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物质本体论,不过是重复了旧唯物主义的结论,只是强调了物质世界对人的先在性、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它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没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往我们把实践仅仅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未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近年来有人把实践作为世界的本体,从中引出整个哲学体系,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不在于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而在于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世界。循此思路,本文阐发了对世界的本质,对思维和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而在宗教问题上持无神论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起码的原则。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持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理解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成为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而除马克思主义以外,迄今为止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5.
能动的对象性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概念的重要规定,也是马克思说义在理解主客体关系上,不同于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一、旧哲学主体对象性的局限性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在内,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性方面理解主体,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对象性仅是人作为自然实体的受动性。在它看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践不是在主体一客体的结构中进行,而仅仅是在客体>主体的受动“关系”发生。主体的对象性仅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及主体自身作为一种实践关系来理解。因而,“主体…  相似文献   

6.
蒋颖荣  张玉 《思想战线》2001,27(5):13-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重性的实践统一,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涵义.其一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两重性的全部内容,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而且是检验这一哲学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及其价值性的确定者.因此,人们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和真理性,并且理解它们的内在统一性.其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最后都必须返回到改变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中,实现它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中,唯物辩证法被理解为是以物质代替精神的一次性颠倒的产物。本文通过马克思1843——1847年间对黑格尔哲学五次批判的文本研究,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为从一般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也体现为从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异化史观。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革命的批判的方法,并把一般唯物主义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高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一些学者所提倡的实践辩证法,实质上是过去的解读思路在新的术语层面上的翻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社会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揭示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 于一切旧哲学的物质概念,通过对人的本质的不同于旧哲学的理解,通过对辩证法、逻辑与历史统一 的方法的运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焦玉玲  姜建成 《求索》2012,(9):124-126
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实践概念的泛化和对实践这一概念不同视角的诠释,以至于当今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解释也意见纷呈。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说明实践观点对于构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经历了从思辨思维方式到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解释世界,而且强调在此基础上能动地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哲学中道德实践与技术实践的整合与超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反思的价值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维度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都不过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它们都有共同的本原、本质,它们都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正是这种物质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使世界在共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它的基本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含着这样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思想:一、世界不是二元的或多元的,世界存在着统一性,有着共同的本原、本质,它是一元的;二、世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也曾把实践性看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对什么是实践的表述有许多种,但其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即认为实践是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对实践含义的这个简明概括,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它既把人类的两大活动区别开来,又把人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行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在以“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以下通用“实践唯物主义”代之)为一方,以“物质本体论”为另一方的哲学争论中,双方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任何变改,其影响和后果绝不仅限于哲学学术范围。例如,争论双方有个焦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的方法论系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毛泽东说过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当人们运用哲学观点去观察问题 ,去指挥作战 ,去进行工作 ,去议论人家的长短 ,它就变成了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思想基础 ,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实践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第一次把改造世界的实践自觉纳入哲学视野的马克思指明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基于此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了哲学的方法论意义。毛泽东曾这样提出…  相似文献   

14.
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仅对进一步改革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重要理论和原则的理解问题。当前,有不少学者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我认为如果仅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来说,它是有重要价值的尝试和探索,但我不赞成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对此,我提出几点质疑,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实践唯物主义”论的一个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符原青 《湖湘论坛》2002,15(2):20-21,90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是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该是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但由于受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影响,人们一般都把认识论只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而忽视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毛泽东虽然也受其影响,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样的提法,但他在展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内容时,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深刻揭示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认识的起源、基础、动力、本质、过程等一系列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新型世界观,其独特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具备了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而在于它第一次把一种现实能动的、实践批判的观点引入了社会历史领域。因此,在理解这种世界观时,就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对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研究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是哲学不断时代化的结果,它以其“实践唯物主义”的崭新面貌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的革命变革,把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予了人类,成为指导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变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同一切哲学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时代的产物,它必须扎根于时代,并随着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文章揭示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一种崭新的马克思哲学体系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与时代跳动的脉搏同频共振,又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扩展新的理论空间。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基石,紧扣重大时代课题的"问题转向",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要求,旨在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半程",彰显宽广深邃的"世界历史眼光",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石。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战略自信与增强忧患意识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