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会计诚信是会计的本质属性。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分析和研究会计诚信缺失的主客观原因,从源头抓起,才能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从银行信贷起步。逐步发展到商务诚信、行业诚信、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一个缺失诚信、不守信诺的社会不可能建立起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诚信从将道德范畴逐渐发展到法律范畴之中。法律的干预应该在诚信建设中发挥作用。基于诚信订立契约。是各种市场行为的基础。市场经济本就是一种信用经济,诚信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建立在市场逻辑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略论政府诚信问题的凸显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政府的诚信是市场游戏规则正确制定及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而政府诚信的缺失使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市场竞争无序,诱发许多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信用体系,首先要打造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4.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总的价值特征,既要求把竞争、效率和效益放在首位,又必须做到合法、合理、兼顾社会公平。从这个角度来讲,诚信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没有共同遵守的诚信制度,也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交易秩序。而只有在高度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交易秩序下,才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因此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正如江总书记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  相似文献   

5.
诚信作为一种德行,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个人来说是做人的根本,对社会来说是社会得以形成凝聚力的根基。文明史证明,诚信确保了人类社会健康运转。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失信现象日益严重,信用失范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转型期信用危机不容我们忽视。本文旨在从法理学角度通过对我国信用现状、失信原因以及危害的分析,具体论证和谐社会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应当关注政府信用和提高公民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6.
规范信用秩序与构建诚信政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缺失现象正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由于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有着不同的意义,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因此,当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应把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并着重在更新观念、政府官员带头讲信用、限制政府权力、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以规则约束政府行为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公证在诚信的列车上(之六)——诚信是公证的生命源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娜 《中国公证》2004,(6):8-10
实施诚信公证的必要性 一、诚信公证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保证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哲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信用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维系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道德规范,同时诚信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徐亚杰 《中国公证》2005,(10):22-23
一、建设公证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信用是公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信用"二字,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信用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公证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正和诚信为依据,反映政府和社会的信用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利益、权势驱动.  相似文献   

9.
实施诚信公证的必要性 一、诚信公证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保证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先哲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信用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是维系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道德规范,同时诚信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陈平 《中国司法》2004,(12):37-38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和信含义相近,常常被互训和联用。信者,诚也;诚者,信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也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要求必须切实加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机制,是社会信用体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全兴  管斌 《现代法学》2003,25(2):113-118
社会法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 ,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 ,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法。因而 ,一方面 ,经济法具有广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 ;另一方面 ,经济法与狭义社会法之间 ,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 ,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 ,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冯莉 《行政与法》2007,(9):70-72
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信用制度的建立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东北地区的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屏障。为此,本文从信用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信用的法律特征,分析了东北地区信用缺失的原因,对东北地区建立信用法律制度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安全理念的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全是法律持续性的制度安排与价值追求。但因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具备迥异的外观与表征。后工业时代宏观经济风险凸显诱发了宏观经济安全理念产生,并使其成为经济法安全理念的重要内核。宏观经济安全理念对内强调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对外强调经济主权独立,并演绎着发展理念与安全理念的辩证法,证明了不发展就是最大的不安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Over recent years, a heated debate about social justice in European contract law has been taking place. Great emphasis is placed on ideological assumptions. For example, the over‐individu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its market‐led orientation and the insufficient attention paid to the idea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weaker party. This discussion considers the traditional conflict between the meta‐principles of market‐oriented efficiency and solidarity‐based action. The whole debate, it seems to me, now calls for a more rules‐based approach. In endeavouring to validate such an approach, this article starts by illustrating the various facets connected to the theme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Then as a preliminary step, I shall briefly examine the question as to why labour lawyers have remained silent and take no part in the discussion on European social contract law. There is ampl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contrary is necessary. It has been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labour contracts are not outside private law—individual contract law in particular—and that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xamples of long term incomplete contracts. The idea of labour law as autonomous is dead and it appears simple to promote the reintegration of labour law into modern social contract law.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bate on European contract law, three different strategies can be envisaged to achieve this end. The first strategy tests the degree to which provisions under the contractual regime, not all of which are legally binding,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weaker party in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n terms of his/her security—what might for short be termed the social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regime—(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 Law, the EU rules affecting contract law, etc which are analysed and proposed in the various workshops that are currently examining them), from the specific point of view of labour law. A second strategy is to codify European or Community labour law. Lastly, another strategy is to introduce an intermediate category of long‐term social contracts. What makes this last trend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for the future is that today globalisation is progressively diminishing the income earned from labour contracts and in this sense creating insecurity. In a globalised economy, where levels of remuneration are lower than in the past,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ecurity must be ensured also in the context of other social or long‐term contracts (outside the workplace), which enable people to obtain other sources of finance (such as consumer credit, for example), or to make arrangements necessary for living (such as tenancy contracts). A need exists for consumers to be granted similar rights to those which historically have been granted to workers. To take just one example: if the borrower under a consumer credit agreement loses his/her job for objective reasons, or falls ill and is therefore temporarily unable to pay the instalments under the agreement, why should there not be a mechanism which limits the credit‐providing institution from terminating the credit arrangement?  相似文献   

15.
产业政策法初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王先林 《中国法学》2003,(3):112-118
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方面 ,产业政策法是产业政策的法律化。产业政策法具有政策性、社会本位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是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体系主要由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和产业布局政策法等构成。在“入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及产业政策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之上的法治经济。转型期中国社会领域信用普遍缺失有其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使得在我国重塑信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在信用重塑系统工程中将面临着严重地挑战,必须肩负起其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澳门回归后博彩业得到快速扩容,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赌城,而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一情况让特区政府始料不及,其原因除了受利益最大化市场规律的影响之外,还存在封澳门基本法相关规定解读不当的问题。需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调整思路,强化管理,以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用的权利化及其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信用权利化的提出有着特定的立法背景。通过对信用法律调整历史沿革的考察可以发现,信用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最初关注主体在伦理道德方面信守承诺的情况,扩展到主体的综合经济能力。现代民法对信用的调整以社会对主体的信用评价为核心,信用作为社会对主体综合经济能力的评价,已非主体性要素,且已从“内在化的伦理价值”外化为“客体化的人格要素”,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的人格要素。因此,有必要也能够将信用权利化为具体的人格权,以确保民事主体获得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价。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济法一词本身有多种理解,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与经济相关的法。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构建所谓经济法学科体系,探求与民商法、行政法不同的所谓经济法特有的范畴、方法和原则,以图证明经济法的独立性的研究路径是错误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和市场的干预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法律规则来实现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管制的程度往往会使经济法律规则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社会转型期存在许多经济法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些问题急待经济法学者去研究和解决,我们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具体的法律问题和法律规则上来。就改革方向而言,经济法研究将是从“高管制度经济法”到“中管制度经济法”,最后到“低管制度经济法”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周辉斌  邓叶芬 《时代法学》2004,2(4):104-110
信用证的法律冲突十分普遍 ,而世界各国除了美国之外没有国家立法对信用证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国司法实践表明 ,信用证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所做的自由选择通常都会得到法院的支持。但是 ,如果当事人对法律适用没有选择时 ,各国法院一般是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 ,适用与信用证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至于何为与信用证有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 ?各国法院在不同的案件中基于不同的考虑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 ,从已有的案例看 ,适用最多的是开证行所在地的法律和付款行所在地的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