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王献军 《新东方》2013,(5):21-24
黎族男性文身是整个黎族文身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但也不能不提及。本文从古代黎族的男性文身、民国时期的黎族男性文身和1949年以后田野调查中的黎族男性文身三个阶段纵向探讨了整个黎族男性文身的历程,并和黎族女性文身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高泽强 《新东方》2012,(1):37-41
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相似文献   

4.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身文化,源远流长,变化繁复,存在不少待解之谜,妇女与文身问题上的扑朔迷离就是其一。 过去,文身是黎族、彝族妇女的专利。傣族妇女是否也文身呢? 人类学家陶云逵在《车里摆夷之生命环》中说:“摆夷(傣族)中只有男子文身,女子偶于手臂刺一二圆点,由其爱人刺  相似文献   

7.
胡素萍  马蛟 《新东方》2014,(4):37-42
从清末至民国时期,陆续有域外人到海南岛从事调查研究。欧美学者主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他们对海南岛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考察,对黎族所进行的民族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奠基性意义。日本人对海南岛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四十年代,调查机构繁多,内容广泛,其目的是为日本长期侵占海南岛提供决策参考。日本学术团体在国家意志的诱使下从事调查,从而使学术蜕变成为服务国家的战争工具。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6,(5)
在民国时期的各类文献中,有对黎族各族群的众多称谓。这些称谓既有对古代汉文史籍中已有称谓的沿袭,也有民国时期新出现的称谓。本文分两大部分对这些称谓简单加以考证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胡彩娟 《新东方》2012,(5):47-49
村落是黎族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也是学术界研究黎族发展的重要对象。当前黎族村落研究正处于新的大发展时期,呈现出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理论基础趋向多元等总体特点。下一步应更加重视村落经济社会的“变迁”研究,以此窥见整个黎族的发展变化,而此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五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涂刚鹏  陈思莲 《前沿》2010,(19):140-143
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黎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研究黎族必须着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崇拜;其形成原因也是纷繁芜杂,有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原始性、习俗性和坚定的虔诚性。探讨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对黎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布林 《求索》2013,(9):71-73
当时民国时期农村金融枯竭同样是摆在当时政府面前的一大问题,史学界就民国时期农业贷款问题展开了研究认真,并形成几个热点和争鸣的问题.时今天“三农”问题颇有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较为详细地检索了1980年以来研究成果,重点缕述几个重要专题,以探寻民国时期农贷研究规律、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孙海兰 《新东方》2010,(1):25-28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黎族有124.78万人,其中居住在海南省的黎族人口有117.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9%,其余散居在贵州、湖南等省份。笔者所研究的对象特指世居于海南岛的黎族。  相似文献   

14.
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和后来迁居海南的苗族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和睦共处,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海南民族文化。尤其是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诸如纺织、服饰、独木、文身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逐渐减少,有些甚至已经消失。如今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寨,都很难听到高亢优美的山歌调子,难以看到亮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有悠久历史的制陶和蜡染艺术也逐渐消亡。因此,要发展海南民族地区经济, 就必须要抢救、保护、传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使民族地区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烟波浩淼的南海北部海面。充沛的阳光和丰富的雨水赋予它一片旖旎的亚热带、热带风光,而这个海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则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让海南岛拥有了别具一格的风情。近100年来,国内外很多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的学者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海南的黎族。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大批学者在进行全国民族大调查时,就对海南黎族作了详尽的描述。而我们此行是期望融入当地黎族的生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看看一个黎族的村子在近50年的时间里发生的变化和现状。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  相似文献   

16.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卷首语今年,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40周年,忆往昔,岁月沦桑,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本内涵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基石。看今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描绘无限光明的宏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要翻开新的篇章。人民在关注,学者和人大工作者在探求,...  相似文献   

18.
邢植朝 《新东方》2007,(1):47-51
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的众多族群中,都同是我国古代“百越的后裔。尽管他们从老祖宗那里分手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各自居住在祖国台湾岛和海南岛上,至少有两百代人没有什么往来,但由于血缘同根、文化同源的缘故,他们之间的文化与情感的表现,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与相同之处,文身就是他们文化与情感凝结的血肉彩绘。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文身的习俗比较普遍。由于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到了八、九岁,一般都要到寺院里当小和尚,这时即开始文身。文身是在手、肩、背、腿、胸、腹等部位用针刺出各种图案,再涂以兰色植物液汁,即现出明显花纹。花纹有动物花草、线条图形、经文字母等。文身要经历几次手术,经受被刺部位红肿以致发烧等痛苦才能完成。傣族文身的习俗,历史上多有记载,专家们也进行过许多研究。大都认为:①文身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文身表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②文身是一种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即通过文身表示自己属于某个氏族或部落;③文身表示已经成年,受过教育,因而取得成人、结婚的资格;④文身具有审美的  相似文献   

20.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旗,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县)。现在的盟、旗,作为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单位与1949年之前的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盟旗体制及概念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