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莹 《中外法学》2011,(1):126-142
德国刑事法上近年来出现了扩张构成要件、刑事可罚性前置以及保安处分大量适用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被德国刑法学者Guenter Jakobs认为已经超出了传统法治国市民刑法的范畴,具有"敌人刑法"的特征。Jakobs的"敌人刑法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为西方刑法学者所诟病,几乎是当今德国刑法学界最具争议的理论。近年来批判敌人刑法理论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究竟敌人刑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西方学界关于敌人刑法如火如荼的争论在中国有没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循着Jakobs的思维路径,对由于过多转述与批判而有失真之嫌的敌人刑法理论进行文本还原,力图探求其理论真谛,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自德国波恩大学刑法学暨法哲学教授雅各布斯提出与市民刑法相对立的敌人刑法以来,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了许多争论与批判。敌人刑法的核心主张是:把持续性地、原则性地威胁或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人不当作法  相似文献   

3.
论刑法的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刑法的机能李泽龙一、概述何谓刑法机能?西方刑法学者似乎只对研究刑法机能问题本身感兴趣,而并不注重给刑法机能直接下定义。我国刑法学界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的作用";①(2)"刑法的机能就是指刑法的作用,也就是刑法所要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对刑法中行为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行为问题是困扰刑法学界的一大问题,何为行为的问题不解决,何为犯罪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其它的刑法理论也便失去依托。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一切刑法理论研究的基础。 行为,“乃人之外部态度,亦即依意思支配可能支配并具有社会意义之身体动静”。“行为的概念是:一个(有责任能力的)主体所实现了的(自由的)意志”。也有人认为“确定刑法意义上的行为,应以刑法规范为标准。”德国更有学者认为行为只有有了责任的前提以后才能称为行为。而意大利刑法学界则将行为界定为具有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人的举止。对于行为的分类,外国刑法学家将行为分类为广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我国有的学者也有将行为划分为多种含义的,如“最广义行为、广义行为、狭义行为”,“有意行为、无  相似文献   

5.
<正> 在西方国家被誉为“刑法之父”的18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刑法学家的切萨雷·贝卡里亚,是近现代资产阶级刑法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论犯与罪刑罚》,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封建世俗刑法与教会刑法等级森严、罪刑擅断和刑罚残酷等种种弊端,提出了一系列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刑法思想与原则。这本仅上万字的小册子引起了西方刑法理论及刑事  相似文献   

6.
新刑法颁布以后,有刑法学者提出了“复合罪过形式” 的理论主张,在刑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复合罪过形式”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五点质疑,认为,如果在刑事立法上确立了复合罪过形式,那么,我国刑法中的罪过理论将变得不科学,并导致立法上的罪刑不相称、混乱;在司法上,很容易导致适用刑罚不公,从而有违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刑法学界热衷于德国贝克教授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相应地提出了风险类型的犯罪,并主张以严厉刑法应对。但这场研讨未能恰当区分“风险社会”的“风险”与“社会危害性”意义上的“风险”,未能区分“风险社会”的“风险”与德国当代若干刑法学说中的“风险”,从而也未能分清刑法中哪些是“风险社会”的“风险”犯罪。这既不利于刑事政策的恰当选择,也不利于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旨在通过辨析,澄清相关误区。  相似文献   

8.
周详 《清华法学》2013,7(1):28-44
刑法学派之争是刑法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最近有学者主张以行为功利主义为哲学立场的“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从多种角度对违法领域中的二元行为无价值论(规范违反说)展开批判,“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成为一种有力的学说;也有学者主张“规则功利主义刑法观”,并将“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对称为“行为功利主义刑法观”.但主张“规则功利主义刑法观”的学者基本赞同“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在违法领域的基本立场,这实际上放弃了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在刑法学中的主战场——违法性领域,二元规范违法论者也没有对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展开学术反批判.以具体行为一时一景的具体功利效果为衡量标准的“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而以符合规则的“类”行为的长远积累性功利效果为衡量标准的“规则功利主义违法观”具有相对合理性,应当成为我国违法性理论重构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域外婚内强奸法之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西方在传统夫制社会下的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模式之下,刑法理论中的婚内强奸能否占得一席之地,无疑由于以“妻子承诺论”和“促使女方报复论”为理论支撑的“丈夫豁免”,而使婚内强奸毫无立锥之地。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势不可挡的以追求政治、经济、性权利平等为目的的女权运动,人们开始逐步反思检讨“丈夫豁免”的正当性与否。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先后废除“丈夫除外”原则,规定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中国刑法学界及司法部门对婚内是否有奸见仁见智。笔者提出的“耦合权利义务说”阐释了婚内强奸犯罪化立论的理论原点。  相似文献   

10.
因果关系论是德国刑法客观归责理论中重要的一节,其较早的形态为“等值理论”(条件理论).等值理论由于条件范围过宽而有导致不当判决之虞,广为学者所诟病.支持者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等值论内在的紧张,并给出了突围的方案,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区别因果论与归责论.区别因果论与归责论不仅仅是对等值理论的修正,更是德国刑法思维的体现.我国刑法理论中长久以来所支持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本质上也属于区别因果论与归责论,传统刑法因果理论对因果论学说的划分值得检视.  相似文献   

11.
王良顺 《河北法学》2005,23(12):19-24
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这一刑法学命题,近年来受到学界许多学者的质疑与批判。质疑与批判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社会危害性具有模糊性、易变性,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之间存在着冲突,并会破坏罪刑法定原则。同时,有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辩护和论证,但是仍未消除批判者们的疑虑。正确解读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的关系,仍是刑法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不能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刑事违法性是犯罪评价的基本标准,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评价的限制性的补充标准。  相似文献   

12.
晚近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研究中的五大误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五大误区,即将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概念等同于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并以此批判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我国的犯罪论体系是实质而大陆法系是形式的;批判犯罪构成理论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在逻辑结构上优于我国;将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等同于构建新的犯罪论体系。作者分析认为,学界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误解以及由此展开的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批判是不合理的,指出从中国现行刑法理论的构架以及刑事司法运作来看,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基本适应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的需要,它在总体上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主观主义与中国刑法关系论纲--认真对待刑法主观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主观主义作为西方刑法学说史上的重要思想,在我国刑法学界的地位却是尴尬的———刑法主观主义往往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其本身所存在的合理内核却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国刑事立法的发展以及中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等都与刑法主观主义存在密切的联系,刑法主观主义的合理性不容抹杀,学界需要认真对待刑法主观主义。  相似文献   

14.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近年来 ,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开始涉足这一理论 ,但是 ,其诸多主张颇值商榷。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价。文章提出 ,我国刑法应批判地继承期待可能性理论 ,不能盲目扩大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非犯罪化思想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犯罪化问题的提出,曾引起西方学界的深切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刑法改革运动。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思想及其对中国法律改革的影响。本文侧重就这一思潮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抗制犯罪的刑事政策的调整,提供有关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16.
何秉松教授主编的《刑法教科书》以其崭新的内容体系和理论观点在刑法学界独树一帜,对此有评论说:“这是对以苏联刑法理论为蓝本建立的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体系的重大改革,标志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理论新体系的初步形成。”①1997年春,刑法修订后,作者又据此进...  相似文献   

17.
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之提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问题之提出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基石 ,罪刑法定是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我国自 1 997年刑法典将罪刑法定确立为刑法基本原则后 ,如何在不违背该原则的基础上适用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成为理论和实践中所面对的难题。从以往刑法理论对犯罪构成的研究找不到解决以上问题的答案。近 2 0余年来 ,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构成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犯罪构成的“改造”上。“改造”始于学界就“二要件说”、“三要件说”、“五要件说”等“犯罪构成要件说”的论辩。〔 1〕 在各种“要件说”对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并未产生实际影响的情况下 ,当今刑法…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评论》2010,(2):68-68
新西兰于1980年代上半叶发动的公共部门改革,以其彻底、激进和持续性,在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公共管理部门和学界,曾扮演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先锋角色,为众多学者所推崇,也为众多国家所追随。然而,近年来,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股“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死亡”的强烈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的兴起,我国刑法学界就"风险社会"的刑法规制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我国己经进入"风险社会";由于"风险社会"的到来,刑法应当扩大处罚范围(如增加过失危险犯等);违法性的根据不是结果无价值,而是  相似文献   

20.
一、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长期以来,西方刑法学者对分析判断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刑法因果关系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研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它们一概排斥、全面否定是错误的。 三十年代以后苏联刑法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因果关系理论。其中A·A皮昂特科夫斯基的所谓“必然因果性理论”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支持,成为前苏联最有力的刑法学说。“这种理论把人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分为必然与偶然两种,必然结果是该行为在其实施的具体条件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