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少数民族移民的社会融入是少数民族与迁入地的社会交互、适应与调试过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移民、商品经济流动移民、跨族通婚移民三种主要类型,蕴含了移民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与社会关系融入的独特内涵,对此本文从哲学角度阐释了移民少数民族社会"先成人"与"生成人"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少数民族移民基于原有历史文化抽离的分裂阵痛,通过反映少数民族社会疏离感与异质感的困惑,揭示民族性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根本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收入差距的扩大,乡-城移民群体的社会分化正在加剧。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移民群体已分化为"企业发展型""自雇发展型""雇工生存型""社区流动型"四大层级类型。政策设计只有采取差别化融入路径,才能回应各层级群体的融入需求。应优化用工政策,积极推动"企业发展型"精英移民群体率先融入,大力改善"雇工生存型"工人阶级群体的待遇及福祉。同时,采取社区融入策略,带动"自雇发展型""社区流动型"移民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特别是要依据社会关照原则,通过"返乡安置"策略推动"社区流动型"贫弱移民群体返回家乡。以赋权和增利为核心的"赋权式融入",是畅通"层级流动"与"城乡流动",带动四大层级移民群体融入城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10年前,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笔者提出了"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的概念.10年之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仍然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平衡,对该问题进行再讨论的学术条件依然存在.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也不成熟,存在诸多缺失和困惑.应将地域的"边疆"型和族群的"少数民族"型近代化进行区分.地域的"边疆型"是指中国近代化的区域研究,可以将其界定为"沿边型"近代化模式,作为中国近代化的第四种类型;族群的"少数民族"型是指"近代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社会变迁,属于"沿边型"近代化模式的重要内容.主要讨论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沿边地区各少数民族朝向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方向的种种努力,及与此相关的观念转换、习俗变迁、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国家认同等.  相似文献   

4.
文化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移民在迁入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以新中国成立后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来看.移民文化适应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适应"和"非物质文化适应"、"深层文化适应"与"表层文化适应"、"顺适应"和"逆适应"等类型;同时根据移民在不同适应阶段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状态可以将移民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茫然和矛盾阶段、瘙痒与不适阶段、调适接纳阶段以及常态回归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通过聚类方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差异类型化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人来华目的及不同来华目的对居留和融入意愿的决定模式。研究首先基于各城市外国人基本情况,将不同地区分为起始型移民地和自延续型移民地,并指出区分这两类地区的关键因素是移民社区的发育成熟程度。在此基础上指出,外国人来华身份选择和居留意愿同样基于"最小成本-最大收益"原则,在不同国家类型间有不同作用方式:来自发达国家的来华外国人,倾向于在自延续型移民地就业,以降低适应成本,实现人力资源最快最好的回报,并且不在中国居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来华外国人,倾向于在起始型移民地留学,以通过制度保障先行适应中国,寻找发展机会,以探索未来在中国居留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学校类型印记明显、校园融入类型多样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融入大学校园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跨越复杂的文化传统,他们在物质、行为、精神等不同层面均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问题。在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融入问题的应对策略时,要从分类引领、分段干预和分工协助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制度阻碍下“流动”与“移民”过程的不同步.它既要经历一个从“进入”城市到“融入”城市的过程,也有一个从“流动人口”向“移民”转化的问题.随着农民工的代际继替,其城市融入日益分化为“流动者”的融入与“移民”的融入两类人群的问题.这一变迁同时也标志着农民工已经开始由争取“流动权”向争取“移民权”转化,从“流动人口”的群体政治开始向“移民”的群体政治转型.  相似文献   

8.
"东方型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由我国的部分经济学家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共同研究日本的综合商社时作为一个概念提出的."东方型企业"文化是指支配企业及其职员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经营和社会交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亦即价值观."东方型企业"文化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其表层是企业形象;中层是企业作风;深层是企业精神."东方型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方型企业"文化中渗透着"仁、和、信、诚"的成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注重了运用它山之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而整体推动了"东方型企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民间"东来说"说明了历史上哈尼族对汉族移民的融合,从边缘族群镜面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延续。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的时间始于元代,集中于明清时期;来源地以江南为主,兼有其他地区;融入途径主要有军屯、民屯、自发流徙及经商落籍等。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哈尼族吸收外来汉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30年来,涌现了一批"改革型"干部,他们不怕牺牲,敢于动真碰硬加快发展,不惜牺牲"政治前途",真抓实干,负重奋进。诸如吕日周、陈光、仇和等等。他们与所谓"折腾型"干部的本质区别在哪?出发点不同。"折腾型"干部为了自己的私利、仕途、政绩而"拍脑袋"、瞎折腾;"改革型"干部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虽是一个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概念,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本文通过对现代性"传统与现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断裂问题"的思考,从该"二重性"中归纳出现代性的"同一性"即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主体精神、发展精神,并尝试性地揭示现代性该四个主题精神的最初意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下发生的"演变",从而关注现代性的"同一性"与加深对现代性"二重性"的理解和认识,给予现代性本质的一种澄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出现的众多文化现象也成为这一问题研究的素材。然而这一划分本身在消费时代的合理性还有待探讨,通过回溯源于西方的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历史,阐释这一二元划分的思想基础,在消费社会及媒介构建下这种思想基础遭遇的颠覆,进而得出结论:二者的二元划分已经不能成立,由此产生的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来,学界、政界以至社会各界,对“政绩观”错位带来的种种弊病与不良后果普遍引起关注,莫让“政绩”成“政疾”的呼声日盛。但是,人们对那种公开以“政疾”冒充“政绩”,功过混淆、鱼目混珠的现象,却至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鉴于此,有必要大声疾呼:莫把“政疾”当“政绩”。“政绩”与“政疾”本来是两码事“,为政者”所取得的成功为“绩”,存在的问题为“疾”,两者不该混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明明是“政疾”的东西,摇身一变,冠冕堂皇地成了“政绩”。例如,有些地方盲目决策,乱上项目,劳民伤财,造成…  相似文献   

14.
感受"另类"     
当我们把城市中的一切都变成游戏的时候,突然发现“另类”可爱。“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当一个物件的分类不好归位时,人们常常叫它“另类”。的确,音乐评论人实在无法将臧天朔的《老玉米》归入哪一类?通俗,民谣,还是ROCK?那些崇尚伟哥的男人们扯着嗓子在歌厅里一路狂吼:“要有一副好身体,就请你吃老玉米……”似乎唱出了阳刚。“新生代”们先创造了“另类”,再创造了“时尚”,循环往复,其乐无穷。“另类”前卫,而“时尚”大众。“另类”并非时尚,但可以变为时尚。面对传媒一…  相似文献   

15.
韦有多 《桂海论丛》2002,18(1):24-26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领导核心.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干部"是党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作了制度性规定,使这项权利由原则走向制度迈开了第一步.然而,要建立完善的罢免撤换制度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与研究,即罢免或撤换的主体与对象;罢免或撤换的依据;受理机构与程序.  相似文献   

17.
国学,就其"源"而言,我们可以说,先秦诸子之学,是"国学"演变发展的活水源头;与此相对应,先秦以降,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演进,催生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学术思潮,如汉初黄老思潮、两汉尊儒思潮、东汉反神学思潮、汉魏道教思潮、魏晋玄学思潮、隋唐佛学思潮、宋明理学思潮,以及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等等。这八大思潮,前后相继,奔腾向前,组合成"国学"发展演变的汹涌潮流,构成了"国学"发展的宏伟画面。  相似文献   

18.
19.
论"治未犯"——关于"溯源防范"与"不管而管"制度的建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对预防犯罪的研究应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并重、东方文化的“心性教化”与西方文化的“行为规制”并重。我国预防犯罪应借鉴中医“治未病”的道理而“治未犯”,即未犯先防、刑后防犯,建立“溯源防范”制度,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推广源流监控制度,建立“不管而管”制度,即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行严格的概念性表述.第一次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一次指出"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第一次提出,全党同志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第一次点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次提出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而且要坚持其"科学精神".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应当从哪些方面解放思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标准.第一次系统科学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第一次提出新形势下应吸收"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入党,并重申了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第一次系统提出我们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