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当代青年的工作满意度形成机制对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增强获得感具有深刻的意义。工资收入和加班行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体制分割带来的绩效主义和权益保护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二者对当代青年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收入和加班行为对于当代青年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提高工资更有利于增加体制外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加班更有利于增加体制内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并且无论是自愿加班还是非自愿加班都会影响体制内青年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上述研究发现也有助于理解当前劳动就业领域中较为重要的员工激励、加班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网络暴民"现象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民在网上发泄暴力情绪的网络现象被称为"网络暴民".在当代文明下,这种不文明现象为何能得以发展呢?本文从传统真、善、美价值观的错位,青年网民的主体性片面膨胀,多元文化下的意义缺失等方面入手,从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得出了资本逻辑是产生及发展网络暴民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二重性及导引机制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出二重性特点,在价值活动中,他们往往是多种价值尺度并存或交替使用,在价值取向、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二重性.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观对青年的影响、人本存在的二重性及当代青年的理性能力欠佳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夯实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基础,并通过树立青年信赖的榜样、创新教育方法等途径构建青年价值观的导引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网络"晒文化"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多样图景,一方面"晒文化"有利于青年个体自我释放、疏解压力,有利于知识传播;另一方面青年受到其中负面内容影响,较易产生价值观迷失等现象。因此,网络"晒文化"应做到"虚实有度",应牢牢把握虚拟的度、内容的度、以及理念的度。  相似文献   

5.
穗港澳地区青年人群的价值观存在着趋同和分离并行的基本态势。在国家认同和政策遵从上,穗港澳青年的分离趋势明显,港澳青年去单一中国身份认同现象突出,面临不合理的政策文本倾向于抗争;在公共参与、社会信任方面,穗港澳青年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并重的特征,都重视与身边人讨论政策,都热衷于运动、文化艺术和慈善公益,普遍信任亲人和熟人;在职业观、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安全感、人生追求上,穗港澳青年的趋同态势明显,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职业观,不愿意参与激烈的竞争,也缺乏回报社会的宏大理想;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安全感较高;认可通过后天努力造就人生成功,认为学历对人生成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郑洁  姬全生 《青年探索》2015,(2):97-101
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基本情况,并从畅通和规范青年大学生接触当代社会思潮的网络路径,加强和深化高校历史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作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思潮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青年的知识价值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家乐 《传承》2012,(10):52-53
当代青年是在较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青年在国内外社会思潮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知识价值观存在着多样化和不合理性等一些特点。只有了解当代青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当代青年知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才能够有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相似文献   

8.
赵凤莲  林滨 《青年探索》2020,(1):105-112
当代青年是澳门社会的主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关系到澳门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更关系到澳门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在澳门城市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针对澳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可分为利益驱动型、理想信念型、情绪宣泄型和议题带动型。呈现出以下新动向: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但仍显保守;网络政治参与话题多样,但有聚焦性;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多元化;网络政治参与诉求多样化,但偏重个体性。上述动向的出现受社会政治环境改变、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网络技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亦对澳门社会的民主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诉求-回应"机制和加强教育等方面切实提升澳门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青年是网络最大最活跃的使用群体。网络体验对青年价值观的培育既提供了契机,又带来了挑战,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增加了价值感受的渠道、催生了积极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冲击了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造成价值主体的行为错乱等方面。坚持理论创新、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和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是网络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CSS2013抽样调查数据,从社会安全感、社会情绪和环境意识三方面考察了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现状,并探讨了社会质量对社会心态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整体上处于积极健康状态,正向社会心态是共识;社会质量是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而言,社会经济保障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环境意识越强;社会凝聚对三类社会心态都有显著影响且作用方向一致,即社会信任有助于积极社会心态的产生,而对社会冲突的感知则会催生消极社会心态;社会融合对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情绪有显著影响;社会赋权对三类社会心态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据此提出通过提升社会质量优化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青年对新媒体使用的时间长、频率高、类型多,新媒体使用已经成为了青年重要的生活习惯之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善于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当前青年群体的整体价值观念健康向上,但依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知程度不够,诚实守信价值观知行脱节,对爱国主义理解出现偏差等问题。对于新媒体的使用,青年使用目的的娱乐性较强,对视听兼备的新媒体内容更偏爱。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从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平台活动设计、传播契机的把握等方面着手,使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得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与引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青年关于个人与集体、社会之关系的价值观在其价值观念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代青年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巨大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相适应,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和发展呈现出“集体和社会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取向主导下的多种取向并存发展的趋势。把握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变革趋势,对于引导和促进当代青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Z世代”青年提供了新的认同建构路径,网络参与深刻影响着“Z世代”的社会化进程,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社会化模式下形成的婚育观念。通过“青年互联网生活调查”研究发现,网络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婚育意愿呈现负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具有性别和网络圈层差异:互联网参与对女性婚育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网络参与度高的群体表现出显著更低的生育意愿;身处不同网络圈层的青年,其婚育观念也具有异质性,追星圈青年的婚育意愿最低、网游圈次之,而短视频圈则相对较高。研究表明,以互联网为主要场域的社会化路径,即线上社会化对“Z世代”青年价值观念的形塑存在深刻影响。这有助于理解婚育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把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破解当下的婚育困境提供新的理论启发。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网络日益成为社会思潮传播新路径和新载体的情况下,开展社会思潮网络空间传播及其对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涉及,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关理论的梳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在关系的把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现状及原因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战略策略构建等方面系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网络负面信息传播给青年价值观培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弱化了一些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网络负面信息传播,加强网络治理,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一个新途径。在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须引导青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认同,形成对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正确认知,同时拓宽青年政治参与渠道,健全体制机制,保障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8.
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彰显的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性语境的出场,折射出青年道德价值观重构的困难性与复杂性。从社会生活的世俗化、青年主体性的高扬、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社会化的未完成性、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等方面对青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原因进行反思,从外在因素与内在机制两个维度重构青年道德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丧文化"表现出青年亚文化的仪式抵抗,以自我嘲笑、麻木颓废等消极情感的表达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解构拼贴与具象重塑,反映了青年复杂的社会心态与情感。"丧文化"的生成是青年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现实境况、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商业营销行为的推动等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要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青年精神成人;客观上要优化外部条件,满足当代青年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引导"丧文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非主流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高校校园文化也日益走向多元化。非主流文化以多种表现形式、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探讨非主流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入手,积极寻求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