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过大年     
《传承》2006,(2)
“穿新衣,着新鞋,放鞭炮,拿红包;大扫除,贴春联;宰鸡鸭,做年糕;送年礼,团圆饭,大拜年……”这些春节场景似乎离我们已经遥远,要在我们残破的记忆里怀念。春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记忆中的春节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相反,圣诞节、情人节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什么稀释了我们的年味?是什么削减了我们的盼望?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哪些值得珍视的东西也在悄悄溜走?我们的春节需要保护和传承吗?过大年  相似文献   

2.
《时代潮》2004,(5)
2月14日是情人节,一时间手机短信再度打爆,大街小巷无处不飞玫瑰花。各路商家纷纷抓住“甜蜜”商机,“浪漫”出击,竭力去赚取“情人蛋糕”。迎来了继春节之后的又一销售高潮,赚得盆满钵满,商家个个笑逐颜开。据一项面向15至50岁城市人群的调查显示,西方情人节的认知度为93%,而中国情人节“七夕”的认知度为27%。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西方“舶来节”的兴起,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却纷纷陷入了尴尬。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10日《家庭百科报》刊登狄书爱的文章,当情人节在我国日益火爆的时候,国外不少地方却派生出“反情人节”运动。很多俄罗斯人都认为,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观念培养毫无益处,各类节日纯粹只是让商家获利而已。反思情人节对年轻人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反思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春节的临近,到处洋溢着喜庆欢乐的气氛。一排排商铺门前挂红披彩,居民楼里家家户户张贴喜气洋洋的春联,使得浓浓的年味弥漫着大街小巷。许多打算在海南过大年的外地客人——"候鸟人",已开始计划合伙过大年。王雅是一位来自新疆能歌善舞的候鸟族,她已经在海南度过好几个春节了。"今年仍然会在海南过年,初步打算是:到大年二十九,聚集来  相似文献   

5.
当洋节日在中国过得热火朝天,日渐式微的“春节”是不是真的到了需要“保护”的地步?面对年复一年的吃吃喝喝,面对日渐失去“年味”的春节,我们又该拿什么来拯救  相似文献   

6.
春节的背影并未模糊,醇烈的年味尚未飘远,当我们还在体味着亲情之际,几起非正常死亡的案例猝然而至.  相似文献   

7.
尽管究竟是否要过洋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情人节这个正宗的洋节,已经被广大中国民众,包括传统保持得较为完好的农村地区的青年所接受。不仅如此,洋情人节还不够,人们把传统节日七夕作为中式情人大加追捧。而在西方,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春节也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道美丽的中国景。今年的春节正好和情人节是一天,中国人可以过一个吃巧克力,送玫瑰花的春节和看春晚、吃饺子的情人节了。  相似文献   

8.
尽管究竟是否要过“洋节”曾经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情人节这个正宗的洋节,已经被广大中国民众,包括传统保持得较为完好的农村地区的青年所接受。不仅如此,洋情人节还不够,人们把传统节日七夕作为中式情人大加追捧。而在西方,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春节也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道美丽的“中国景”。  相似文献   

9.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人的“情人节”。时下中国人特别“崇洋”,把外国人的节日拿来当作自己的节日,这叫时尚。于是乎民族文化的捍卫者疾呼:其实,中国人应该过自己的节,中国不是也有个表达爱情的节日吗:它是农历七月初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又称叫“七夕节”。可是,时尚无情,作为社会主流的年轻人偏偏不把牛郎织女当回事。临近“情人节”或到了“情人节”,马路上也好,商场里也好,写字楼中也好,到处可见年轻人“躁动不安”的身影。向心仪的女孩献上一束玫瑰、一盒巧克力或一瓶香水,成了追逐爱情的男孩们的“必修课”。那些“狡黠”的商人们,也抓住机遇试图大发“爱情财”:春节还未过去时,就蠢蠢欲动地炒作起“情人节”题材了。  相似文献   

10.
在情人节这天,感到开心的除了坠入爱河的情人们,还包括做情人节生意的商家们。面对庞大的情人节消费需求,商家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抢“浪漫商机”。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节曰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剪窗花、写春联、布置家中小院、杀鸡洗菜、做十道有着吉利名字的年夜饭……在李子柒的一段和春节有关的短视频中,这位美食博主自己动手的过程,让年味变得浓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小时候的年味”。  相似文献   

12.
农历春节传承至今,有人说“年味”是一年比一年淡,像年夜饭前的祭拜祖先和土地神、春节期间不煎炒烹炸、包素饺子、守岁、初一拜年等等都因为时代的进步或逐渐消失,或得到改良,但唯独过年放炮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也极具争议的“年味”却一直没有变。  相似文献   

13.
一、商场:节日购物方兴未艾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春节期间郑州商业方面的基本情况。龙年春节,郑州市不少大中型商场都出现了平时少见的购物热潮,顾客大包小包购物,商家大把大把收钱过节时的购物热潮成了节日的一种景观,商战必争佳节时这种现象也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有人说,龙年春节的到来对商场的销售而言犹如注入了兴奋剂,为了做好春节的生意,绝大多数商场都变“春节打烊”为“照常营业”,有的甚至还延时服务。商场的春节促销活动令人眼花燎乱,吸引着顾客变心动为行动,结果自然是顾客满载而归,商家大赚其钱,有的商场甚至达到了…  相似文献   

14.
七夕在台湾     
现代人行色匆匆,整天浮沉在红尘浪中,几乎忘却了时令的变化,好在商家会及时提醒,比如当你看到报纸的消费版上开始出现“等待七夕,预约浪漫”的时候,你就知道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快到了。七夕在大陆已经不算一回事,可是在台湾,这可是个重要的节日,尤其是伴随者西洋情人节,东洋情人节在台湾的流行,七夕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俨然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相似文献   

15.
当前,“旅游过年”成为新潮流。但关于年轻人如何过春节、年味是否变化的关注与讨论主要在“形式”层面,尚未切入春节体验的核心实质。因此,既要对年轻人过年之“变”予以归纳,也要理解其不同过年方式中“不变”的文化意涵。在变化的层面,年轻人主动选择在旅程中的异城异乡过年,是家庭结构核心化、流动能力增强所致;追踪新媒体节奏,从线上狂欢转向现场欢聚,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引流效果;到他乡寻找年味,展现出年轻人守护乡愁的努力。而在不变的层面,不论在何地、形式如何,“要过年”依然是年轻人的共同诉求。在旅游过年中求新、呈现自我、表达情感、寻获归属和认同,体现出年轻人对传统春节文化价值的传承与追求,反映了中国式“文化春节”的魅力与活力。对于年轻人的春节文旅潮流,既要给予充分供给和满足,亦要恰当引导和有效推动。  相似文献   

16.
春节将临之际,曾被一度疏远的“年味”一词,成了人们今年总挂在嘴边的热门词。随着烟花爆竹燃放的解禁,时时响起的爆竹声给节日平添许多欢乐的年味。可以说,回归我们民族健康美好的传统年俗,期盼追寻那份浓浓的年味,成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同  王丽娟 《台声》2011,(2):34-35
台北“年味”只有在台北老城区的迪化街才能“闻到”。春节期间走进这条百年老街,叫卖声,声声入耳,来来往往的顾客,大包小包在手,人挤人。街两旁各式干货、小食等年货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在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中,迪化街就是一幅古色斑斓的画卷,其800米长的街,足以让人饱“闻”浓浓的传统风韵中的“年味”……  相似文献   

18.
文羽 《人民公安》2012,(19):26-29
2012年1月28日,正是新春佳节的大年初六。虽说年味渐淡,但欢乐的人们依然在忙着外出走亲访友。19时5分,一个身材瘦小的男子出现在了上海市杨浦区政德东路附近的某住宅小区内,只见他鬼鬼祟祟地绕着一幢幢居民楼,不断地上下左右查看着。最终,此人将脚步停留在靠近马路的一幢室内没有亮灯的楼前。抬头仔细打量了一番后,从口袋中掏出手套戴上.身手矫健地借助一楼的防盗窗和空调落水管迅速地攀到三楼,然后从窗口钴了进去。前后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背着一个双肩包,沿着原路返回,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相似文献   

19.
李俞柔  刘利云 《台声》2023,(2):26-27
<正>1月13日下午,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九届台胞青年冬令营系列活动之“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北、高雄、澳门等地皆设立分会场,以多点直播联动方式组织约300余名台胞在“云”上互动联欢,体验各地年俗年味,共迎新春佳节。北京主会场在精彩的舞狮表演中拉开联谊活动帷幕。参加活动的嘉宾与台湾青年在民俗专家、非遗文化传承人指导下写春联、包饺子、剪窗花、画脸谱,了解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文化,感受欢乐的春节气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年味日渐式微,但一种以短信拜年为载体的“拇指经济”迅猛崛起。据1月30日《信息时他》报道。短信拜年已成为公众春节拜年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仅春节长假期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便达120亿条,即便以最低每条0.1元计算,运营商在短短7天之内便可将12亿元收入“囊”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