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运用优秀乡土历史文化,能够浸润学生心灵,唤醒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倡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因此,把地方历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加以开掘利用,势在必行。1.广搜博采,积累丰富多样的素材。积累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满足于复制粘贴。积累的过程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广泛搜集。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7,(3)
海南自建省以来,始终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环境,较好的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未来,海南仍然要立足于海南的生态优势,实现海南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新海南。在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新征程中,除了注重生态环境之美的打造,更要注重人的心灵生态之美的塑造。塑造心灵生态美是打造美好新海南的心灵基础和根本前提,心灵生态美需要绿色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培育绿色文化,需要构建绿色消费新模式,推进绿色生产新方式,建立绿色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民族心灵传承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晓蓉 《思想战线》2008,34(1):84-87
以"心灵传承"概念统摄民族文化本体中属于神秘文化范畴的、以非逻辑或非理性方式传衍的各种心传文化,可回避唯物与唯心、自然与超自然之二元冲突造成的学术困境,并在新的视界中对其进行实像分析和理论构设,阐释其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在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发展困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面对传统与未来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魏晋文化被学者们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界出现了极具影响力的“玄学”。本文通过魏晋玄学在文化基础、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转换和基于教育的途径,着重阐述了魏晋玄学对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我知道有很多人看过我的书,之所以这些书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寻找一种心灵的和谐。这些书受到欢迎,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中国文化的成功,因为中国文化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内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社会中,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已经让人们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存安全性"危机的来临,从文化价值观念的视域化解生态问题成为当代实践哲学的合理性主题,而生态治理的文化逻辑则彰显了具有时代高度的社会公共性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是从环境生态到心灵生态的公共性转换,此种逻辑所映照的是一个多元差异共生之文化优位的证成与自觉培育,鲜明地凸显了人成为人的意义上的优雅、安全、健康之心灵生态的创制轨迹。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主体性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也会阻碍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烙印在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中,对国人始终具有影响力。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灵发展,一般高于其他社会青年,但其主体性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孕育了中国伦理本位文化传统、群体本位的倾向,以及整合思维方式,这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资源,因此,可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同时培育创造性思维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心灵有序,有序的心灵是自律和谐的,自律和谐的心灵是由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的。心灵秩序的形成要经过被动遵从、自愿遵从、自然遵从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文化为根,遵循着心灵秩序形成的规律凝练而成,它导引着社会主义公民心灵走向有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心灵秩序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引导社会思潮,在社会道德实践中涵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区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行动的自然规范。  相似文献   

9.
"东方型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由我国的部分经济学家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共同研究日本的综合商社时作为一个概念提出的."东方型企业"文化是指支配企业及其职员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经营和社会交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亦即价值观."东方型企业"文化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其表层是企业形象;中层是企业作风;深层是企业精神."东方型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方型企业"文化中渗透着"仁、和、信、诚"的成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注重了运用它山之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而整体推动了"东方型企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曹亚琴 《求索》2014,(6):99-103
心灵和谐是人的主观状态,是通过自我意识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它是人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内在知、意、情等要素相互协调、运行流畅的状态,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从静态上看,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的相互协调并适应外在世界的状态。从动态上舌,它是以自我意识为主导的心灵内在备要素从和谐发展到不和谐再到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心灵和谐既包括个体心灵和谐,亦包含群体心灵和谐。个体心灵和谐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灵状态,是群体心灵和谐的起点和基础;群体心灵和谐是存在于群体心理的、和谐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特征,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灵和谐状态,二者辩证统一、紧密联系,体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红梅 《传承》2008,(6):31-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运》2007,(11):43-44
成熟优秀的城市文化能够塑造高尚精神、培育科学信仰、滋养净化心灵、凝聚科学发展的统一意志。当前,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良莠并存、相互激荡的现状下,只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才能充分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合力,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新时期文化创新的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彬  梁红 《理论月刊》2008,(9):45-48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要把积极建设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新方向。生态文化是以一种"互利共生型"的思维方式作为价值观基础;生态文化是一种正在崛起的新型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共识。而且,生态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11年7月8日《山西日报》刊登许民彤的文章,如今,“红色文化”热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我们阅读“红色读物”,红色经典、党建、党史图书,唤起了我们的革命文化记忆;我们观赏“红色电影”,红色影片中的革命激情,激荡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观照心灵的,是滋润心灵的。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在市场物欲愈来愈膨胀的今天,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特别是青年人,他们一方面面对激烈竞争,努力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又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增强底蕴,而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自然成了他们了解和学习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牟尼 《小康》2007,(6):73-77
于丹认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于折服人的心灵,自己做的只是唤醒大家对经典的关注。其结果是,她在大众层面掀起了经典热。  相似文献   

19.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个民族处理"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理论话语之一,是与文化哲学传统的创造相伴而生的、在批判文化进化论的过程中展开、在批判西方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某种校正与纠偏,是发展中国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0.
孔门师生关系是解读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人心灵密码的重要路径。孔子创办私学,通过"有教无类"无差等的教育来实施文化的拯救;营造自由开明的学术环境,培养"志于道"的"君子儒",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士",文化获得了独立;孔门师生关系建立在"行其义"的社会责任担当的基础之上,孔门师生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姿态,播撒道义之火、文化之火,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