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婚外恋现象的持续蔓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形成严重冲击。婚姻家庭法起草过程中,有关第三者与婚外恋问题争议很大。本文试图对婚外恋进行道德与法律评价,以期对婚姻立法有所启示。一、婚外恋的道德评价首先,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其他两性结合不同,婚姻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婚姻道德?姻婚道德就是一定社会婚姻是非的标准。它表明一个社会的婚姻形态与道德观点的相互关系。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婚姻的社会性就在于,任何婚姻都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受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是  相似文献   

3.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6,(6)
关于现阶段婚姻问题的道德评价,不少同志认为: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有无爱情是衡量婚姻道德与否的基本尺度,有爱情的婚姻就是道德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是不道德的;解除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道德的,维持没有爱情的婚姻则是不道德的。我认为,这种观点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超越了我国社会的现实经济基础,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婚姻道德,巩固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5.
法和道德的关系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本文将分析法与道德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探讨法与道德冲突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法与道德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法的制定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否则,该法律就是一种“恶法”。同样。道德的实现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实现。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当人们思维举止还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道德极易沦丧。由于两者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法与道德的冲突。只有在解决两者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法与道德的应有功能和作用。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法与道德关系"的辩难是基于法与道德二元分割的逻辑存在,只有在逻辑上为法与道德的存在形态"解咒",才能真正开显法哲学和现实施行层面上法和道德的关系。本文将"法与道德关系"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敞开"法与道德关系"存在于相同领域而带来的全新视野,探讨"法与道德"共存领域中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徐靖 《法律科学》2011,(1):31-41
软法乃公共治理在全球范围勃兴之产物。软法亦"法",软法乃非典型意义之"法";软法与硬法相对而生,而"法"之共性则彰显软法与道德质的区别。道德不是软法,但理论与实证均表征道德可以软法化。道德软法化是"以德入法"于公共治理领域的又一次渗透,是道德思维在软法秩序中的延伸;且此种延伸在"依法治国"、"法治立国"的当下必须遵循一定的界限与尺度,以发挥其的良好独特调整功效。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本文通过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而引出道德法律化的内涵,接着论述道德法律化的理论根据,实行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谈谈道德法律化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9.
法和道德在终极意义上同样都是百姓伦理价值的体现,所以道德评价与法律干预具有社会价值的一致性。道德评价保障了私权利空间,而法律干预则是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空间。因此,应该把难以弥补的重大社会公共利益被侵犯作为道德评价与法律干预的界限。这一界限是在不侵犯私权利的情况下保障社会利益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与道德可以说是法学的永恒主题,法治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法与道德的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从法治的角度看待法与道德,希望能从法治这一条线索试探索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处理法与道德的关系的更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待离婚问题的两种道德观(爱情道德观与义务道德观)作了分析,指出产生这两种道德观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上层建筑的诸因素。作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现实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主张采取爱情与义务相结合的道德调节原则,指出应准确、系统地领会经典著作中有关婚姻与爱情的论述,并提出理想的道德观与现实的道德观的同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之真义在于“人莫不有知是非之义 ,即杀手其内心之自觉自律行事”。道德同法一样为人们提供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当其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与法相一致时 ,道德坚信显然有助于违法犯罪的防范治理。然“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当道德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与法不一致 ,甚至是直接相悖时 ,道德坚信便极易引发违法犯罪 ,因为行为人对道德的坚信一旦超过对法的坚信 ,其必然会遵照该种道德所提供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模式行事而排斥法的适用 ,这便引发了违法犯罪。道德与法各自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两者间必然会存在矛盾。法律是他律的 ,道德是自律的。他…  相似文献   

13.
吴先哲 《法制与社会》2010,(17):295-295
本文指出法与道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法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法是传播社会主义道德、保障道德要求实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道德和法都是节制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但两者各自的性质、功能不同,影响社会的范围、时间和方式也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法的特征和功能,道德的特征和功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等问题,并分析了道德与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法律和道德在法的适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重叠而难以区分,本文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讨论了它们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对应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这组法哲学研究中永恒的关系命题,自法律从道德母体逐步剥离之始起,便注定要经历一段相互碰撞、融合的漫长的发展时期。法律是社会制度领域的表率,而道德则归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虽然两者同属于社会领域内的上层建筑,而法律更是源于阶级社会产生的道德衍生,但是不同的范畴归属,却使它们在社会生活的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完全调和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今的社会存在形态下,法律与道德这对关系有些“暧昧不明”的社会秩序维系者,势必会因为社会传统、经济模式、时代价值等一系列他物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长期处于一种相互依持、相互弥补的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法律所具有的道德性不仅意味着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还意味着法律所包含的道德的层次.法律的道德性主要通过创制法律规范阶段与法的实施阶段展现出来.经由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以及立法与守法的和谐机制等三个途径论述法律道德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朱军 《广东法学》2008,(3):42-47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从事实层面上看,正是“道德法律化”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9.
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方学者在法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中提出了许多模式 ,著名的有康德模式、富勒模式、哈特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揭示法与道德的关系 ,但都不够理想。法和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 ,二者的观念层次是相通的和深藏于现在一般所说的价值观念之中。另外 ,在秩序层次二者也是很难区分的 ,因为它都落实在人的行为中 ,而一个行为 ,如果符合秩序的要求或构成社会秩序的话 ,可能同时具有法律意义和道德意义。这样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权力和以道德约束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以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权力,规范掌权者的行为。本文拟就儒家的德治思想试作新探,并由此论及道德也可以成为一种权力,即社会权力,在一定范围与程度上,可以起到约束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