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注民生问题并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大了解决的力度。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民生问题可谓任重道远。本刊专专门搜集、整理出民众最关心、也是亟待深入破解的8大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谢松保 《中国民政》2008,(11):29-31
科学发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3.
陈小强 《重庆行政》2010,12(4):53-55
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重庆作为西部直辖市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直把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重要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民生政府的打造,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显现出具有重庆特点的民生政府范式。  相似文献   

4.
蒋淑晴 《传承》2011,(28):4-5
重视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通过从坚持体制大变革和坚持民生建设价值标准来改善和发展民生两个视角加以考察,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海玉 《人民论坛》2011,(12):176-177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中西部地区贫困群众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好贫困群众民生问题:立足丰衣足食,夯实民生之基;坚持和谐发展,筑牢民生之盾;坚持创新发展,顺应民生之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致力于使改革成果共同分享.这些与时俱进又独具特色的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七条:在民生理论创新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革命和改革中解决民生问题;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中解决民生问题;在构筑相关制度、体制、机制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科学的民生工作方法中解决民生问题;在借鉴前人和别国经验教训中解决民生问题。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关注民生并着力解放民生,为党领导人民进一步提升、发展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确立“一个宗旨”,提出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工作要求;完成“两次革命”,创设解放民生的政治保证和制度前提;协调“三者利益”,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要在民生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原局长贾高建在本期特稿《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中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2,(10):25-27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两个率先”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民心工程,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全过程。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幸福工作中,省各职能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里,我们编发一组来自省有关厅局的笔谈,向大...  相似文献   

13.
谈起外交,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战略谋划和风格特征。国与国之间、既有联系和相近的方面,也存在着差别。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外交,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立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揭开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民生,民生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圣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改革开放近30年,民生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革,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上,正引领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阚和庆 《湖湘论坛》2009,22(6):52-55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创立、发展和升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他们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由于所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不同,加上思维特点和经验阅历有所差异,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探索各有特色,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轩  朱满良 《桂海论丛》2010,26(4):64-68
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政府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这一问题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基本经历了初步探索、有效突破、继续发展和不断创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侧重点。对其进行回顾与分析,有利于政府间关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才让塔 《人权》2010,(1):31-3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强调要把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体现了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和决策。2007年召开的人大会议通过的有关立法中大多是涉及民生的立法,说明民生问题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国家和政府今后所要进行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民生中的社会保障是法治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生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怀军  李俊斌 《前沿》2009,(8):136-138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不断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包含马克思民生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解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平等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民生思想进行吸收、创新和转化,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断指导着我国民生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