理网络的搭建和整合等诸多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也由传统的政府管理逐步转为多元主体共治的自治模式。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发挥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构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化格局,积极推进基层智慧社区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社区自治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生长点。社区自治存在着宏观环境的约束、组织和居民参与的不足、社会资本的缺失等问题和困境,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作用和治理结构等角度提出突破社区自治瓶颈的路径,对提高社区居民内部自治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较少。社区精英是发挥社区自治能动性的重要领导力量,中国历史上古代社会乡村自治中乡绅主导自治的模式对于现代城市社区自治中社区精英主导自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社区精英主要通过互惠机制、声望机制、信任机制、领导机制、规范机制等发挥自治能动作用。如何发现社区精英并促进社区精英发挥自治能动性是实现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杨国安 《人民论坛》2020,(3):142-144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区社会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区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协同力量,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的基础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一个地区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部  相似文献   

11.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标志着南沙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南沙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区建设由"政策驱动"走向"体制驱动"的今天,社会治理模式选择是南沙新区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该再造政府,创新行政组织体制;强化社区建设,完善群众自治;培育社会公共组织,健全公共治理,多管齐下创造出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社会公共组织自律、市场主体内部自控、基层社区自治、公众参与的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结构完善、协调一致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吴丹 《岭南学刊》2020,(5):76-82
小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破解"悬浮化"问题、引领社区治理的"锚点"。深圳罗湖区将党支部建在小区上,通过搭建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治理架构、对小区自治主体赋能、破解小区治理公共性困境,从而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效能。面对小区党建模式的可复制性及其对社区自治功能的影响等挑战,应加强小区治理的制度设计,增强资源投入与保障,同时,应注重社会自治的培育,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基层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因此,传统的城乡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需要确立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需要强化社会自治功能,从而实现由侧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由侧重外部约束向外部约束与居民自治相结合转变;由条线的、单向的管理运行机制向网格的、互动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的村民自治转向社区自治,村级组织建设的重心正在从村民自治转向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来统领乡村工作,成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方向。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江西省农村基层"党建+"在工作理念上突出协商取向,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整合民意;在组织设置上,构建"一核多元"党群管理架构,提升组织力协同发展;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公开机制和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在工作内容上,强调"党建+村中心工作",实现与基层实际有机融合。优化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必须使"党建+"工作服从治理需求,根据社区社会资本的总量和分布决定其内容和机制;必须强化建章立制、确保规范运行,开展实质性内容的党建活动,扩大工作覆盖面;同时,必须使"党建+"工作嵌入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着力培育农村社区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好坏对于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城市稳定和城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社区治理实践中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鲜经验,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街居治理新格局,初步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管理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1]。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社区人口膨胀、社区资源紧缺、社会服务缺位、社区精神沦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城市社区自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城市社区事务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城市社区的运行机制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一、城市社区自治的现状严格意义上的社区自治应该是由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向我服务、社会参与的社会生活方式。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即处于以政府控制资源的方式对社区进行治理的行政管理模式,向政府对社区进行授权,由政府指导、协调,社区自我治理的运行模式过渡,社区委员会是一种半行政半自治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7.
<正>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产生社会问题的源头,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着力之处。尤其当前,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从国家层面系统加强村镇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要明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社区治理体系要素。所谓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变政府单向管理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机结合,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社  相似文献   

18.
<正>"社区治理"——变政府的单向管理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机结合,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自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以来,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各基层单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创新社区治理体制、丰富社区自治形式、完善社区服务制度、优化社区服务手段等方式,使社区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本刊特选树了成效显著、经验过硬、群众满意的社区、街道、城区和城市在社区治理创新方面有代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中国农村,村级治理行政化的趋势愈加显著;其背后的问题是现有实践与村民自治制度的背离,以及村级治理体系的混乱。既有研究多聚焦在村级治理的微观制度、运作机制方面。但如果将视野放宽,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基层社会"构成"与"整合"的重要政制问题。通过对当下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实践类型、成因与制度后果的分析,以及历史上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动员、秩序维护的几种"理想类型"政制方案的考察,可以获得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个宏观约束条件:农村的战略定位、国家基础能力和意识形态塑造。依此分析框架,对于村级治理体系的重建,可以提出一个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方案,形成"行政—基层党组织—自治"的三元构造。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农村社区治理主体缺失、经济利益分化严重、村民自治能力培育不足、不良选举文化频繁入侵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干扰了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开展,损害了农村社区村民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山东省日照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在农村社区组织架构、管理形式和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三破三立",创新基层民主形式,推动基层民主进步,实现了农村社区的文明自治和稳定发展。当前推进农村社区治理,需要维护村民自治权利的主体地位,确保村民自治权利有充分的实现路径;需要厘清农村社区的自治任务与服务功能,以创新精神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格局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