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城市形象传播是一种主要通过媒体传播进行的自我与他者的认同性建构。一座城市在日常的正态运行状态下,其城市形象传播能遵循稳定统一的正向模式,认同效果能基本实现。但如果发生危机事件,城市形象传播便会受到危机因素干扰而陷入认同建构困境。以2020年初暴发新冠疫情的城市——武汉为例,通过分析该市疫情期间的城市形象信息传播活动,探讨如何在危机语境下,以重建认同为目标进行城市形象的传播与建构;并且将具体策略的思考充分置于当前新媒体传播生态和传播方式变革的框架下,提出:传播塑造新的城市符号、采用微观平民化话语表达、多元主体共同传播以及创新使用新媒介载体,可以从文化、情感、意义和想象等多个层面来实现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认同建构。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形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自然就具有不同的形象。现阶段,城市形象传播和品牌塑造以政府为主导,承担了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团结城市居民等多方面的期望。现实中,城市形象定位同城市既有形象之间存在差距,城市形象推广和品牌打造活动在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2015年12月15日,2015清华大学"城市形象"沙龙在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举办。知名学者、社会活动家、企业高管、媒体人士、街道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围绕"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城市历史与城市形象"、"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城市居民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者与城市形象"等议题畅所欲言、分享心得,提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城市间经济竞争的加剧,作为软实力的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塑造特色的城市形象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从最早单一的重视视觉形象向追求感官上全方位的体验发展,本文基于感官体验视角,以感官体验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识别进行分析,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用五感体验构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5,(5)
<正>讲好江苏故事,就是要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塑造美好江苏形象,为进一步发展汇聚新动力。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搞好形象传播和推广,进一步打造江苏对外宣传工作的新品牌。近年来,南京市以"受众需求"统筹城市形象传播,以"国际视野"统领城市形象推广,在打造城市形象品牌和外宣工作品牌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城市形象这一总品牌,以及文化南京、佛都金陵、博爱之都、"三都市"、"三名城"等系列子品牌,同时开发了"发现南京"、"邂逅南京"、"印象南京"、"同乐南京"等外宣工作品牌,向世界讲述南京故事,不断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的形象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层不变。"十三五"时期,国家顶层设计连续赋能武汉,武汉城市形象再塑工程具有新的内涵与意义。重大时代背景的转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让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武汉城市形象精准的再定位、对武汉城市精神深入的再阐发、对武汉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持续的再跟进、对武汉长江文化品牌强劲的再创建,让武汉在"十三五"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敢为人先、赢得主动,创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武汉style"。  相似文献   

7.
正最早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核心,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识别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逐渐受到重视,借助五感体验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成为丰富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五感中  相似文献   

8.
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是城市发展壮大的重要引擎。世界发展格局的重新调整对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提出了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软硬兼施"、本土资源与外部资源"内外俱修"、母语传播与外文传播"融通中外"的现实诉求,只有在重视城市传播内容有效遴选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凸显城市标识、推促跨境联盟、拓展营销媒介,才能确保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高能高效,借势扬名。  相似文献   

9.
当前,“城市形象”问题已成一个热门话题。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且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市民形象的塑造,在城市形象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因此,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不能不首先重视城市市民形象的塑造。一、市民形象的内因市民形象既包括市民内在的精神理念(如人生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现代意识等),又包括市民外在的直观的活动形式(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形态设计等)。它是市民内在形象与外在形象的有机统一n市民的内在形象主要指市民的内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  相似文献   

10.
抖音短视频通过音舞元素、仪式场景以及消费标签等方式,呈现"不一样"的城市形象,并通过陌生感、圈层化与正能量的方式表达城市意蕴,带动了城市影像书写方式的变革,让城市形象传播从高冷走向亲切,为城市文化传播带来生机。本文在描述现象、反思问题的同时,寻求文旅融合时代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城市之间竞争也愈益激烈。因而人们日益强调把城市形象塑造作为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影响城市形象塑造的因素来看,市民的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形象的塑造。因此,针对目前市民社会公德的现状和特点.具体地研究市民社会公德培养和教育的方法,是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市民社会公德素质,塑造良好市民形象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一、市民形象对于塑造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形象竞争的时代。在人们的日常语汇中…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大众媒介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能够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文化高效传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助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勇  周谊 《人民论坛》2011,(7):188-189
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精心组织和构建的重要内容,网络是良好的城市形象的优质传播途径。当前政府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方面最迫切要做的就是改变观念,增强对网络的重视程度;加强策划,丰富内容;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寻求有效方法,应对突发事件;收集研判舆情,加强与受众互动。  相似文献   

14.
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综合性艺术文化的影视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与表现方式,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伦理道德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揭示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找出改进的对策,就可以充分发挥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克服低俗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辽宁影视文化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兴盛、90年代的发展、21世纪初的辉煌,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的迟滞与彷徨。本文客观评价辽宁影视文化的耀眼业绩,冷静审视辽宁影视文化的徘徊与彷徨,悉心剖析辽宁影视文化大而不强的现状,适时提出繁荣辽宁影视文化的对策与途径,旨在为辽宁影视文化的做大做强、加速辽宁由影视文化资源大省向影视文化强省的转变,提供理论的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新媒介的孕育进程逐渐加快。"网红"作为互联网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群体,使得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得以高效发挥。微博方言网红不仅可以实现自媒体式的内容传播与娱乐互动,还可以藉由方言文化、内容构建、粉丝经济实现城市文化的跨区域、跨平台传播。从微博传播媒介角度切入,以大连网红典型个案王博文的微博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微博可视化传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受众范围以及传播效果,并提出方言网红与城市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路径。研究发现,方言网红微博的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构建,受众评论所呈现的价值观、地域认知对城市文化形象亦有影响,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本土自媒体网红渠道,通过议程设置等深度合作,主动提升城市形象,实现文化强市,带动城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国论坛》2005,(4):40-40
一部反映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生平的电影《任长霞》于2月26日在登封开机。影片由中宣部宣教局、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市宣传部、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名将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兄弟时代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东方卫视等文化企业联手打造。该片通过再现任长霞临终前几天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情景,浓缩了她整整一生惩奸除恶、打击犯罪的英雄事迹。该片阵容强大,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宋江波(代表作品《蒋筑英》、《毛泽东与斯诺》、《红飘带》等影片)担任导演,赵冬…  相似文献   

18.
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城市的重要门户窗口,它不仅起到交通集散的作用,更是一扇迎接八方宾客、展现城市风采的大门。随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步入高铁时代,各地都面临着老火车站改造、新高铁站建设的情况,如何完成站前广场从交通广场向休闲广场转变这一使命,关键就在于能否塑造出好的城市形象。目前学界更多地是对车站的设计进行研究,而鲜有从站前广场角度来探讨如何塑造城市形象。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是新世纪以来站前广场设计的典范,其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方式具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力图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重庆,必须注重城市文化建设,认识当代中心城市形象的基本内涵,把握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核心,描绘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面貌,铸冶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魂脉,培育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主体,打造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载体,增强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神力,提振重庆中心城市形象的精气,塑造优秀的国家中心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16,(11):39-41
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突出的产业推动力及巨大的文化传播力,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金华提升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