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艺术的俗称。主要利用沉木、树根、木化石为原料,以手工雕塑神像、木偶像、人物像、自然物像、抽象图像、装饰图像,等等。最早源于宋代佛道教的兴盛,当时佛道教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的精心制作。澄迈县的花瑰技艺在海南岛享有盛名,最具代表性。考古调查发现,宋代澄迈县白石岭建有道观,美榔村建有佛教双石塔,老城建有佛教石塔,这些寺庙石塔都要立佛、道教的神像,从而催生了花瑰艺术。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游白石岭寺庙题《山斋夜坐》诗云:"嗅花香人鼻,掬水影浮身,夜静焚香坐,空斋一个人。惊焚猿三  相似文献   

2.
宝丰县拆扒大小寺庙一百八十座(个)五月份以来,宝丰县在开展学习张家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把治理乱建神像寺庙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的清理滥建神像、寺庙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扒神像拆寺庙的《公告》;二是通...  相似文献   

3.
<正>在文山州丘北县马者龙村,每到农历正月初九都要举行白族太平节。当天参加太平节的全村男女老少都要穿着节日的盛装,并在早上8点半钟到该村的文庙前聚集,随后在9点钟举行祭神、游神开光仪式。开光仪式大都由寨中德高望重、地位较高的长者主持。开光仪式开始是由寨中专门负责制作王天君大神像的人将神像竖起,并在大神像面前摆香案,祭供品。当主持人宣布开光开始后,经师开始诵经,  相似文献   

4.
西藏的诱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宗教的诱惑,一种文化的诱惑,是深深打上宗教烙印的独特的文化艺术。而这种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寺庙。 西藏的寺庙都是门楼斗拱、腾龙飞凤、艳丽夺目。除了神态各一、栩栩如生的神像营造着西藏浓郁的宗教氛围外,精雕细刻的梁柱、色彩斑斓的彩绘,壁画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些壁画工笔细腻,取材多样,技法  相似文献   

5.
在澄迈县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上,闪烁着一个老百姓喜欢的民间艺术瑰宝——七彩雕画。澄迈七彩雕画主要因佛教、道教文化艺术传播而发生发展。传统的七彩雕画以佛像和神像为主要题材,形成了独特的技法。由于各派宗亲迁琼时因地域风格的不同致使雕塑方法各异。七彩雕画既吸取各派所长又融合自己独创,具有鲜明的海南  相似文献   

6.
大足北山佛湾149号石窟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位于大足县北山佛湾中部,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座东面西,窟高3.43米,宽3.22米,纵深3.46米,上为平顶,窟内水平面呈方形。窟中主像为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其左侧为观音,右侧是白衣观音。在这三尊神像的左侧,是一文官装束的男供养人像,右侧则为命妇模样的女供养人像。石窟的左壁和右壁上,均为诸天神像浮雕,左壁雕刻神像十九尊,右壁雕刻神像十八尊,都按三行挨个排列。位于左壁外侧的第一行第一位神像,其脚踏彩云,双手于胸前横抱着一个凸腹长颈的物体,右手按压凸腹的后部,左手将长颈托起。所抱之物类似现在的化学实验室里的长颈凸腹玻璃烧瓶,在凸腹和长颈相接处有二道紧挨在一起的隆起的箍。长颈的出口处似有喷射物放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解读了图像的发展以及当今图像化时代的形成原因.认为在图像化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面临着艰难的境遇——图像化的视觉霸权导致大学生艺术感受力下降、大学生的想象力下降、大学生审美娱乐化和通俗化.基于这样的境遇,艺术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权威角色,拓宽艺术视野,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形式,注重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和参与性,从流行图像中挖掘优秀艺术.  相似文献   

8.
“图像转向”语境下的多维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烨鑫 《求索》2011,(8):200-202
传统图像是典型的空间艺术,并以艺术性为旨归。在"图像转向"语境下的图像新增了时间维度、技术维度、商品维度和大众维度。如今,图像成为具备多种维度的综合体: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交错呈现;艺术维度与技术维度完美融合;同时还具有消费社会中的商品化维度和祛精英化的大众化维度。图像的多维性建构了充满张力的图像本体,为学者对它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从侧面促进语言文字在压力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世展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爷爷一起去祭奠妈祖诞辰时的情景。在香气缭绕的妈祖庙里,金碧辉煌的神像下,杨世展望着爷爷和其他大人虔诚的脸,聆听着他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希望,那时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的只是好奇。多年后,在外求学的杨世展回到福建莆田,再次来到天后宫的妈祖神像主殿前,仰望着妈祖的神像时,他才真正为妈祖博爱与祥和的神韵而感到情感的升华与精神的莫大慰籍。“这已经是融入我们闽南人传统和习俗的东西,”杨世展说,“不管妈祖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和神奇,但只要妈祖的故事永远流传着,人们就有着心灵的寄托。”听着妈祖的故事长大…  相似文献   

10.
"甲马"是随着中国古代巫术的兴盛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祭祀用品。据《清稗类钞·物品类》的"纸马"一节记载:"甲马"起源于唐代,由于是在纸上手绘的彩色神像而被称之为"纸马";因为这些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又被人们称"甲马"。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普及,"甲马"成了五色套印  相似文献   

11.
庙毁神鬼去群众笑开颜近日,舞阳县民族宗教局接到群众举报称,城西关古城楼有一神汉建届塑神像,骗取群众钱财,影响极坏。为保护群众利益,制止乱建寺庙神像,县民族宗教局配合城关镇派出所干警迅速出击,一举捣毁了这个封建庙宇,并对神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经查,...  相似文献   

12.
李氏家族的木雕艺术追溯至今已历经五代传承。 上世纪初,侨乡莆田江口的大户人家盖房子,人们总能看到一对沉默寡言的父子出现在工地上。父亲黄亚贤是一名木匠,专事梁柱门窗的花鸟雕刻,十几岁的儿子既当学徒又侍候着父亲和其他工匠。当时莆田木雕已经形成两大支脉,一支是宫庙神像和大户人家的建筑雕刻,另一支是以精细圆雕和精微透雕为特色的创意雕刻。前者粗犷实用,追求形态美,讲究建筑上的平衡性,它的作品至今还尘封于遗留的老屋上;后者细腻生动,揉合着民间绘画艺术和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审美目光。  相似文献   

13.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省一些地方以恢复习俗文化、开发旅游、发展经济为由,滥建神像寺庙和鬼宫神殿,举办神节庙会宣传封建迷信;有的在非宗教活动场所滥建神像,搞开光活动,设香炉、摞卦摊、置功德箱,诱导烧香焚帛,跪拜求告,收取财物;有的强占中小学校的操场和教室,进行封建迷信活动。这股歪风,加重了群众负担,毒害了人们的心灵,干扰了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景点的有效保护以及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广大干部群众和宗教界人士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刹住这股歪风,已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为此,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就制止滥建神像寺庙,反对封建迷信提出意见,现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图像心理学通常把生活和艺术中对相貌的知觉与肖似性的论题有机的融注,并扩展到摄影、图片、造型、表现等更广的范围.本文以图像心理学为核心,把"相似现象的知觉性比较"视觉化,根据一般审美的心理规律,旨在从深层次上认识视觉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探寻视觉艺术创作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动态扫描     
《台声》2016,(24)
正"道行天下·青城山祖天师巡台祈福"活动在台举行11月19日至30日,由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四川省民族宗教委、四川省道教协会与台湾高雄道德院联合举办的"道行天下·青城山祖天师巡台祈福"活动在台隆重举行。成都青羊宫供奉的道教至高尊神——太上老君,青城山祖天师、江油金光洞中坛元帅——三太子哪吒神像赴台,在岛内全境巡游。江油陈塘关、乾元山金光洞、翠屏山哪吒道观负责人等一行8人护驾哪吒神像赴台巡游,开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7.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上,讲到官僚主义的问题,念了一首咏泥神的旧诗。用泥塑神像来比喻官僚主义者。他说.除了三餐不食这一点不像外,官僚主义者的其他方面都很像一座神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靠,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意思是说,官僚主义者高高在上,养尊处优,闭目塞听,脱离群众。毛泽东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刻剖析了官僚主义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图像叙事是不同历史时期某一群体或个人思想观念的视觉呈现。图像叙事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话语体系下图像证史的争论、艺术考古领域对图像风格与特征的分析,以及田野民族志为实践基础的图像阐释三个领域。从“叙事”的视域出发,将图像作为文化表达、文化传承和文化习得的“文本”进行解读,是理解图像背后社会历史情境与思想意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的发展,儒家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承载的同时,也分化出图像化承传的一维.书法、绘画、戏曲、建筑和工艺等艺术成为儒学图像化传承的有效性实存,影视和网络等数码媒介的出现加剧了这一进程.儒学在坚守文字的主体位置的同时,却已浅涉图像传承,形成了文本与图像艺术各呈其异的生存态势.在此语境下,探究儒学与图像的关系,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儒学自身特点又契合时代发展的生存之道,对儒学的现代转换和承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江春 《求索》2012,(1):119-120,115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胡塞尔现象学美学为视角,透视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美国哥特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