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永坤 《法学》2012,(1):3-9
宪法中出现人名有两种情况:一是宣示立宪者,二是宣示意识形态。"人名宪法"主要出现在东方,现行的"人名宪法"属于社会主义宪法和伊斯兰宪法。但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始祖及蓝芩中并没有人名,社会主义全盛时期的宪法中有人名的也是少数。中国宪法中出现人名的冲动在1970年,完成在1975年《宪法》,高峰在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中人名的意义有所减弱。"人名宪法"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但东方文化中的个人崇拜及单一意识形态传统当是主因。在实践中,凡是在"人名入宪"的地方迄今还没有成功的宪政先例,这一现象或许表明人名入宪与宪法逻辑失洽。  相似文献   

2.
熊伟 《财经法学》2015,(6):55-65
财政虽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但如果没有法治的系统保障,财政也就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法治财政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现行《宪法》的内在要求。现行《宪法》不仅为中国的法治财政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已经为法治财政建立了制度平台。无论是财政权的来源、财政权的实现形式,还是国有资本收益的使用、税收立法权的归属,抑或是财政平等主义,都可以从现行《宪法》中找到答案。正如所有的宪法制度一样,中国的财政宪法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权威性不够,且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而宪法的真正意义在于实施,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在于实施。可见,行宪、护宪、坚持宪法至上,既是新时期"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又是落实"依宪治国"精神的关键之举,还是法治财政实现的重要依托。主张财政立宪主义,并不是期望在短期内大规模修宪,更不是试图抛开现行《宪法》另起炉灶,只是希望现行《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能够得到真切贯彻。唯有如此,中国的财政法治才有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3.
张玉杰 《法制与社会》2010,(18):159-160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写入宪法,以便促进其保障和实施。建国初期,在我国1954年的《宪法》中也有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但此后的《户口登记条例》等规定户籍制度的多部相关法律法规,则开始对迁徙自由进行限制。我国的1975宪法、1978宪法以及现行的1982宪法都没有对迁徙自由进行规定。这就使得迁徙自由这项关系公民人身自由的基本人权难以得到根本保障和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4.
一、起点:1982年宪法第31条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1982年宪法)颁行30年来,我国宪法实践在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这对宪法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即包括由于香港和澳门回归所产生的一系列宪法问题。1982年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核心精神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实施宪法成为国家、民众与政府的基本共识,也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问题。《决定》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强调宪法监督和宪法实施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完善宪法监督的措施,要求"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把实施宪法要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如何达到宪法监督的"新水平"?为什么我们  相似文献   

6.
1982年宪法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1982年宪法)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确立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和目标,凝聚了社会共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1982年宪法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彰显了人文精神,使国家治理体现了人文哲学和道德理念。一、作为宪法内在特征的人文精神宪法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复习的基本要求(一)总校下发的《中国宪法讲义》及授课磁带是期末总复习的依据;同时还要参考校刊《学习与辅导》中有关宪法方面的文章和统编教材《宪法学》中关于中国宪法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中国宪法必须结合我国现行宪法的具体条文,这是学习中国宪法课的一个特点。学员最好把1982年宪法中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条文记熟,这就要求学员在学习时要把新宪法和我国以前颁布的几部宪法加以对照,从中发现1982年宪法的优点和一些具有创建性的  相似文献   

8.
邓肄 《北方法学》2017,11(4):46-58
在中国,从1954年宪法开始直到1978年宪法,公民经济自由均在总体上被宪法所否定。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执政党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公民经济自由在1982年宪法中开始得到初步的肯定,并最终在以后的四次宪法修改中重获新生。公民经济自由在中国宪法中的否定之否定,是我们不根据"理性"而根据"实践"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模式,几乎已成为所有国家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在全世界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践。法治也一直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理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99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从此,法治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成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不要修宪?最近从北京传来了修宪的消息,并且已经组成了以吴邦国同志为首的《宪法》修订领导小组。已开始就《宪法》的修订,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修订尚未开始,就有反对修订的声音,理由是《宪法》不追求时尚,《宪法》不宜经常修订。没错儿,《宪法》的确不追求时尚。可问题是,中国现在所使用的是1982年版的《宪法》,已经用了20多年。而这20多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处在社会激烈动荡的时期,1982年版的《宪法》,已暴露出许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很不适应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一、复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宪法课程的复习应以《中国宪法讲义》(录音稿)为主要根据,《宪法学习指导书》为线索。其他各种有关宪法的讲义、小册子不能作为学习的依据。学员在学习讲义时,必须同时结合阅读我国解放以来的宪法文件和宪法,即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新宪法,尤其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更应仔细地阅读。特别要重点阅读和熟悉1982年新宪法继承和发展1954年宪法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指在宪法统率下由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实体法及其程序法构成的法律规范系统,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法律规范,是一国法治中最重要的法律体系之一:行政法调整着广范而又重要的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宪法的实施法。所以,行政法被人们称为"小宪法"、"动态的宪法"。卫生行政法在卫生行政管理上就是实际地起着实施宪法的作用,是卫生行政的"宪法"。如果我们的把改革之前的行政文件也作为行政法的一种形式看待则这些"行政文件"就是那个年代的行政法,其所规范的内容为构造现代社会卫生行政模式奠定了基础。改革后制定的《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则将中国的卫生行政法和中国的卫生行政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法治的时代。从50年代到70年代,对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只是停留于宣传、说明、教育、要求、帮助阶段,仅偶尔对爆发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祖月  姜德水 《行政与法》2004,(12):94-96
中国《1982年宪法》,通过了第四次修正案,第一次明确地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害"纳入到国家根本大法之中.从民事权利的角度看,宪法的原则规定,不能代替普通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此,我们要从社会意义和法律地位上对私有财产的保扩加以完善,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落实宪法修正案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1982年《宪法》明确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法律解释权、法律修改权与非基本法律制定权.2000年《立法法》进一步明确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法律解释程序.从2000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充分地行使了法律解释权,针对《刑法》共颁布了九个立法解释,由此也引发了刑法立法解释与刑法司法解释如何区分,是否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争议.通过对刑法立法解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国人大常务委会法律解释体制的特征不在于其解释方法的特殊性,而是其特殊的法律统一解释功能.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备之后,如何保障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全国人大常务委会法律解释体制应承担此重要的功能,这既是1982年《宪法》所赋予的权力,也是构建宪政国家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基于这种法律统一解释功能来构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程序.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完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2012年12月8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在广州举行了宪法与完政——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研讨会。本文为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在宪法与宪政——纪念1982年《宪法》颁布30周年研讨会上的致辞。  相似文献   

16.
"82宪法"实施以来,基本权利理论逐渐成为宪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发展至今,中国宪法权利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颇具规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基本权利理论出现了体系化和精致化的趋势。随着研究方法论的不断的成熟,基本权利理论从简单的借鉴国外理论逐渐发展为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未来的基本权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将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宪政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一套对中国现实具有解释力的基本权利理论和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经历了四个里程碑以《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4年宪法为代表是第一个里程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1982年宪法为代表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1999年、2001年宪法修正案为代表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是第四个里程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对现行《宪法》作用及宪政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崇德 《法学杂志》2005,26(2):10-11
2004年12月,在我国现行《宪法》颁布22周年之际,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召开座谈会。十几位专家学者认为,《宪法》的颁布意义持别重大,它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但现在有些人认为《宪法》没有起到作用,还有人认为,中国只有宪法没有宪政等等。对此专家们予以了反驳。以下是一组学者的发言摘登,对宪法的作用、中国的宪法、违宪审查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阐释,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宪法30年     
1982年12月4日,一部新宪法的诞生,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三十年来,1982年新宪法伴随着时代风雨不断成长,促成了公共权力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转型,滋养了民主、法治、人权等国家价值观和社会观念的日益崛起,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沧桑巨变。但不容回避的是,如何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宪法尊严,仍是困扰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宪法的道路也是国家的道路,宪法的命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系统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实施宪法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我们党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的重要经验,对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作出重要部署。文章视野宏阔、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