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2.
为政以德     
正"为政以德"语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为百姓所拥戴。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主张。对于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导致的。他把"为政以德"思想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列措施,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儒家"德治"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杨淑明  朱平 《理论学刊》2006,(12):100-101
一、孔子“礼”的思想辨析孔子“礼”的思想,上个世纪初以来常为人所诟病,有人甚至得出孔子“复礼”就是复辟西周奴隶制的结论;即使有些对孔子有较高评价的人,在“礼”的问题上也难脱臼于“保守”之论,并进而认为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在笔者看来,孔子的“礼”不仅不保守、不落后,而是与时俱进,充满了人本主义的意蕴!众所周知,孔子以前的“礼”是自夏、商、周以来所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勿失其民者也。”[1](《昭公五年》)到了周代,“礼”已是一套成形了的制度、规则,已经具有“习惯法”的功能,已经成…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关于“常修为政之德”的要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对于建设一支善于理政治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提出“为政之德”这个命题的是孔子。《论语·学而》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在“德”的指导下治理国家,这样,人民就会象众星朝北斗一样拥戴你。他在《论语》中反复申述“德”对为政治国的重要性,认为:…  相似文献   

5.
张心阳 《唯实》2014,(12):95-95
人心公正,是社会厚德善行的基础;权力公正,既是社会厚德善行的核心,也是风尚潮流的引领。为政之善,莫过公平。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就是说,把正直无私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不正的人用起来,百姓就不会服从。人乃为政之本,启用正直之人,实际是为了行公平正直之事。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政以得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纵观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可见其任官的试守、保任、储才、回避诸制度的合理内核。借鉴古代用人制度,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加强对人才举荐的责任追究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7,23(6):60-63
宋浚吉(同春堂)是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深受中华、中原文化的陶冶,遵循孔子的“仁者,人也”的宗旨,以“仁”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坚持“天理”,立足以民为本,以“济民”、“兴邦”、“利天下”为目的,体现“真儒之心”,对当时社会上“千怪百鬼”丑恶的人与事进行揭露,竭力树立“抗节奋义,杀身成仁”的真儒形象。同春堂“好学勤礼”,倾其毕生精力,对儒家礼文化从礼仪制度的损益演变,从礼与情、礼与法、礼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探究,致力于弘扬古代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萧斌 《学习月刊》2014,(11):49-51
《资治通鉴》开篇说:"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十丧七八矣",由此盛赞孔子"欲先正名"的为政思想。何谓"正名"?孔子为何如此重视"正名"?在当下有何意义?一、春秋之乱与孔子"正名"西周立国的战略是"以藩屏周",具体制度安排是以姬周宗法制为核心搞分封,建立100多个等级有异、大小有别的诸侯国及其附庸拱卫周王室。其爵位与财产的继承,实行"诸侯与正不与贤"(《谷梁传·隐公四年》)的嫡长子继承制,预伏了"争位乱国"的根苗。  相似文献   

9.
<正>什么是政德政德是中国文化史中一个核心命题,对其展开系统研究,首先要从词源学角度加以梳理。政德的本源意义政,从攴(pū),从正。攴,象以手持杖或执鞭。本义为“轻轻地击打”。正,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停住不动。“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使天下一统的局面停住不动。一、止、攴三者连起来的意义就是:以手持杖或执鞭的方式促使天下一统的局面停住不动。故“政”的本源意义应该是“领导者促使天下一统的局  相似文献   

10.
政声人去前     
中国有句古话,叫“政声人去后”,意思是对一个为官者的评价是在其去任之后。其实,有时候人们对一个为官者的评价还表现在其赴任之前。春秋时期便有这样一个例子。当时孔子将要出任鲁国司寇(即国家的最高司法官),消息传出后,许多为非作歹、哄骗欺诈,搞歪门斜道的人,有的赶快改正,有的停止作恶,有的连忙逃走,这是为什么呢?《礼记·哀公问》曾经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从中可见一斑。鲁哀公问孔子:“敢问何为政?”孔子答道:“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便可找…  相似文献   

11.
商周乃至虞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有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如“民罔常怀,怀于有仁”、“以义制事”、“以礼制心”、“知之日明哲”、“信用昭明于天下”等。到了春秋战国,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等人,开始对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德”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每一位领导者都要为政以德,立德观、修德性、重德行、施德政、善德治,树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道德风尚。立德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古人刑德并举的治国主张。法治与德治,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自古至今,凡国家皆以法为外规,德为内矩,缺法国家无序,少德民族无力。当然,今天我们“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与古人的封建道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的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  相似文献   

13.
本刊编辑部 《奋斗》2023,(12):46-47
<正>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之本、江山稳固之基,是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如一,将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部署。黑龙江省作为全国产粮第一大省,2.5亿亩沃野良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端牢“中国饭碗”、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4,(14):18-19
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为政以德、为政以廉、为政以民。“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相似文献   

15.
张载所处的北宋社会,面临着来自佛老盛行和积贫积弱两方面的危机,在此种背景下构建的张载礼学,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道学”和“政术”为其进路,此二者彼此贯通、互为依据,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道学”应对佛老盛行的思想危机,张载礼学由礼之自然追溯到礼的形上依据,并进而以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实现人在持礼过程中的内在超越,为士大夫的心性修养提供了佛学之外的途径。“政术”则应对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张载以渐复三代为最终理想,通过以礼为教追求贤才之培育,对敦本善俗和社会教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语·颜渊》记载,鲁国大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此处所谓“政”,即政事,管理的意思。在古代,“政”字亦通“正”,作“正直”“公正”讲。孔子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政”字的多义性,言简义赅地阐明了他的行政要正直、公正的从政思想和为官...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是社会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政治上的等级统治、经济上的等级占有与生活上的等级消费.认为人有名分之分,社会有等级差别,名分、等级决定一个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由此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等级统治秩序.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提出了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何谓为政之道?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各有千秋。其中一说乃孔子《论语》所云:“政者,正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也。”意即为政之道在于正。孔子这一为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几千年来的政治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是个高度概括的词,正派、正直、正义等,都离不开一个“正”字。不同政党,不同时代,对“正”有不同见解。那么,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正”字应作何解?我想是否有三层含义。一是用人上正派公道。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也是当前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课题。唐太宗李世民曾指示房玄龄说:搞政治…  相似文献   

1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丰富内涵,除了必须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还必须进一步弄清社会主义德治与传统德治的区别。首先,两种德治的本质不同。德治传统是中国悠久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中,对后世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相似文献   

20.
王守玉 《理论建设》2011,(5):102-105
孔子之后,孟子重仁,苟子隆礼,视为通论。孟子虽重仁,其于礼亦有创见。孟子于实质上释礼,为礼寻找内在心理的依据,礼为“仁义”之节文。为适应时代,为礼增添“权变”之内涵。礼有两个维度:一为伦理道德之礼,另一为政治理想之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