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民主的限度及其与共和、宪政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人民共和国,人们谈论和追求民主较多,而对共和与宪政的认知较少。事实上这三者是有矛盾甚至冲突的。狭义的民主强调的只是多数统治和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则要求保护少数,人人平等自由,主张合众(共)、和谐(和)与平衡(权力制衡),权力公有,全民共治,资源共享、共富。宪政的要义则是对人权和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民主的多数统治脱离共和精神与宪政准则的节制,就会走向“多数专制”的暴政。虽然共和与宪政要以民主为基础;但民主应当是共和的,并要受宪政的制约;民主主要解决人民权力的归属问题,共和是民主的目标,宪政则是民主的准则和共和的保障。三者既有矛盾,又是统一的。总体上,宪政高于民主,共和精神则应贯穿于民主和宪政之中。  相似文献   

2.
袁曙宏  董文媛 《法学》2004,(9):24-34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与华盛顿关于民主共和之路的选择、民主共和创建的探索以及宪政实践结果的比较的考察 ,分析、探讨宪政与法治在不同国家得以产生、形成、发展的某些经验、教训乃至规律 ,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经走上了法治之路,但远未达成对法治的共识。本文指出宪政与法治存在一致性,但区别也很明显,人权、民主是宪政、法治的共同基础,宪政较之法治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共和精神:刑事政策选择的宪政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主是宪政的前提 ,其正当性源于多数决定。共和是宪政的基础 ,其合理性体现在对少数的保护。共和的最终精神体现在人权中。保护少数的权利是共和的基本内涵 ,也是宪政的基本要求。中国的刑事政策选择应当体现共和精神并受其制约。首先应当解决权力规制问题 ,关注刑事政策的合宪性 ;其次 ,刑事法律应当警惕多数的霸权 ,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罪犯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治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求,二者经常同时出现,仿佛是须臾不可分的一对朋友。但实际上,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区别。文章旨在阐述民主与法治的历史发展关系,并提出在现代语境下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共和与民主宪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共和国是千百年来政治法律家们所追求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主义可以使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 ,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业 ,是近现代人们所推崇的政体的主流形式。宪政主义的核心是废除绝对主权 ,强调对宪法限制统治权 ,确认并保护人民的权利。共和与民主并不矛盾 ,民主是共和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民主就没有共和 ,但民主必须受到节制 ,共和必须接受民主的洗礼 ,民主共和必须由宪法予以确认。在宪政的体制下发扬民主 ,完善共和 ,是建设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宪政与民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林广华 《法律科学》2001,2(3):21-30
宪政与民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 ,二者存在着差别 ,也存在着契合。民主与宪政都是现代政制的基础。然而 ,民主强调公民的参政权和政治秩序 ,宪政强调对政府(国家权力 )的限制和防范。这一区别使二者的互相补充与结合成为必要。也就是说 ,理想的政制是民主与宪政的结合 ,即宪政民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宪政精神与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平正义是二者在价值准则上的一致性;民主法治是二者在制度保障上的一致性;安定有序是二者在社会秩序状态上的一致性;充满活力是二者在建设动力上的一致性。要彻底消除我国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最有效的途径是完善宪政建构。  相似文献   

9.
共和精神与宪政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西方宪政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共和传统是西方宪政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和精神与当代宪政理论之间至少存在法治原则的推崇、权力制约的强调与公共利益的彰显三重契合。共和精神是宪政中国建设的重要精神指引,其中,天下为公是宪政中国之情感凝聚纽带,和谐均衡是宪政中国之构建运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建设与民主、法治、宪政、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宪法写入政治文明建设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宪政、人权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建设时期。本文论述了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解及其与民主、法治、宪政、人权的关系,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宪政建设与法治建设浑然一体的国家建设,二者密不可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宪政建设的水平和法治建设的水平紧密联系。依法治国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宪政建设是依法治国的核心,依法治国本质上就是依据宪法治国;宪法和宪政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入手,探讨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探讨宪政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宪政问题没有专门的著述,但他们对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宪政要素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宪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宪政的批判与超越,为无产阶级宪政观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指明了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杜承铭 《河北法学》2002,20(6):7-10
结社自由权的行使是民主宪政和法治的基础 ,结社自由权属于政治自由权范畴 ,具有积极的、肯定的宪法权利属性 ,是公民参与、决定国家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结社自由在现代法治社会具有特殊的宪政价值 ,是民主与法治不可或缺的基础。分析世界各国宪法对结社自由的限制 ,为结社自由权的行使提供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宪政是民主前提下的一种治国理念,它要运用到治理国家上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宪政制度是一个体系,它不仅是法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建设法治国家、宪政国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宪政制度的建设不仅要解决法律制度的问题,还应当考虑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基础加以论述,提出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基础,然后对民主法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重塑起到的作用加以阐释,提出道德重塑离不开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克制、能动与民主——美国司法审查理论与实践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史的始终,它们分别代表了司法的本分与本能。但就总体趋势而言,从克制为主到能动为主,从二者的互斥式对抗到互补式协奏,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发展演变的显著特点。在此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司法审查与民主是相互冲突抑或彼此相容的理论纷争。理论上的争议反映和证明了司法审查制度是一个矛盾平衡体,这是由“民主法治价值均等”原则下的美国“双主权”宪政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司法能动看似占据了主流地位,实际上是自觉克制下的有限能动,亦即能动与克制的互动平衡、民主与法治的协调统一。这既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美式“双主权”宪政体制日趋完善的体现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公开或不公开的反对宪政,并错误影响到决策部门.我们要实现法治,就要毫不含糊地坚持宪政理论和原则.宪政是个科学的概念,内涵包括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人权保障与宪法至上四个要素.民主、法治、人权是宪政这一现代进步政治形态的实体内容;宪法至上,是宪政的形式要件.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宪政建设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对以王一程与陈红太两位教授为代表的有关宪政概念科学内涵的八点质疑,一一作了回答,驳斥了反宪政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从秦汉到清末的中国社会,是以先秦法家理论为基础的专制法治社会。经历近代社会大转型,民主法治是它的必然归宿。民主法治就是西方的Rule of Law。这是自清末法制改革起,改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由于有宪法而无宪政、当权者为个人私利玩宪法宪政、法学界缺少法治理论的系统探索以及法律职业团体缺乏信仰、没有道德准则等,导致法治近代化的艰辛曲折。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诉求,民主法治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最终一定会实现,"不分政党、不分官民,一断于法",当作为中国实现民主法治的前奏。  相似文献   

19.
宪政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伯超 《法学评论》2005,23(1):9-16
宪政是一种先进的政治理念 ,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种集中体现。宪政与宪法、自由、人权、民主、法治的关系极为密切。世界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 ,宪政乃良宪之治 ,法治之本 ,是个人自由的最大公约化 ,是民主进步的航标。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宪政进行多维的透析 ,以期揭示宪政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金融发展对一国的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有着深远的促进作用。金融格局与工商文明构建了现代民主、法治的基石,内生化了市场对法律制度、民主宪政制度供给的需求。欧洲式的现代民主法治的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有着与金融财富增长相匹配的金融民主模式,欧美国家的民主宪政得以确立。文章以金融秩序与工商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从金融视角,解读中国社会工商文明的系统累积与法律制度供给,金融工商文明的话语体系与思维方式,政府公权力与民间私权利的互动,对深刻理解与构建中国社会的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