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学理论》2018,(11)
微博、微信等新兴的网络交流媒体正在使人们的生活模式和交往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需要适应时代,开辟新平台,必须面对挑战,变不利为有利,让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传播方式,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微信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微信最主要的使用人群,微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更格外突出,微信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存在正向性,同时也有负功能。对大学生"微信控"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对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进而提出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积极的借鉴性意义和正向性功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宋菲菲 《学理论》2015,(3):164-165
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一种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作为自媒体的一种新生力量发挥着传播媒介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调查了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深入分析微信在临沧高校学生中应用推广情况及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并对如何使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在临沧高校产生更高价值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邸灿 《学理论》2015,(3):251-252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出了构建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平台的"微生活"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一新概念。通过发挥微博、微信"短、平、快"的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大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王婧 《学理论》2013,(2):267-269
作为一种新兴网络传播工具,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探究大学生使用微博中出现的问题、心理动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和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群体喜新猎奇的特质和心理需求,迅速占领了大学生市场。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群体的微博使用情况进行了客观、系统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微信、微博为载体的新兴媒体在增加大学生知识面与信息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新媒体在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感情疏导等重要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网络综合症"等问题,继而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引起的大学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高校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微信作为当下一款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微信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沟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社会看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使用微信这一网络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如下: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做好"把关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6)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当前大学生微博的使用状况。结果显示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盛行,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针对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特点,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学会充分发挥微博优势,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微博使用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自媒体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强、速度快、内容多元等特征,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杭州下沙七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途径如下:多渠道提升教育者素质;打造自媒体新型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1.
杨珍奇 《学理论》2014,(6):278-279
互联网传入中国近20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它给高校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负面作用,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交流工具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压力。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网络运用状况,分析我国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路遥  于志杰  郁燕霞 《学理论》2012,(31):269-270
在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以其不可替代的便捷性、互动性、扩散性、草根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切实利用好微博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分析了微博传播形式的基本特征,并探讨了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颖 《学理论》2011,(16):276-278
微博作为新兴网络交互平台为大学生开启了新的网络生活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微博的传播和交互特点,充分发掘微博的独特优势,发挥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微媒体最活跃体验者的大学生,微媒体不仅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深刻地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利用微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发挥微媒体平等化、社群化、个性化的优势,并结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通过搭建微平台、强化微管理及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占据网络社交媒介的主导地位,微信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宣泄和学习的平台,也对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带来一定的影响。微信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既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如何利用微信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邓欣  秦宏毅 《学理论》2015,(1):119-12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步入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具有专业性网络舆情主体和散步式网络舆情主体的双重特点,在监测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预警存在盲区。为此,高校亟须提高网络舆情生态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和缓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7.
吴旭 《学理论》2013,(17):339-340
微博和微信是目前高校学生群体中使用的两大主流APP客户端,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网络新阵地。针对高校辅导员目前工作开展遇到的困难,充分介绍辅导员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工作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对策:注意角色转换,进行平等交流;实名认证,增强影响,内容真实,不人云亦云;加强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模式,拓宽工作渠道。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8,(11)
将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现代化微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充分利用微工具的传输功能、发布功能、强关系性能够改进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弊端,极大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同时,微工具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是拿来主义,还应注意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与微工具使用之间主辅关系、如何使用微工具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如何合理运用新兴微工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3)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新媒体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其接受能力更强,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新媒体环境的魅力,并因此受到了各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从新媒体的概念及其环境的特点出发,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各方面影响,并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为例,深入分析现今由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优劣点。并提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出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建议及其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微视"等传播方式已成为当代主要的传播方式。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确保有效性,就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