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姚远  黄美英 《党史文苑》2010,(12):38-4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将蒋介石扣留于陕西临漳华清池,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八项主张。这便是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发生重大影响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发动兵谏,将蒋介石扣留于陕西临潼华清池,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八项主张。这便是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发生重大影响的西安事变。此时,在民国军界素负盛誉的兵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运筹帷幄,成为扭转乾坤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今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爆发50周年。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促成它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党领导下的北平青年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西安事变的关键人物之一张学良,从听命于蒋介石到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他的思想有一个转变过程。西安事变前北平的青年爱国运动,对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发生了积极影响。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北平。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北平市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兵谏”——西安事变。这次事件,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副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结束10年内战局面,产生了重大作用。但是人们在谈及西安事变的时候,大都忽视了与西安事变一脉相承的“兰州事变”。其实,兰州事变作为西安事变的续篇,在中国革命史上,也应有其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吕春 《世纪风采》2011,(5):32-34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1936年12月12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消息一传出,不仅震惊世界,更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共领导层及国内外各界人士,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即是杀蒋还是放蒋的问题上,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争斗!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变,张学良、杨虎城以“兵谏”的方式扣押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蒋介石。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是杀,还是放?各方人士意见不一。张、杨面临两难选择.在这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派遣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斡旋,促成了事变的和平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抗日救国,在西安兵谏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单靠张、杨本身的力量,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很困难的.在这一关系到西安事变能否和平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首领杨虎城在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到拒绝后,发动"兵谏",扣留了到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从"除蒋"到"释蒋"的政策转变,既是在多方博弈中力争利益最大化,也是为了支持张学良的"兵谏"诉求而做出的自主选择,并不是因为服从斯大林或共产国际的命令。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历史关头,驻西安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毅然发动“兵谏”。西安事变,震惊中外。霎时成为国际国内政治舞台的热点之一,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事变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早已为历史所鉴证,著述累累。本文拟就若干问题,提出新思考。一、事变的根本原因是张杨与蒋政见尖锐对立的总爆发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率部以“兵谏”方式督促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的爱国行动。张学良、杨虎城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决心与勇气,敢于发动“兵谏”,众所…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逼迫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实现全国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多次劝谏无效后,于1936年12月12日被迫举行兵谏,扣留了亲自坐镇西安部署新的“剿共”军事行动的蒋介石及其随行将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仅对日本在西安事变期间的态度加以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西安发动震惊中外的捉蒋兵谏以后,事前并没有与陕北的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许多人对张学良、杨虎城在捉蒋以后为什么电请中共代表周恩来来西安协助处理捉蒋问题,始终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甚至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既然在事变前没有征得中共的同意,那么为什么在事变后竟然敦请中共派代表来西安呢?事实上其中另有隐由。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17路军实行“兵谏”,逮捕了来西安“督剿”红军的蒋介石,这就是有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的第五天,周总理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全权代表的身份来西安,同蒋介石谈判.那时,我是西北总部张学良部下的一个处长.记得总理到西安的第二天早晨,杨虎城的秘书王炳南同志陪同总理到家里来看我.同总理见面谈起话来,知道我同总理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在沈阳髫令同学,倍感亲切.这样总理有些事情,就委托我来作,我遇有疑难问题,也同总理商量.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从此,第17路军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肖舟 《党史纵横》2006,(11):12-17
1936年12月12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历史上的这一天,在古城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兵谏”,在临潼骊山活捉蒋介石,并将其送回西安市杨虎城办公所在的新城大楼看管起来,逼蒋抗日,历史上“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分水岭”,它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抗战的胜利“,西安事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0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70年后,在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张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当年负责看守蒋介石的杨虎城卫士队副班长——耄耋老人王志屏回忆起当年的一幕,讲述“了西安事变”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他的出现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再次鲜活如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