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市生存发展,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较大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我国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效益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熙 《传承》2010,(6):46-47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城市地区转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以实现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广西农村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对广西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农村地区向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城市地区转移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城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的调控功能,以实现西农村剩余旁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任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是各个国家工业化的起始时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不同,因此各个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应坚持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政策措施配套的原则。针对当前现实,我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项配套措施应包括:1.要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一…  相似文献   

5.
构造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而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形成多一个人就业,社会就多一分稳定,个人就多一分收入,市场就多一分购买力理念,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及农村经济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开发空间,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不仅带来了岗位和收入的不稳定,增加花费,而且减少实际收入,导致转移成功率不高、加大了转移风险。为此,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的同时,我们要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型态,其形成原因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及其造成的二元结构。在这种分割的市场状态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许多障碍,消除这些障碍,加快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和社会领域诸多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化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背景不同,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方向、模式也不尽相同。应借鉴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道路,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祝明 《长白学刊》2010,(6):130-132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民比较利益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困难。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建设,对于有效促进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实现吉林省“三化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东完善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互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寿 《岭南学刊》2012,(4):108-112,116
以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视角,通过分析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存在主要问题,探索性地指出了建立与完善广东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互动机制的思路与建议,即加大产业转移政策力度,提升转出地与转入地良性互动效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产业转移与农村劳动转移的良性互动效应;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效应;加大“双转移”的投入与考核力度,提升政府有型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则是我国实现充分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一般来说,城镇化是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发展与失衡问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产生了不利影响。今后,应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寻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姚静 《前沿》2006,(6):201-203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利用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转移和利用的战略性举措。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职业教育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花永兰 《前沿》2010,(13):130-132
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影响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中的突出问题。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城市安排重新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封闭式管理;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出现绝对量下降趋势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继续存在,进一步加大了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难度。为此,必须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统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对浙江海宁农村的劳动力情况和农民的转移意愿做了调查,发现我省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状况不容乐观。农民转移意愿非常强烈,农业生产存在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07,(4):12-13
调查显示,虽然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省劳务输出人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数量仍有较大的差距,到2006年底,我省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868.5万,尚有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省农村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向之一是减少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对钟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依靠手工艺外出加工农产品、依靠农产品特色种养和产业化经营等多种模式,具有转移的层次不高等特点,政府决策应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还存在认识上有偏差、培训任务重、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只有确立平等就业理念、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针对性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实现有序稳定转移的根本性障碍。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补偿力度,使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存量得到切实提高就成为促进其转移的关键。虽然职业教育在培养层次、社会声誉以及价值认同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由于强调应用性、注重灵活性、突出实践性同时更具普适性,从而使其无论是在契合农村劳动力成长特点、降低受教育者成本与风险、还是满足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理应成为当前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教育补偿"的重要手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润霞 《传承》2009,(14):32-3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通过大力推进中国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受农业资源要素的制约,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男女性别差异却十分明显,农村妇女劳动力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更大程度上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性别因素的制约,妇女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同于男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更易受到侵害,特别是进行异地转移的妇女,心理成本远远大于男性。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农村妇女…  相似文献   

20.
史学仙 《传承》2010,(36):52-5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激化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转移模式入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正常转移原因,并从新农村建设的"新"字出发提出化解劳动力非正常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