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静 《政法论丛》2013,(5):102-108
第三者破坏他人的婚姻家庭,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目前我国法律仅有关于第三者刑事责任的规定,且不尽完善,而尚无关于第三者侵犯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规定.第三者的行为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当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第三者与有配偶者的姘居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以破坏婚姻罪论处.此外,第三者与有配偶者的通奸行为扰乱了社会治安秩序,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第三者侵犯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完善第三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2.
现代婚姻关系中男女平权主义得到伸张,夫妻有平等的贞操义务和权利。我国2001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并且对重婚和姘居两种婚外性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而唯独对通奸异常宽容。通奸与重婚、姘居一样属于严重违反一夫一妻制原则的婚外性行为,对合法婚姻有很强的杀伤力。宽容通奸不利于婚姻诚信的彰显。重塑社会公众对婚姻的信心必须对通奸进行适当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①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因夫妻一方与人通奸、姘居、重婚或虐待、遗弃对方而导致婚姻破裂的离婚案件增多。②不少离婚无过错方当事人因离婚过错方的违法行为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由于我国《婚姻法》对离婚损害...  相似文献   

4.
妻子与他人通奸,丈夫趁机敲诈勒索第三者25万元,取保候审后不思悔改,异想天开欲追回第三者“欠款”,于是演出了罕见的荒唐丑剧  相似文献   

5.
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法律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还存在着过于简略、原则、粗疏、模糊、操作性差的缺陷。有必要进一步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等形式适当扩大引起离婚损害赔偿的过错行为的种类或范围,纳入通奸、卖淫、嫖娼、吸毒、赌博或患有艾滋病、性病而故意隐瞒致传染给对方等行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权利主体应是“受害人”;义务主体应包括明知故犯的第三者。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婚姻生活和两性关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世界本来就由两性组成。然而,在社会这个万花筒中维系的婚姻,其稳固与否往往受到内在外在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婚外性关系的诱惑就在其中占很大比重。 婚外性关系指已经缔结法定婚姻关系中的一方与婚外另一异性(从广义上讲,应包括同性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关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召妓、通奸、姘居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通奸行为本身及其对婚姻关系的影响。进而就我国立法对该现象所应持有的态度及对策,提出建议。 二、婚姻 对于婚姻,最著名的定义恐怕是罗马法学家莫…  相似文献   

7.
覃有土  陈雪萍 《法学家》2004,(3):99-105
侵害婚姻关系不仅违反了公序良俗,而且破坏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圆满的婚姻生活.若因婚姻关系遭受侵害,致财产上遭受损害或精神上蒙受痛苦时,可否向通奸、姘居之配偶,尤其是侵害婚姻关系之第三人请求赔偿呢?我国现行有关立法尚未确立保护婚姻关系的相关制度.这一立法上的疏漏,无疑给追究侵害婚姻关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留下了空白.因此,研究婚姻关系之法律保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法社会学“纠纷三阶段”理论的框架中,社会整体层次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忍受”、“回避”、“压服”、“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等类型。其中,“调解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和“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对于缓解因行政纠纷导致的社会压力,维护既有行政法律秩序的正统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的“审判型第三者纠纷解决机制”的行政诉讼制度由于存在着吸收纠纷的范围有限、第三者中立性缺失等问题,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的行政纠纷解决机制,在我国行政领域引入ADR。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之提出配偶一方与第三者通奸,配偶另一方所遭受的损害能否得到救济?此法律问题涉及配偶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第三者与配偶另一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两个方面。就前者,2001年修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与界定第三人明知他人已婚却仍与其保持通奸关系,该已婚者(以下简称"通奸方配偶")有可能依《婚姻法》第46条承担离因损害赔偿责任,〔1〕然而,该第三人(以下简称"通奸第三者")对该已婚者的配偶(以下简称"受害方配偶")是否成立侵权责任?此问题在实践中绝  相似文献   

11.
“罚”字当头不可取周克明,易庆明据报载,广东省三元里对付重婚、姘居、非婚生育等行为有“绝招”:谁再胡来,断他财路。该村专门制定了一个很特殊的“村规民约”─—《关于处理重婚、姘居及非婚生育的管理规定》,其“杀手锏”是:“轻者作停工处理(停工者每月将损失...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各种观念也相应地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性观念就是其中一种。尽管如此,通奸行为自我国古代起,乃至今日,依然是一种被社会大众所摒弃与不耻的行为。然而,在不考虑道德与伦理的因素,纯粹从立法的演变考察通奸行为的法律规制,这种社会现象却渐渐从法律的严厉桎梏下摆脱出来。通奸行为虽然挣脱了刑法的枷锁,但其与我国在侵权行为领域的立法到底是否存在关系?如果存在,这种关系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考虑到通奸所涉及的一系列包括道德、伦理与法律的问题,本文将从通奸的定义入手,对社会现实中两种最为常见的通奸行为进行讨论,并结合英美法系立法的相关规定,尝试对不同类型的通奸行为与侵权行为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10月11日,一起备受关注的“第三者”因遗噌纠纷状告合法妻子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以判决驳回原告即“第三者”张学英的诉讼请求而一审审结。法院的判决理由主要反映在纳溪法院副院长刘波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番话中:“《继承法》、《婚姻法》这些特别法的规定都不能离开《民法通刚》的指导思想。执法机关、审判机关不能机械地引用法律,而应该在充分领会立法本意的前提下运用法律。  相似文献   

14.
"第三者"问题作为一种伦理的、社会的和法律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因其概念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多样性造成司法实践的的诸多不便,导致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因而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对"第三者"的概念进行界定,确定其内涵,对构建和谐家庭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昭振 《法律科学》2008,26(5):57-67
我国刑法“立法定性、定量”的.立法特点对于我国刑法中“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相统一”基准以及犯罪故意概念内在结构的理解都有其实质性影响,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机能二元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客观超过要素”理论就会发现“客观超过要素”概念的存在有其充实的理论基础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客观价值秩序的基本权--从德国法看基本权保障义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贤君 《法律科学》2006,24(2):35-45
德国法上的基本权同时有“主观权利”和“客观规范”两重含义。客观规范即客观价值秩序,表示基本权是一种规范或者价值,各国家机关在履行职权时须遵守和贯彻即为基本权的保障义务。这一概念还与基本权第三者效力、法益平衡及制度性保障等密切关联。这种概念上的差异反衬出我国宪法基本权在理论上重规范轻权利,在实务上重保障轻救济的倾向,且保障也有很大不足与缺失。并且,客观价值秩序中的“价值”一词也提供了一种如何用“去哲学化”的法学方法去思考“价值”的法律含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当前,“第三者”插足的离婚案已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受害一方婚姻当事人到处奔走投诉;舆论界也大声疾呼要求惩处“第三者”。有的社会学家则在论证:由于“非爱情的婚姻普遍存在,因而非婚姻的爱情就必然会产生”。有的说第三者无害,有的甚至说有益。但是,控诉者,评论者,甚至人民法院在审理第三者插足的离婚案时,往往并未将第三者的概念搞清,把并非“插足”他人婚姻关系的人称做第三者,人为地扩大其范围。实际上  相似文献   

18.
社会交换论作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在古典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等思想的影响下,把互惠、交换等经济学概念引入了社会学当中,对于解释人们的互动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围绕社会交换理论,对大学生的校园人际交往进行分析,以突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断裂”社会,传统道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范”,“第三者”现象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第三者”插足婚姻关系是一种侵权行为,其中夫妻中过错方侵害了无过错方的配偶权,“第三者”侵犯了受害方的婚姻家庭安宁权。除利用传统道德对该行为进行规制外,还应在法律上明确规定这两项权利,弥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上的不足,以更好地利用法律手段为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提供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20.
盗窃罪与抢夺罪虽然都有“乘人不备”的情况,但其内容则是根本不同的。盗窃罪中的“乘人不备”是指罪犯主观上而言的,即罪犯自己认为其行为没有或不会被发觉。至于在客观上是否被受害人或第三者当场发觉并不影响定性。同样道理,抢夺罪中的“公开夺取”不仅是指客观上行为的方式,也包括罪犯主观上的因素,即罪犯是以公开抢夺作为故意内容的。而抢夺罪中的“乘人不备”,是指客观而言的,指客观上受害人被侵犯时毫无戒备的状态,我们应该把这两种情况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