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强化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刚性控制文锦菊农村社会控制是指农村社会利用政府和群众自身的力量,使农村人们服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从而协调农村社会各个部分,协调农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保持农村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是农村...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相似文献   

3.
新的历史时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对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实现社会系统各部分、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加快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县域是国家经济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是占全国70%以上人口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实体,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就如何以县域的壮大发展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本区域、相关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劳动保障世界》2005,(4):17-18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省协调劳动关系委员会决定.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单位”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唐代城市发展动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乐 《思想战线》2007,25(4):139-140
不同城市发展有不同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政治、管辖、手工业、生产、运输、贸易、市场、宗教以及军事防御因素都可以促使不同功能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发展动力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唐代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三大方面的协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转移与农工商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与农村社会结构转变的协调发展、城市中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与居民等级身份弱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把农业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与城市统筹规划、整体协调,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该文提出了城乡统筹就业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双向流动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协调利益关系对于建设和谐企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对企业的改革深化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今日海南》2010,(4):I0004-I0004
三亚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保障的关系,依法保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及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有力促进三亚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商品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评价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度不能孤立地将绝对差距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其发育程度是否与生产力水平、消费力水平和人口总规模相适应。利用熵权AHP方法,构建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我国城乡商品市场协调度的评价。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商品市场绝对差距持续扩大的状况与我国城乡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差距的持续扩大是相适应的,我国城乡商品市场相对协调度总体上处于0.85的较高水平。促进城乡商品市场进一步协调发展,要消除城乡贸易壁垒和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指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最终要看生产关系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是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近年来,不断深化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乡镇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和客观实际,要求乡镇政府从总揽乡镇政治、经济的全局高度,协调各方矛盾,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农村政治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乡镇政府行为微观化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妥善处理好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保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在推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涉及全局的几个重大关系。(一)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协调发展的价值基础;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和能动性的重要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使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发展活动的所有领域、所有层次、所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贵州是贵州各族人民的重大使命,对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加快贵州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要搞好各方利益协调,要正确处理好农村问题及搞好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贵州民族文化产业,推动贵州各民族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树华 《群众》2013,(7):21-2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关系到"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长效机制,以培育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永续动力。建立制度化的行政协调机制。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区域发展的差距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来统筹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6.
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作出的一种政策安排,需要通过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共同实现。其中,政府协调更为重要。政府协调主要是通过制度来体现,因此,制度的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体现在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消除地区之间要素壁垒,实现地区间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区域产业转移等方面。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应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过程中,构…  相似文献   

17.
杨金东 《前沿》2014,(13):102-105
利益通过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多样化需求呈现出来,利益协调即是通过满足合理需求进而实现社会关系和谐的过程。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侧重经济利益的协调,特别强调市场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利益协调理论特别强调伦理道德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协调理论强调全面综合、统筹兼顾与和谐发展,对于解决利益矛盾冲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利益多元化的当前社会,“国家—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凸显并成为利益协调的指导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一、一体化竞合发展: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 所谓一体化竞合发展,简言之,就是指在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宏观协调、统筹规划各利益主体有序竞争和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农村各级党组织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劳资利益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产权要素、工会要素和政府要素。在我国现时期劳资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利益关系,劳资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较好地协调我国现时期劳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其中,协调私营企业的劳资利益关系要注重在劳资政三方博弈中的政府作用,在协调股份制企业的劳资利益关系中要注意到劳动者持股对企业劳资利益关系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