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诉讼失信现象的出现,对司法权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失信有成本,不法有代价"的良性机制如何构建?诚信诉讼的防线如何进一步稳固?向不诚信诉讼行为"亮剑",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失信联合惩戒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营造诚信的社会经济环境意义重大。实证分析显示,囿于全国性法律的暂时缺失,地方立法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出现对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本身的规制缺位、失信行为的种类划分标准参差不齐、失信主体的救济措施缺失以及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互异等现实难题。对此,应当以合法原则、后果与行为相当、必要限度以及责任自负为基本遵循,通过明确区分标准,将失信行为分门别类,完善立法设计,建立失信主体救济机制以及加强法律控制,对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推进社会信用法律出台,构建统一的失信联合惩戒体系等举措,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国家治理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求职择业失信原因及矫正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就业自荐书中注水掺假,搞虚假包装,以及签订就业协议书后的毁约违约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其诚信缺失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求职择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出现诚信缺失,绝不仅仅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原因,社会、用人单位及学校等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社会诚信滑坡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经济领域失信行为的影响。许多…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失信往往成为其理性选择.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失信现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比守信更容易获利,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失信,成本收益失衡成为当前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从根本上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明确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6.
信用的经济价值与我国失信惩罚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突出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完善的惩戒机制是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借鉴美国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经验,当下我国需要在六个方面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收益"的惩治制度,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诚信和失信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青 《理论月刊》2003,(8):117-118,127
单次博弈中交易者的最佳选择是失信;如果对失信有监管发现机制和惩罚,或者存在多次博弈,诚信就是交易者的最好策略。信用体系的建立就是促使市场交易者在交易中选择诚信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国互联网协会10日联合国内22家网站,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办的“网站诚信建设座谈会”上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和全体网民发出题为“打造诚信网络,建设信用中国”的倡议书。中国互联网协会倡议: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用网,诚信守法经营;坚决抵制虚假信息、恶意诽谤、网络欺诈、侵权盗版等失信行为,拒绝为违法失信行为提供便利与平台。  相似文献   

9.
张桂辉 《人民政坛》2014,(10):38-39
<正>近年来,诸如"打造诚信政府"、"构建诚信社会"之类的口号时常可见,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不诚信现象仍时有发生。日前,新华社曝光了一些地方政府知情不报、不当辟"谣"、出尔反尔、朝令夕改、拖欠债务、空头支票等七种失信行为。可想而知,这样的政府非但发挥不了引导支撑作用,反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诚信社会建设的进程。诚信,既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支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呼唤,那就是“社会诚信”。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舆论的热点与焦点。有人说,能否解决诚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一个“坎”。能否迈过这个坎,国人忧虑,世人关注,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诚信的缺失及其危害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我国现实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极其严重,不讲诚信的行为相当普遍,诚信的缺失已经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1.政府工作领域的失信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党政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浮躁,一些地方和部…  相似文献   

11.
信用缺乏已危及社会生活秩序和金融安全等众多方面.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在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和现象,严重限制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使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加大,效率降低.失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快、更有效地改善市场信用环境,各地工商部门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积极实践,尤其是在加强信用公示、制裁失信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诚信缺失现象是社会道德的一种倒退,它的蔓延和泛滥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 响。由于合同事实上相当于当事人自己许下的诺言,违约属于典型的诚信缺失行为。合同案件中 的诚信缺失行为表现出高比重、多主体、多领域等特点,其产生的原因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制约机制。我国应建立诚信网络机制,以此对诚信缺失行为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13.
王文静 《人民论坛》2012,(23):78-79
目前,我国诚信评价、监管、惩治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中存在大量企业失信行为,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诚信体系。根据多方调研,文章对中小型企业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以期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诚信体系给予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招标投标和履行行政协议等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不断被曝光,政府诚信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诚信不仅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近年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失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政府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并剖析其诚信缺失的原因,从而结合当下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探索出政府诚信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社会诚信问题诱发的根源,不仅有道德,也有制度.不合理的制度以及制度不管用,都会诱发非诚信行为。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其规定合理与否至关重要。一旦制度规定不合理。就会“诱逼”虚假失信行为,产生大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变通”现象,导致“集体性”非诚信行为泛滥。另外,制度失效也会诱发不诚信行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对非诚信行为不能实现严惩,消解的是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瓦解的是社会成员的法律信念和信仰:社会诚信建设,不仅仅是社会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刘忠于 《湖湘论坛》2007,20(5):81-82
经过党和政府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制度还处于完善的过程中,失信问题有所抬头.本文在阐述转型期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并提出了建立诚信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罗光宇 《传承》2012,(7):15-15
假烟假酒、财务造假、坑蒙拐骗、“地沟油”和“染色馒头”等各类诚信缺失现象的背后,无不闪现着民营企业的身影。推进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当前的切入点应是加强制度建设。当然,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失信问题,有赖于全社会的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保险是基于最大诚信的制度安排,诚信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石。保险业经营要突出社会责任,完善失信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加大对虚假宣传、销售误导等违法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规的失信者,按照情节轻重制定明确惩戒措施,增加失信成本,筑牢保险业生存发展的诚信之基。  相似文献   

19.
傅思聪 《浙江人事》2008,(12):42-43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全社会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愈演愈烈。如何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一个诚信的就业市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段科锋 《中国发展》2007,7(4):47-51
人们是否普遍诚信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社会的个人信用状况不容乐观,失信现象非常普遍。造成个人信用缺失的成因,除了法治不完善、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之外,传统儒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儒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文化本体和文化根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着多数人的观念和行为。重建个人信用需要完善个人信用法治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强化失信行为硬约束;此外,应多管齐下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信用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