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对于“直译”与“意译”有过几次争论,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以及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发生转变的原因既有翻译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其他学科对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功能目的论对翻译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语中国观众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了增译法、减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多种翻译方法策略,对电影《阿凡达》的中文字幕进行研究,探讨功能目的论对字幕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立钱 《前沿》2014,(11):205-207
本文从反传统的视角出发,试图反原鲁迅对于诗歌写作的真实态度,探讨其诗歌形式演变透露的信息,并考察鲁迅旧诗与“传统”的关系。本文认为,鲁迅私下里喜欢诗歌写作,但是出于反传统的时代需要,因此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为诗歌写作摇旗呐喊。而从具体的诗歌形式上看,鲁迅不愿意发表自己擅长写作的旧诗,却愿意发表自己并不擅长的新诗,并出版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明了反传统的巨大作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私下写作旧诗时,鲁迅继承的也不是“风花雪月”的传统,而是屈原、杜甫这些诗人所创造的“感时忧国”的传统。这充分表明了鲁迅在获取传统时所具备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4.
转喻(metonymy)是英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修辞格。妥善运用转喻修辞格可使语言简洁明快、具体形象,并给人以新鲜感。在翻译英语转喻修辞时,应首选“直译”。当直译很难达意时,可灵活机动地采取“意译”、“增译”和“引申译”等方法,以便将原文转喻修辞格的韵味风格完美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5.
日前偶然读到胡适的一则轶事,说他晚年与老友梅贻琦诀别时,看到梅的家属唱歌祈祷,勃然大怒,大声说:“这是愚蠢!”论者认为,“这与他少年时代铸塑成的无神论思想是前后一贯的,颠沛造次,不肯须臾忘却,老而弥坚,确实难能可贵。”这使我想起鲁迅对死的态度,他在去世前四十五天写过一篇以《死》为题的文章,明言“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自称是对于死的“随便党”,而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把死看成“自然的法则”,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和胡适两人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颇为对立,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两位大师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始终坚持他们早年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至死靡他。  相似文献   

6.
王果 《前沿》2013,(15):198-200
作为20世纪世界文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及评论家,庞德在翻译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译作被称赞“在创作和欣赏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林纾的译作也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纾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翻译西方小说第一人”.本文发现两者的翻译活动的相通之处,从翻译的媒介功能视角探讨两者译作在文化交流史上所起的媒介作用及深远影响,阐释翻译媒介功能的重大意义,提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有主动的媒介意识,完善译者素质,做有价值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存环境、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阐述了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分析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如:直译法、同义习语借用法、意译法、增添法、还原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事业战斗的一生。到了晚年,他已是积劳成疾,重病缠身。一次,医生检查后警告他,X光透视右肺空洞很多,左肺也不少、当“静静地躺着,长期休养。”鲁迅却坦然地都:“我一生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做事、不看书,我一天也活不下去。”医生坚持非休养不可,鲁迅则向医生提出“严正声明”:“我  相似文献   

9.
2004年,我们公司党委根据国航党委的要求和Ameco的客观实际,确立了“1334223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以实现公司的安全责任和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三个意识”——发展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三大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维护作风;倡导“四种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奉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鲁迅一生反对思想禁锢和阅读强迫,但他死后却被竖立成一个“牌坊”。这是鲁迅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无奈。还原鲁迅不仅要把“神”还原为人,还要正视后人的争论:“鲁迅是黑暗的吗?鲁迅是否已经过时?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其实音迅从没要求不朽,相反,他盼望速朽。但显然,我们的世界依然存在先生所愤恨的“瞒”和“骗”。——题记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题目?还是先从一件小事说起。一位同学告诉我,他看了在学校放映的电影《鲁迅》,非常感动。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也很不错,能拍成这样,是很不容易了。在拍摄过程中,编剧和导演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因此我注意到编剧的一个陈述,即强调鲁迅“兼有‘儿子’、‘丈夫’、‘父亲’、‘导师’、‘朋友’等几重身份”,整部电影也是围  相似文献   

11.
杨晨 《传承》2009,(22):156-157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2.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13.
张志清  黄振定 《求索》2013,(2):95-98
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中道”思想,以及尼采的“超人”生命哲学。借鉴王乾坤和汪晖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理解,本文试图论证鲁迅的“中间物”生命哲学意义蕴含包括三个方面:有别于“中间”的“中间物”概念,执着现在的生命——时间观,以及对终极的消解与眷顾。同时指出,鲁迅的“中间物”哲学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文化观和翻译观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有深刻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4.
梁宗岱先生在《诗与真》中 ,将宇宙意识的确立 ,作为他所倡导的“纯诗”创作的最高标准 ,呼吁中国新诗人如歌德、陈子昂那样在诗中表现出浩荡苍凉的宇宙精神。该书成于 30年代 ,不可能预见今后中国新诗的发展。本文循此出发 ,探究中国新诗中有没有这种超越性的宇宙意识表现 ,并进一步梳理、阐发这种宇宙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嬗变线索 ,从而揭示出新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蓓辉  范晓燕 《求索》2007,(3):196-197
多元系统理论由于指明了翻译研究中各项参数如翻译文学在接受国文学导引系统中的地位,翻译策略,翻译文学对接受国文学系统的影响之间的互动模式而具有相当的文学解释力。以此理论来观照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时可以发现:随着翻译文学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向中心不断演进,翻译策略也由“政治化改写”转向“直译”进而到“萌芽中的异化”。翻译文学的作用也由原来政治理念的扬声筒变成了革新中国文学电源系统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道安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关于"五失本"的态度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他是直译论者还是意译论者的争议上,观点大多偏颇片面;同时,对于道安翻译思想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也缺乏深入剖析与发掘。为此我们对道安的翻译思想进行重新梳理与审视,以厘清其发展脉络与理论内涵,并以现代理论话语对其进行诠释与转换,以彰显其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奉母亲之命,鲁迅于1906年与朱安结婚。朱安(1878—1947)是绍兴丁家衖人,据说又名德意。这一旧式婚姻给鲁迅带来了精神上很大的痛苦,对他的思想、人生道路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对许寿裳说过:“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本文对鲁迅这一旧式婚姻的若干史实进行探索,同时谈谈鲁迅所得到的朱安的支持,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倡导的“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爱、仁爱、慈爱等观念,并有着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以及外来优秀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这一思想最终得以确立,这充分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著述和他所树立的一个个光辉典范之中。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模范人物,吴玉章、徐特立等革命先辈,以自己的言行印证着毛泽东“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的思想的正确性,那就是“做好事”易,“一辈子做好事”难,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坚持性”。只要一辈子坚持做好事,就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说他在一九一八年之所以开始写小说,是由于他对热情者们的同感,“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把自己从事的文学事业叫做“遵命文学”,他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近年来,有人在评价鲁迅时,硬说鲁迅的“遵命文学”是遵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命。说他的小说《风波》、《故乡》、《阿Q正传》等提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这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驱者”政治号召的一种呼应。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