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44年《芝加哥公约》第18章赋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理事会裁判与公约的解释与适用有关的国际争端的权能。但过往裁判实践表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结构性缺陷导致理事会司法功能未有效发挥。一方面,《芝加哥公约》第54条与第84条存在适用冲突,使得理事会在实践中更愿意以政治角色介入争端解决,导致《解决分歧规则》的司法效能被弱化。另一方面,理事会成员国代表司法能力不足且缺乏司法中立性,使得理事会对争端的解决难以提供高效的法律产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应在2018年所启动《解决分歧规则》修订进程中对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司法化改革,避免国际民用航空业沦为国际政治对抗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召开的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会议”上,原来打算为战后国际航空运输管理体制拟定统一规则的设想,因意见分歧,未能如愿以偿。会议最后制定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通称“1944年芝加哥公约”),重申了“各国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第1条),并确立了战后国际航空运输的双边体制,即:国际定期航班必须获得飞入国的“特别许可”(第6条);不定期国际航班凡为取酬目的而运送旅客或货物者,要遵守飞入国的“规章、条件或限制”(第5条第2款)。  相似文献   

3.
民用航空的国际公约。是航空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领空主权、空域的管辖权、国际航空运输业务、权利损失的赔偿责任、制止劫持飞机问题。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是缔约各国间解决民航法律问题的国际统一规范,包括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中的一些规范。正确地解释和运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是维护国家权益,保证飞行安全,促进国际民航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日益发展,加强对航空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 1919年10月13日,二十七国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签订了《管理空中航行公约》。该约只适用于平时,战时缔约各国不论其为交战国或中立国,并不妨碍其自由行动。公约体现了国际航空法的原则和国际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非法劫持民用航空器的事件骤然增加,严重地危害了国际民用航空事业的安全和发展,危害了国际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为了遏止和惩处这种犯罪行为,各国先后于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四日,在东京的国际外交会议上制订了《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及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即东京公约;又在一九七○年十月十四日,在海牙的国际外交会议上制订了《制止非法劫持民用航空器公约》,即海牙公约。海牙公约对非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规定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并应“予严厉惩罚”之。对于非法劫持民用航空器罪(以下  相似文献   

5.
1944年芝加哥公约是继巴黎公约以后世界上最重要的航空公约之一,它的内容涉及航空法大部分领域。本公约的缔结目的,是使国际民用航空按照安全和有秩序的方式发展,并使国际航空运输业务能够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健全地和经济地经营。航空公法和航空民法等内容都以该公约作为基石。现就公约的主要内容加以简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形形色色危害国际民航安全的犯罪活动愈演愈烈,从劫持飞机、破坏飞机,发展到了对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使用恐怖主义的暴力行为,以致造成重大伤亡。据统计,1973年到1985年间在雅典、希斯罗、洛杉矶、贝鲁特、罗马、维也纳等机场上发生过36起袭击破坏国际民航机场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共有117人死亡。国际形势的发展,明显暴露出已有的国际法律存在漏洞,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以填补法律的空白。为制止对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非法实施暴力行为,1988年2月9日到24日在蒙特利尔召开了国际航空法会议,共81个国家和8个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上通过了补充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议定书,该议定书于1988年2月24日在蒙特利尔签署,当日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7个国家签了字,该议定书已于1989年8月6日生效。《蒙特利尔公约》补充议定书的内容分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3年生效的国际民用航空新"经济宪法"《蒙特利尔公约》为视角,对我国《民用航空法》所规定的民用航空承运人责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比分析二者在旅客人身伤害、旅客延误、行李及货物毁灭、遗失、损坏或者延误产生损失时的归责原则、责任限额、责任减免、限额适用限制以及运输凭证等方面的差别,分析其原因和历史承继关系,比较各自在有关制度上的优劣,以期在今后对我国《民用航空法》进行修订时,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以适应国际民用航空产业和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6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和国际贩毒活动日益猖獗,在有关国际组织的主持下,国际上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地防止和惩处旨在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损害国际关系的犯罪的国际条约。如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和199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等。到目前为止,我国参加的与禁止国际犯罪有关的国际条约有10多个,涉及的  相似文献   

9.
<正> 关贸总协定(GATT)的组织机构,是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和成员国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建立的。它没有作为其确立依据的专门法律文件。通常,任何国际组织,特别是政府间国际组织,都要有据以设立的国际条约作根据。在这些国际条约中,有些是专门为设立该国际组织而订立的,如《联合国宪章》、《国际法院规约》;有些则是在有关条约中专辟一章来规定该组织的章程,如《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第二部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联合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2014年,全球航空公司运输的旅客达30多亿,随着世界范围民用航空运输的国际旅客人数的快速增长,不循规旅客的扰乱行为也呈明显上升势头,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一项突出问题.《东京公约》及其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为规制不循规旅客,授权航空器机长处理飞行中的扰乱性行为.同时为尊重国家主权的属地管辖权、平衡保护国际旅客的权利,对机长特权也进行了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继投票反对《海洋法公约》之后,又于1983年3月10日发布《美国总统关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声明》、《美国总统关于美国专属经济区的公告》(译文附后)和《美国海洋政策事实文件》,以公约中关于深海采矿的条款不符合美国利益为由,再次表示它无意签署公约的立场。美国无视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公约规定,声称对于国际海底资源的勘探和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虽然已经加入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并正式生效,但国内立法一直与公约和国际上通行规定的相行甚远,仍处于与国际社会脱轨状态。笔者通过对承运人的责任赔偿额度及航班延误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并进一步讨论到我国国内民用航空立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航空运输中,航空承运人(航空公司)和运输使用人(乘客、托运人和收货人)之间,是一种运输合同关系。只有正确地解决这种关系,才能促进航空运输的发展,保护使用人的正当权益。在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航空私法会议,于1929年10月12日签订了《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简称《华沙公约》),1933年2月13日起生效。我国政府于1958年7月15日递交了加入书,同年10月18日起该公约对我国生效。《华沙公约》不涉及国际民用航空的原则问题,而只是就“国际航空运输的定义”、“运输凭证和手续”、“承运人的责任”作了统一规定。“国际航空运输”是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运输大国,仅次于美国.至2014年,国内民航旅客运输3.9亿人次,全球航空公司运输的旅客达30多亿,随着世界范围飞行旅行人数的快速增长,国际航班不循规旅客的扰乱行为也呈明显上升势头,逐渐成为影响全球民用航空运输安全的一项突出问题.对不循规旅客的规制,主要由《东京公约》及其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新规     
《法人》2004,(1):11-11
中国签署《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墨西哥当地时间2003年12月10日,正在墨西哥梅里达出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高级别政治签署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于2003年10月31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公约》是第一项全球性反腐败法律文书,确立了被转移他国的腐败资产返还的原则,为国际反腐败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力华 《现代法学》2000,22(6):146-149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将航空器分为国家航空器及民用航空器两大类 ,但对于国家航空器的法律特征及范围问题 ,国际航空法学界却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在对现有的国家航空器分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后 ,指出了区分民用航空器、国家航空器的不科学性 ,并进而提出了以“民用航空活动”、“国家航空活动”来取代国家航空器及民用航空器分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自由化既是应然国际航空法的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实在国际航空法之中。具体而言,1944年《芝加哥公约》建立的双边法律体制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从美英《百慕大协定》到美国自由式协定都增进了自由化内容,2007年美欧协议和中美协议体现了全面的自由化;从区域层面来看,欧盟与亚太地区航空法都展示了自由化势头;国际多边自由化仅在有限范围内得到发展,但航空联盟在实践中发展了多边自由化,ICAO也对多边自由化做出了重要贡献;WTO多边法律体制也开始调整航空运输,虽然目前的调整范围十分狭窄,但贸易评审机制保障了WTO航空立法自由化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概述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反腐败公约》或《公约》)。同年12月9日,联合国开始在墨西哥梅里达市召开为期3天的高级别政治会议,会上决定将每年的12月9日定为“联合国反腐败日”。该公约是联合国通过的第一项用于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对各国加强国内的反腐败行动、提高反腐败成效、促进国际反腐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参与了谈判的全过程,并为公约的制定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建议。12月10日中国代表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高级别政治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签署…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1980年4月在维也纳外交会议上通过的,已于1988年1月1日起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缔约国生效。作为统一国际贸易法律的一个模式,《公约》引起了各国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肯定。到1990年缔约国已达22个,在今后的几年里还可望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八十年代初,我国法学界对该《公约》的介绍还相当贫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大量的工作还在于恢复基本的学科体系,相当多的学术刊物仍在忙于介绍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更多的人来关心《公约》的介绍显然是过于苛求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对《公约》的介绍达到了高潮,这不仅是由于国际经济法学科的重建初步完成,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实践对国  相似文献   

20.
正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的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件。2003年12月10日,我国签署《公约》。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公约》。近十年的实践表明,《公约》对我国反腐败产生了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遣返外逃腐败分子,追缴被非法转移国外的资产,有利于我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