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亦乐 《时事报告》2014,(5):42-43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心理。“仁”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其核心是“爱人”,提倡人与人相爱,同情人、帮助人。南“仁者爱人”到“乐善好施”,再发展到今时今人的“助人为乐”,暖暖的助人情怀深深地烙进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重义守诺的民族。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从树立信用赢得民众信任开始。所谓“民无信不立”,“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仁、义、礼、智、信”的“信”,就是信用。中国人世代奉行“一言重九鼎,泰山反为轻”的准则。“得  相似文献   

3.
吴凡明 《求索》2011,(4):227-230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确立了"五伦四德"的伦理体系,这种相对伦理到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被"三纲五常"的绝对伦理所取代。董仲舒对五常伦理的内在逻辑的建构基本上沿袭孟子的思路,重点对仁与义、仁与智的逻辑关系作了论述,但对于礼与信以及仁、义、礼、智、信之间的内在逻辑未能充分论述。直到理学产生后,理学家才最终完成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内在逻辑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仁、义、礼、智“四德”(又称“四端”)。西汉时期董仲舒首先把“仁谊礼知信”作为整体道德要求概括为“五常之道”,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后,“仁义礼智信”被官方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具有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基本核心,曾作为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进取的准则和观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批判和讨伐。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计划经济下的道德文化面临瓦解,适应市场经济新的道德文化尚在形成中,在道  相似文献   

6.
<正>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儒家列出五常: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7.
儒家是以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概念和范畴构成儒家思想外壳,并集中反映“人治”的思想和以礼治国的主张。改革开放以后,依法追求个人利益在观念上得到认可,一些经商者奉行着“无商不奸”的古老东方商业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风日下,秩序混乱...  相似文献   

8.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而“仁、义、礼、智、信”应是其要义所在,“仁”为其首。何谓“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于是,以爱的名义,我们就看到了今日齐鲁大地扶残助残的崭新气象;以爱的名义,我们就读到了无数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感人故事;以爱的名义,我们就正在无限地接近于“仁”。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杜承铭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导出了人治与法治的不同思想。中国古代孔孟儒家学说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在这一人性哲学基础上建构起了人治思想。他们相信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善德本性。所以,统治的核心在于实行“仁政”。所...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宣传的江苏省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必须像人,当官不可像官”。这“一像“”一不像”,折射出张云泉的做人准则、为官之道。“做人必须像人”“,像人”,就是遵守做人规范。俗话说,物有物状,人有人样。这里的“样”是指做人的标准、做人的规格。什么标准、什么规格?孔老夫子说的是仁、义、礼、智、信。毛泽东讲的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公民道德规范提出的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  相似文献   

12.
喻国良 《湖湘论坛》2004,17(4):46-47
中国自古有“礼义之邦”的美誉。泱泱大国,德仪天下;谦谦君子,诚信待人。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把“信”作为“五达德”之一,强调“人无信不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确立具有更加重要的道德内涵和现实意义。诚信作为道德的基础与根本,无论是个人生活、社会关系,还是家庭、邻里、朋友、行业之间各种关系的处理,都是不可缺失的原则。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与引诱,作为道德基石的诚信在赤裸裸的金钱与利益冲击下,在一些地方或一些人身上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孔子早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可见,在他看来,能够同时做到“仁”和“智”的人太少了。大概在于过仁就近于软弱,过智则近乎投机。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现实中大仁大智的人确乎不多。可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仁和智的理解高出常人,你相信吗?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14.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09,22(2):73-74
孔学是为社会的学说,其学术原则的主要特征是看重那贯穿了“道”的精神并通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表现出来的行为实践,故其学术原则主要体现于躬行至上,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学术的批评和相互切磋;在大道真理面前,则要求学者们坚守底线,护持大道。  相似文献   

15.
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命题,无论中外,无关古今。以日本为例,仁、义、礼、智、信本是儒家的根本,古代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礼与信的观念也得到非常广泛的认可。目本民众,因为守礼,往往被世人认为是最有礼貌的民众;而诚信,则被日本公司认定为自己的命根子。一家公司,一旦被公众认为没有诚信,那么不管其规模大小。几乎都没有翻身的机会。日本名门企业雪印集团以及新兴企业活力门的破灭,也从反面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亲情、家族、等级和尊卑,也就此在社会生活中衍生出了许多适应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仪节。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婚礼、丧礼等等。随着民族、地域、风俗、时代、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区别,或不同的内容,或不同的形式,但大都以和谐、和睦、亲情、友善为主。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礼节、重人际关系。儒家文化就倡导仁、义、礼、智、信,即所谓的“五常”,此乃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母德”、“基德”。千百年来,通过教育、风俗、仪节、典故、寓言等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静莉  钱海婷 《求索》2013,(3):243-245
中国传统家训作为华夏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但究其根本,无不体现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即德目之"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中。从对中国传统家训内容的分析来看,它至始至终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价值取向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仁爱、义利、礼信和智慧四个方面。尽管时代变迁,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家训,不仅不是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包袱,而是中国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时,它对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小燕 《新东方》2007,(11):55-57
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伦关系、群体关系。古人认为人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人是有义的,是讲道义和诚信的,所以人能够组织起来成为一种群体。"信"就是诚实、守信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朋友之间应当遵守的一个基本  相似文献   

19.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关磊  周利兴 《思想战线》2011,(Z1):257-2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支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忧患兴帮、追求统一的光荣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