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警察武力使用失范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场执法实践中,如何对警察武力使用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命题。依照"情境"解释研究范式,警察武力使用行为是具体执法情境下的产物,因此,研究警察武力使用问题不能局限于规则体系内的思辨,而应更多地关注武力使用的行为事实。传统的武力使用层级模型的突出贡献在于,一方面划分了不同危险级别的现场执法情境,另一方面明确了特定情境中的武力手段的选择范围。然而,从武力使用的行为事实考量,该模型割裂了警察武力使用行为的裁量与执行过程。故应当从影响警察武力使用裁量的情境因素出发,提出警察武力使用的裁量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现场执法情境中的武力使用裁量模型,以实现对警察武力使用行为的有效规制和实战指导。  相似文献   

2.
康凯  王冬 《公安教育》2021,(8):11-13
警察在日常执法过程中能否依法、合理使用武力直接关系着执法安全和执法效果,因此,在基层所队建设储备一支武力教官队伍,强化一线民警常态化武力使用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近年来,深圳市公安局(以下简称市局)将武力教官培育作为深入推进全警实战大练兵的有力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实效。  相似文献   

3.
论警察执法的武力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力手段是警察依法行政的保障。正确理解警察执法的手段、内容、使用等级和条件 ,才能合法、安全、有效地打击暴力抗拒 ,保护他人和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4.
李小伟 《公安教育》2007,(11):38-43
警察在依法运用国家强制力,对违法犯罪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强制性的武力手段来完成,在国外称武力使用权。即警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面对暴力的抗拒和攻击,可以使用武力予以制止、甚至可以使用致命的手段予以打击。警察执法武力可以说就是警察在执法实战中,为完成警察的职责和义务,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面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或暴力抗拒而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警用执法记录仪可以提供警察与公民互动的音频和视频资料,提高警务工作透明度并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防止警察滥用武力和公民对警察实施暴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树立警察良好形象,但其普及不可避免地对公众隐私安全带来了威胁,具体涉及警方的告知和同意义务、录音时间和内容、访问和存储录音等问题。应谨慎研究发挥警用执法记录仪优势的条件,严格限制警察的权限范围,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隐私权,拓宽执法记录仪的研究范围,合理使用警用执法记录仪。  相似文献   

6.
试析警察临战武力使用的裁量过程和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法律文本的局限和警察执法活动的复杂性,自由裁量广泛存在于警察执法活动中。警察武力使用中的裁量决定了警察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何种武力、怎样使用武力。与一般警察自由裁量相比,这一裁量更为特殊和困难。分析警察临战武力使用的裁量过程和影响裁量的关键因素,以更好地指导、规制警察临战武力使用行为,对警察武力使用训练与执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徒手制止是一线民警在执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警察武力(强制手段)。但是,在实践中该手段在适用时往往会出现武力使用不够或使用过当等问题,既可能加剧人身伤害风险,也可能加剧法律风险,甚至导致民警身陷囹圄。在自媒体时代,警察武力使用往往会成为社会焦点,处置不当不仅有损公安机关形象,而且会加剧自身执法风险。  相似文献   

8.
警察最小作战单元是在公安机关基层一线开展警情处置的执法活动中,以精准的指挥、有效的协同,确保依法、规范、安全、高效警情处置的相对固定的基本执法警组。在实战应用中,警察最小作战单元主要涉及以下警情处置规范:救助类警情处置规范;疑似精神病患者肇事警情处置规范;酒后肇事人员警情处置规范;斗殴行为的警情处置规范;社会求助的警情处置规范。  相似文献   

9.
警察的职业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其职业风险高于其他职业和行业,而且具有不可避免性.[1]不规范的执法行为不仅影响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阻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进程,导致公众对警察执法的不信任和不支持,以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阻挠执法、消极抵制、袭警等严重威胁警察执法安全的行为,使得警察在执法活动中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唯有从加强执法规范的角度出发,以健全法律法规、强调规范执法,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提高警察自身防范能力和完善武器装备配备为切入点,提高警察执法安全防控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警察执法权益,维护警察执法权威,确保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生命健康不受威胁.  相似文献   

10.
在法治时代,对于极端暴力违法犯罪行为,需要警察有一种依法、及时、有效的制止措施,既能立即制止其违法犯罪行为,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又能维护违法犯罪主体必要的生命权利。因此,非致命武力已成为警察执法手段的重要选择。从国外警察在执法时使用非致命武力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1.
警察最小作战单元是公安机关接处警警情处置的基本执法单元,在警情处置中遵循警察最小作战单元警情处置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警察最小作战单元警情处置的战法,可以快速调解各类治安纠纷,快速处置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公安机关接处警警情处置的执法效能。  相似文献   

12.
程琳 《公安研究》2013,(6):5-11
近年来,我国民警执法权威受损现象呈现出扩大趋势,民警执法行为得不到应有尊重,现场指令和措施不被尊从,警察人身安全及名誉权经常受到侵害等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有民警执法的公信力下降、威慑力弱化、强制力软化、保障力不足、舆情支持力分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公安机关应补充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制定民警现场执法规范和使用武力等强制措施的程序与标准,建立内部督查澄清正名制度和民警执法正当权益保障机制,掌握涉警舆情话语权,营建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警察执法武力实战运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伟 《公安教育》2007,(11):38-43
<正>警察在依法运用国家强制力,对违法犯罪行为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必须通过一些具体的、强制性的武力手段来完成,在国外称武力使用权。即警察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面对暴力的抗拒和攻击,可以使用武力予以制止、甚至可以使用致命的手段予以打击。警察执法武力可以说就是警察在执法实战中,为完成警察的职责和义务,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面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或暴力抗拒而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警察巡逻综合执法就是警察在巡逻过程中依据《警察法》的规定.行使各警种职权处理巡逻中各种警情的执法活动。警察巡逻综合执法的队伍素质是指为确保综合执法的顺利进行而对巡逻警察的个体素质要求和队伍整体的素养。这种巡逻警察素质要求的内涵比作为单一警种的巡逻警察更具宽泛和综合。  相似文献   

15.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执法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危害警察执法权益将削弱政府的管治能力.近年来暴力袭警、群体抗法事件时有发生,这既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变化引发的震荡,也是执法理念与执法机制更新经历的磨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法律体系、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的同时,继续推进警务改革,更新执法理念,巩固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调研、个案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狱内最低伤害武力控制理念下的徒手控制技能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监狱警察在实施警务活动时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监狱警察的执法防卫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最低伤害武力徒手控制技能的运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狱警察自身安全,又能将服刑人员的伤害降到最低,甚至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17.
警察执法权益及其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是警察正常执行公务的基本条件。警察执法权益保障体系建设涉及到政策保障、法律保障、司法保障、制度保障、社会保障、新闻媒体保障等多个方面。其中法律保障主要包括配备和使用防护装备及警械、武器方面;警察安全保护方面;制裁抗拒、妨碍警察执行公务违法犯罪方面。制度保障主要包括维护警察执法权益工作制度;澄清证明制度;袭警案件分析制度;警察维权案件登记制度;警察维权重点案例报告制度;警察执法监督与警察维权相结合制度;责任倒查制度。  相似文献   

18.
警察对执法现场的控制是警察职业的危险性所需。警察必须具有现场控制的意识,掌握现场控制的手段,遵循执法的安全程序,把握执法相对人暴力行为发生的动机、能力和机会三大因素,尤其是通过对执法双方的身体姿势、双方间的距离和位置的把握,以及对周围掩护物的有效使用,来主动控制其中的机会要素,从而有效地控制执法现场,保证执法任务的安全完成。  相似文献   

19.
陈华 《警察教育》2004,(2):21-21
警察在对嫌疑人进行盘查、抓捕等警务实战活动中始终应以安全为第一位。“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是警察战术的先进理念。如何才能在执法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更安全的处置潜在的危险。这就要求警察在执法活动中要注意三样安全“法  相似文献   

20.
临战武力是警察依法使用武力手段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过程。国家法律赋予警察使用武力控制手段的权利,用于控制、制止犯罪行为。只有不断加强警察临战武力控制能力培训,提高警察临战武力控制的能力,才能保卫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