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伊斯兰国"的崛起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同时也威胁着美国及俄罗斯等国的利益。2014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开始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展开军事打击,同年9月底又把军事打击范围扩展到叙利亚境内。一年后,俄罗斯也派军队进入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保卫伊拉克的集体自卫行动的延伸;叙利亚政府无意愿或无能力有效打击"伊斯兰国"。俄罗斯为其入叙打击"伊斯兰国"所给出的法律依据是:受到叙利亚政府的邀请;打击目标仅限于恐怖组织。同为入叙打击"伊斯兰国",美俄却选择了不同法律依据,其重要原因是两国围绕"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府是否是合法政府"而进行着国际话语权之争。这种话语权之争从根本上讲是"何谓合法政府"这一国际规范层面问题之争的外在表现,其事关中国战略利益,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作为“圣战萨拉菲主义”的一部分,了解“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需要探究其与圣战萨拉菲思想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大量宗教内容,学界在此问题上的讨论略显不足。“伊斯兰国”在继承圣战萨拉菲思想的认知与行动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伊斯兰思想,展现出了自身特色,但并未在神学上展示出重大创新。就其产生的国际动员能力以及网络影响力而言,“伊斯兰国”取得了相当成功。但其退出“基地”组织、挑战“基地”组织恐怖主义领导者地位的做法,显现了各恐怖组织之间的矛盾。“伊斯兰国”的迅速崛起,可能引发其他恐怖组织的模仿,激发各组织间的竞争,进而使整个萨拉菲恐怖主义陷入派系斗争或过于极端,从而削弱萨拉菲恐怖主义。  相似文献   

3.
相比于传统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互联网攻势令人关注,在借助社交网站功能、依托网络支付、发布网络影音与电子刊物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伊斯兰国”结合现代人的碎片式阅读节奏与快节奏生活习惯,以鲜明的标题和简单的语言通过网络招募成员,成为中东地区极端组织的网络效仿对象,成为危及中东国家与域外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基于互联网的扩散性,“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势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其灵活性与隐匿性增强,加大了国际社会对其防范和打击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近来,“伊斯兰国”接连受挫,在叙利亚、伊拉克战场上逐渐走向守势.为扭转困局,“伊斯兰国”正在转变斗争策略,如通过游击战术实施反扑、在中东当地发动更多恐袭、加大对外渗透等.这种策略转变不仅会给叙、伊带来更多恐患和动荡,也将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甚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未来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恐怖组织的认同构建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个体恐怖分子在群体中找到自我、组织内部同一性的构建以及组织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在整个认同构建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潜在恐怖分子在主流文化中认同受挫,转而寻求加入恐怖组织。第二阶段,恐怖组织以自身所处的宗教文化为基础,构建其组织文化,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组织成员对这一文化的认同,但与此相对,恐怖组织外群体却很难认同其组织文化。第三阶段,恐怖组织内外群体文化融入策略选择的矛盾持续激化,最终导致恐怖组织采取一致对外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伊斯兰国”作为案例,对上述恐怖组织的认同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伊斯兰国”的“成功”是与其“成功”的文化融入策略密切相关,而其在阿富汗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文化融入策略“失当”所导致的,即“伊斯兰国”在阿富汗不但无力完成与塔利班的竞争,而且无法解决组织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暴恐极端势力时,关注文化融入策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三股恶势力。伊斯兰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常常出现合二为一的情况,拉登国际恐怖网正是这种"二位一体"的典型实例。从1992年至今,拉登对中东、非洲的美国目标发动多起恐怖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被美国政府列为当今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曾在全球悬赏5百万美元欲将其缉拿归案。1996年拉登重返阿富汗,处于塔利班政权的庇护下。美国一再向塔利班政权施加压力,逼其交出拉登未果。目前,美国对拉登恐怖组织仍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在美俄各自主导的反恐力量、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等多方力量的打击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和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017年7月,"伊斯兰国"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丢失,这标志着该组织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进入衰败阶段。但目前该组织并未消亡,而是在组织结构、战术策略和恐怖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转变后的"伊斯兰国"将继续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传播极端思想、制造恐怖活动、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扩散、跨国"圣战者"的回流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和众多的效忠团体将继续对中东和世界的安全形势构成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将"伊斯兰国"残存势力清除出叙伊境内,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国际反"伊斯兰国"合作机制,消除其重新崛起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联军打击“伊斯兰国”战事已进入尾声,然而,地面战场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伊斯兰国”思想的消亡。从萨拉菲-吉哈德主义极端意识形态发展脉络框架下考察,“伊斯兰国”在这一思想脉络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塑造了它当前与未来的思想发展方式。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当前反恐战争所面对的“战败者”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失败,其意识形态过去近半个世纪危机式发展赋予了“伊斯兰国”面对失败的独特抵抗能力。“基地”组织在2011年被击溃后的历史也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斯兰国”将很有可能继续在扩大其基本怀旧式叙事、赋予战败以合法性的同时,还将通过“全球恐怖商标”下的“特许经营”模式,将一种“暴力即思想”的恐怖思想内核进一步扩散并升级。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战争,可能刚刚到一个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时候,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9.
2016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马里北部联合国设施遭“基地”组织袭击.1日,“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宣称,制造了5月31日针对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的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此次袭击发生在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致使中国维和人员1人牺牲,4人受伤.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恐怖组织,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成为“基地”组织分支.近年来,该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已被美国和欧盟列入恐怖组织名单.马里恐袭是非洲萨赫勒地带恐怖活动的一环,凸显萨赫勒地带的反恐难题.多年来,由于各国政府管控乏力并缺少合作,军火走私、毒品贩运、非法移民在萨赫勒地区肆虐,使之逐渐形成一条犯罪活动活跃的地带.利用这一管理真空,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借机聚敛资本并扩张势力,进可在萨赫勒地区各国策划袭击,退则在萨赫勒纵深地带藏身躲避.博科圣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组织在萨赫勒地区均有存在.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国"外线扩张,既为叙伊主战场危局所迫,又系其自身战略进取,形成了多方向、大跨域的"溢出效应"和战略影响,并触发国际恐怖主义分化重组和方略调整。就主战场危局而言,主要表现为战役战术回旋空间被大幅压缩,基层指挥员大量阵亡,财政状况恶化,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以及拉卡、摩苏尔被围困等。但反观"伊斯兰国"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斗争目标,其外线扩张又属于主动和积极的战略进取。从外线扩张的范围看,"伊斯兰国"主要在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展开活动,但其影响已超越了上述地理区域。从效应看,外线扩张不但支援了巴格达迪率主力在叙伊战场的搏杀,还搅动北非、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中亚、欧洲几无宁日。由于催生"伊斯兰国现象"诸因将长期存在,故"伊斯兰国"短期内恐难被消灭,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吸引了数万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战事。随着“伊斯兰国”日渐溃败,此波规模空前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转移和回流,将对国际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仅从这些人员个体性的角度,难以全面评估此类安全威胁。应在“伊斯兰国”全球战略布局、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当地议题的发展与重组以及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活动网络的联结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三个层面的表现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是两地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大多成为“伊斯兰国”及其部分分支的主力,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发动恐怖袭击;二是组织性较强,“伊斯兰国”的效忠组织及分支将成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及恐怖活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三是他们的转移和回流,不仅推动“圣战”萨拉菲主义等暴力极端主义的渗透,而且将提升俄罗斯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如何增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反恐能力及合作水平,施行针对回流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改造政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逐步土崩瓦解,国际反恐战争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受中东恐怖组织成员"回流"和阿富汗局势变化影响,根植于中亚政治经济环境的恐怖主义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活动范围和袭击目标国际化;恐怖主义思潮内生化、年轻化趋势明显;袭击方式更具极端化暴力特性。中亚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新变化对地区和周边的安全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中亚各国普遍加大了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的预防恐怖犯罪机制,并积极与国际社会一道争取地区安全局势可控。  相似文献   

13.
刘军 《东南亚》2009,(4):76-79
“9·11”事件以来,反恐战争背景下的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指责声日益上升:宗教学校沦为恐怖组织、培养恐怖分子、资助恐怖组织以及传播极端主义思想。本文分析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歪曲与污蔑,探讨其原因和动机并展望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理念、政治追求和战略战术决定了其扩张需求.“伊斯兰国”对外渗透和扩张主要指向伊斯兰世界,包括位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这种渗透和扩张严重威胁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增加了世界各国面临的核恐怖主义风险,也对中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了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5.
宛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76-107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建构和输出意识形态至关重要。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不仅催生了“伊斯兰国”组织,并最终实现了其“领土”形式。在内容上,“伊斯兰国”汲取了之前政治伊斯兰的理论建构成果,并在“圣战”组织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复归的“哈里发国”和暴恐化的“圣战”两大核心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伊斯兰国”还对两大核心意识形态进行了激进化实践。在复归的“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试图通过宣示权力和荣耀来奠定其合法性基础,并以此来操弄族群身份认同,以吸引更多支持者;在暴恐化的“圣战”方面,“伊斯兰国”致力于对暴力进行形塑和展示,推动“暴力仪式观”的传播,从而造成了新恐怖的弥散;此外,“伊斯兰国”还试图通过篡改伊斯兰教义教法的方式来建构复归的“哈里发国”同暴恐化的“圣战”之间的联系。在“伊斯兰国”遭遇地面战场的失利之后,这些意识形态及其实践会为其续命。鉴于这种情况,需要对“伊斯兰国”的核心意识形态及其实践给予更多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中东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窜起后,迅速成为国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新中心。2015年,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连续制造了多起恐怖袭击事件,显示其威胁已由中东地区向全球蔓延。毗邻中东、一直饱受极端主义困扰的中亚地区也成为"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渗透与影响的重灾区。原来接受"基地"组织领导和支持的中亚本土及寄身于中亚的极端势力也纷纷投靠"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或与之形成合流,传播和宣扬极端伊斯兰主义,招募人员前往中东参加"圣战",制造或威胁制造恐怖袭击。基于中亚地区自身安全的脆弱特性,"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已经对中亚的安全构成多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2015年3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军队向“伊斯兰国”发动大规模反攻.2日,伊拉克军队向提克里特市发起进攻.该市位于巴格达以北150公里,2015年6月被“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军方称,包括伊拉克军人、警察、反恐部队、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部队”以及逊尼派的部族战士共3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有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的海外特种部队“圣城旅”参与了战斗.西方媒体分析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曾表示将用3年时间剿灭“伊斯兰国”;因“伊斯兰国”不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接连杀害平民和人质,还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门及丹麦等地发动恐怖袭击,美国便决定联合各方面力量,提前用兵.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渗透经历了悄然崛起、迅速扩张和扩张停滞三个阶段.其活动特点也随之调整,从和平宣传招募转向暴力控制威慑.阿富汗政府治理缺失、安全力量不足、经济落后是“伊斯兰国”势力在其境内蔓延、扩张的根本原因.当然,“伊斯兰国”在阿富汗扩张的制约因素很多,主要有意识形态上的抵制、部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阿富汗塔利班的牵制.目前,“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已无力恢复到全盛期的规模,但其圣战萨拉菲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排除其可能进行战略北移,从阿富汗北部向中亚渗透.  相似文献   

19.
对于"伊斯兰国"是否会对中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程度如何,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分歧。"伊斯兰国"通过招募中亚地区的人员和对各国的边界进行袭扰,并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扩大其价值观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方式,的确对该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形势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伊斯兰国"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打击下,地面作战部队被限制在叙利亚一伊拉克境内,无法在中亚地区开展直接的攻击。此外,由于中亚伊斯兰特殊的发展经历,使"伊斯兰国"的意识形态在当地缺乏群众基础。这些因素,决定了"伊斯兰国"对中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该地区部分极端势力思想的进一步激进化或激励部分恐怖分子发起"独狼式"恐怖活动等。随着"伊斯兰国"的战场失利,部分"圣战"分子回流中亚,需要对"伊斯兰国"与中亚安全之间的关联性予以更多关注,并尽早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0.
“9·11事件发生后,德国政府对境内的外国恐怖组织也给予了格外关注。联邦情报局局长奥古斯特·哈宁说,在德国“有世界上所有正在活动的恐怖组织的追随者”。根据联邦宪法保卫局的最新统计,目前,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约730万,其中有58800人分属66个激进的外国人组织。有迹象表明,德国已成为恐怖分于在欧洲的基地。德国境内的恐怖组织主要分为伊斯兰极端组织、民族分裂组织和左翼极端组织三大类。 一、伊斯兰极端组织 目前居住在德国的穆斯林约330万,其中被德国宪法保卫局认定为宗教狂热分子的约31450人,接近1%。按其原籍主要分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三大派别。联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